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连长没有去护送,指导员没有被枪毙,也说几句柴胡栏子事件的信息

2023-02-26 17:05:06

互联网上各种媒体写1947年5月发生的柴火栏子事件已经非常多了。细一看大多都是互相借用资料内容,还有的个人主观编写一些细节,缺乏对各种记载资料的综合,也没有新意的补充。小编把自己掌握的资料说一下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首先缅怀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革命前辈,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一、参加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会议的冀东代表团,团长是冀东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苏林燕,副团长是冀东区党委常委、冀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

二、冀东代表团在开完会返程的途中,冀察热辽军区命令22军分区派部队警戒东面赤峰的敌军,并派一个有战斗力的骑兵连队警卫护送代表团返回冀东。二十二军分区骑兵三团命令五连执行护送任务,骑兵五连选派了七十多名战士护送,满员的一个连不可能是七十人,这也可能是战时连队缺员没有得到补充,也可能有部分战士执行其他任务或在驻地留守。带队护送的连队干部是指导员王庆虎。注意:骑兵连长有其他工作,没有参加这次护送任务。因为护送任务重要,军分区又命令骑兵三团的政治处副主任穆根立作为总负责随队护送。这位“穆根立”名字起得好,木有根才能“立”,但这次任务他却没有立住,栽倒在错误和军纪面前。

据李中权将军回忆,这支负责护送的七十多人的骑兵连队一挺机枪都没有,看上去战斗力也不强。但代表团在当地毕竟是客人,也要领会东道主22军分区的革命情谊,李中权也没有说什么,既然派来了,那就走吧。

20日的晚上代表团一行在柴胡栏子村宿营,因为柴火栏子是个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只住了代表团人员,护卫的骑兵连去到东面五华里远的彩凤营子村住宿,对骑兵来说只是十几分钟路程的距离,也是为了防范东面赤峰方向的敌军,因为在听当地首长介绍敌情时,认为北、西、南已经没有敌情了,只有东面赤峰方向驻有国民党部队。

三、初夏的北方,天亮得早,不到五点天就亮了。5月21日早晨,柴胡栏子遭遇战打响了。这是从没有防范的西面来的敌人,是由被打散的国民党部队和十来股匪队临时拼凑起来的近千人的敌军。

冀东代表团的战斗人员只有一名副排长带领的五名战士和首长们的十多名警卫员,其余的都是参会的首长和文职工作人员,而匪徒有近千人。以微小的力量对付众多的敌人,我方几乎每个人都参加了战斗。他们凭着英勇顽强和大无畏的精神,凭着坚定的战斗意志,硬是坚守了两个多小时。这期间还要从有限的战斗人员里分两次派员到东面的彩凤营子村报信,请求骑兵连解救支援。负有保护代表团安全的骑兵连却临危不救,以各种理由搪塞避战,始终没有参加战斗,背离了革命军人应有的荣誉。

这次悲壮的遭遇战,我方牺牲了五名高级干部、十六名警卫战士及工作人员和一名带路的向导。

四、冀东代表团返回冀东后,按照军纪枪毙了李中权的一名警卫人员。这名警卫人员在遭遇敌人袭击时,贪生怕死,既不打击敌人也不保护首长,只顾自己逃命,背离了军人的职责,和其他代表团成员的勇敢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军法无情,也必须执行军法。

而负责护送任务的骑兵连领导们,因为他们不属于冀东军分区管辖的人员,要由热河的二十二军分区处理。从各方面的资料分析,关于他们受到的刑罚、处分,我采信了这样的说法:带队的麻子脸二十二军分区骑兵三团政治处副主任穆根立开除军籍,判处五年徒刑,待到刑满后遣送回原籍老家劳动;骑兵连指导员王庆虎开除军籍,遣送原籍回家劳动。这个处分相比于冀东的处理是不严格严肃的。不执行命令,战场上贪生怕死,给革命造成重大损失就应该执行枪决。当初在派他们执行护送任务时,明确告诉他们归李中权主任指挥,可在需要他们救援时,却拒绝执行命令,给革命队伍造成重大损失。

为什么穆根立处分得重,王庆虎处分得轻?这是因为在战场上军人要坚决听从指挥,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穆根立作为总带队,参加战斗与否,支援不支援代表团,由他说了算,不能由王庆虎说了算,一个连指导员当然要听从团政治处副主任的指挥。穆根立判五年徒刑是他罪有应得。

烈士的晚辈行大礼凭吊亲人

今天分析,穆根立和王庆虎的罪行关键还不只是贪生怕死这个原因,而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社会上的人们头脑里形成的地方主义、山头主义、本位主义思想在他们头脑里作怪,狭隘的思想造成全局观念差,不能做到顾全大局,不能把革命事业当做整体来看待。说通俗一点,他们认为我们也不是冀东军分区管辖的,护送回来还回到原部队,你们也管不着我们,能避战就避战,消极躲避,不能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试想一下,如果被包围的是他们二十二军分区的领导,他们还那样做吗?他们敢那样做吗?事情过去近八十年了,这也是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的一个原因。

五、在代表团遭到敌人包围时,如果骑兵连及时救援,非常肯定地说,我方代表团就一定不会遭遇那么大的损失。旧时,那一带地方为了防土匪,围绕村子都建有土围子,各家一般也有土夯的院墙,可以作为防御的屏障。今年二月有朋友和苏林燕烈士的后辈去柴胡栏子村凭吊牺牲的烈士,村里战斗遗址处还保留有一段土夯的围墙。如果骑兵连听到西面枪响,立刻上马支援,二十分钟就会赶到,七十多人的战斗部队加入,一起依村据守,增加一个多小时的防守时间是有可能的。依照已经发生的事实判断,多增加一些防守时间,我军更多的支援部队就会赶到了,代表团就不会有大的损失。

据其他的资料记载,在柴火栏子村东面十四公里远的张胡子梁一带驻有二十军分区骑兵团的骑兵,在十五公里远的三把火村有赤西县支队的步兵和骑兵,这附近还有热中军分区的骑兵,他们虽然隶属于不同系统的部队,但他们有全局观念,有革命事业的整体观念,听到枪声接到命令立刻不顾一切地赶来支援,迅速击溃了敌人。可恨的是专门负责护送的骑兵连却见死不救,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李中权将军回忆说:如果护送冀东代表团的的警卫排还在,也不会造成这么大的损失。在会议期间,由于要护送一批子弹到滦东,警卫排先回去了,只留下警卫排的一位副排长和五名战士。这个警卫排战斗力很强,在当时的装备可谓精良:清一色的三八大盖枪,一个班配备一挺轻机枪,警卫排还带着一门小迫击炮。如果他们在,凭借村外围墙逐次据守,也会坚持到援兵到来,毕竟匪众千人也只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不会立刻攻下村子。

再退一步讲,如果没有这个护送的骑兵连,代表团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敌人从西面来,还摸不清村里的情况,不敢贸然进村,此时,早起巡查的李中权主任已经发现了一二百米外的敌人。这时如果代表团迅速往东面山里分散转移,有很大可能脱离险境。可他们正是抱着有东面骑兵连支援的希望,才在村里坚守,可恨的是这个骑兵连却抗命没有来参加战斗。

有穆根立这样的领导带队,真是应了“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的俗语。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狼还不如没有。这样看来穆根立、王庆虎的罪行枪毙都不为过,不知为什么得到轻判。

因为缺乏对穆根立、王庆虎的跟踪调查,不知道他们以后的情形,很想知道这两个人回乡后的情况,希望有知道信息的朋友或者他们的家乡人提供更多的信息。

这是我几十年前到现在看资料积累的一些信息,和个人对柴胡栏子事件的简单分析,不一定准确,提供给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缅怀革命先烈,他们英灵永在,浩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