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杜甫为何从佃户摇身变地主?

2020-04-29 18:00:52

季冉 读诗说古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这是杜甫《同谷七歌》中的四句诗,写于公元759年、安史乱战的第四年。这年关中闹饥荒,辞去司功参军职务的诗人一家老小生活没有着落。听说在泰州(今甘肃天水)的侄子杜佐那儿今年庄稼长得不赖,于是携家投奔而去。到了泰州,杜甫本想在城郊西枝村盖个草屋安顿一家老小,却终因囊中羞涩未能建成。不久又逃荒来到同谷(今甘肃成县),没想到“贫益甚,拾橡栗(栎树果,味苦)掘黄独(草质藤本,根可入药)以自给”。前所引四句诗,即是写衣不蔽体的诗人和儿子雪天上山挖药一无所获、一家凝噎无语的凄惨景象。

在同谷只待一月,全家被迫南下入川去讨生活,遂有着名的成都草堂。


杜甫画像 765年四月,杜甫仰仗的好哥们、担任成都市长(府尹)兼剑南军区司令员(节度使)的严武去世,加之蜀中大乱,杜甫不得不又携家带口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恰好这年秋末,夔州新上任一个都督,叫柏茂琳。该人虽是带兵打仗的武将,却很喜欢诗歌,当然知道杜甫的大名。见杜甫一家缺衣少食、生活狼狈,遂出手相助。老杜一家总算安顿下来,并在西郊东屯租了田地耕种糊口。 没想到,佃户没当几天,老杜“摇身一变”而成地主。怎回事?难道是娶了地主老财家女儿不成?

-2- 原来,柏茂琳觉得经常派人给杜甫送些瓜果蔬菜之类,尚不够哥们意思,于是出资为他在西瀼溪附近买得住宅一处,这儿离当年老杜经常梦见的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之处仅五里之遥。一种流传说法,称此宅为杜甫自己出钱购得,这对“穷途仗友生”、“苦摇求食尾”的老杜来说,几无可能,不足信也。柏大人不仅送房,另外“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菜园)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一直水陆漂泊的老杜,不仅有了自己的土地,还一下子成了地主,这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柏茂琳为何对杜甫这般好?按说,他和老杜邂逅夔州(有说是老朋友,非也),不亲不故,只凭仰慕其名,生活上不时加以救济就已足够朋友,不至于又送宅子又送地啊。后人也有拿这事攻击老杜的,说他不该依附权贵,甘做帮闲,坠了“青云之志”。事实并非尽然。柏茂琳对老杜好,喜欢杜诗、可怜其境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有求于杜大哥。换句话说,这一切等等,是人家杜甫挣来的。 夔州在当时是个文化极不发达之地,据其《府志》记载,有唐以来,只中过一个叫李远的进士。柏茂琳到任后,很大的一个难题是,缺个好秘书。新官上任,他在安民乐业、整治军队等方面有所成绩,也有更多的设想,这些都想说给皇上听听。要知道,唐一代的皇帝大都有才,上书奏表没有出色文采是不行的,干得好不如说得好啊。

这个打仗的好手正为此事抓耳挠腮着急上火,突然想到杜甫。对啊,老杜当年不正是因为给玄宗献上“三大礼赋”(指751年玄宗祭祀太清宫、太庙、天地时杜甫所献《朝献太清宫赋》等),被吾皇大为赞赏,让他待制礼贤院备以重用的嘛,要不是李林甫这家伙捣鬼,大哥也是诸葛丞相再世,何至于此!

-3- 对于柏茂琳所求,杜甫一口答应。这倒不完全是吃人嘴浅、拿人手短。杜甫一方面对柏茂琳作为有所欣赏,另一方面也还藏着“私心”——政治上一次次失败的他,想藉此机会把这些年战乱前后之见闻、思考糅进表章,也算是弥补仕途未竟之志。此前,杜甫寄信希望于朝廷派来镇蜀的杜鸿渐平定蜀中之乱,未料这位本家入蜀后突然变得懦弱,且有贪贿行为,不求平叛,只想息事宁人,令杜甫大为失望。这个时候柏茂琳来了,经交往,他认为可以寄托。


白帝城杜甫石像

鉴于老杜做严武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时,很不习惯早出晚归坐班,“疲于奔走”,且“与僚辈不和”、“礼数拘束”,被准长假在家;柏茂琳与他一拍即合之下,老杜做了柏都督的业余秘书,并亲自捉刀为柏洋洋洒洒写下《谢上表》等表章。柏都督本来就重义气,涌泉报答滴水,大哥,你这十多年四处漂泊,缺吃少穿,弄个茅草屋还让大风掀了顶子,这下好了,我帮你从今农奴把身翻。都督说到做到,不仅给屋给地,连仆人丫鬟都给办齐了(杜甫有诗序中曾提到的女奴阿稽即是一个)。

就这样,老杜一觉醒来,从佃户变成了地主。 那幺,杜甫究竟有多少地呢?老杜当时有诗说“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东屯稻畦一百顷”,有人据此误以为果园菜园子之外还有五千亩稻田(古制一顷为五十亩)。其实不然,这一百顷中,杜甫只占一部分,其余为他代管的养兵的公田(即现在的承包)。这“一部分”,史记只说“若干顷”,不知具体数字,即使这样,概算起来,老杜也已不是个小地主了。

然而,好景不长。地主只做了一年,老杜即“去夔出峡”,将家业赠给了“南卿”,拖着家口再次踏上漂泊苦旅。此事见杜甫诗题中,“南卿”全名不详。后来陆游说老杜留下一子守业,因无杜诗证明之,未予采信。总而言之,老杜与柏都督拜拜了。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这一去,竟踏上一条不归之路。

说到这儿,有人会问:杜甫漂泊十几年里一直靠亲友救济,衣不遮体,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什幺放着丰衣足食的地主不当,偏偏要去找罪受呢?流行的说法是,他是想念因战乱失散多年的三弟杜观(杜甫排行老二)、想念家乡了,最终撒手而去。这解释过于简单表面,只是一个客观发端而已,其背后,有着心灵及命运操纵下更为复杂的原因。

何也?且听下回《杜甫放弃地主为哪般》中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