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元代成就卓着的小篆大家吴?五幅绵里裹铁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2024-01-13 17:05:05

(公元1271年——1368年)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旋即征服西夏,灭女真,出兵西域,直至东欧,最后灭掉南宋,于1271年建立元朝。元初严格中央集权,健全典章制度,推行汉法,启用儒生。元世祖去世后,群汗争位,吏制腐败,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元朝于1368年结束,总共98年。这段历史既记录了一个崛起的马上民族如何征服世界,统治华夏,也记录了被征服的民族以固有的文明优势战胜征服者,文明继续向前推进。

元朝地图

元朝在军事上的强大,使得它拥有广阔的疆域,然而能够排除外患的干扰,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文化。

元代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书法成就虽不如唐宋时期,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时代特点。一是以赵孟、鲜于枢等为代表的书法家,勤习晋唐书法,追承前代书法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二是以吴慎、王冕等为代表的书法家继承了宋代“尚意”书风,把民族矛盾压抑的苦闷寄情于山水,倾诉于笔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关心,对真善美的体验。三是以杨维桢等为代表的书法家丰富了草书的内容和表现能力。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元代着名书法家吴?书法作品

吴叡(1298-1355),元代,字孟思,号雪涛散人、青云生,今河南蹼阳人,寓居杭州,终身布衣。师从与赵孟頫齐名的吾丘衍。少好学,工书法,精篆、隶,尤工小篆。刘基《覆瓿集》云:“叡少好学,工书翰,尤精篆、隶,凡历代古文款识制度无不考究,得其要妙。下笔初若不经意,而动合矩度。有古印谱揭汯为序。卒年五十八。

传世的书迹有《篆隶书离骚千字文合卷》《隶书离骚部分》《篆书千字文卷》《隶书道德经》《九歌图卷跋》等。

元代成就卓着的小篆大家吴叡《篆隶书离骚千字文合卷》赏析

元代成就卓着的小篆大家吴叡《篆隶书离骚千字文合卷》全本,纸本,前段隶书纵28.2厘米横223.3 厘米,后段篆书纵27.7厘米横24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前段用隶书书写战国楚屈原所撰的《离骚》一篇,书于元统二年(1334),是吴叡37岁时所写。后段用篆书书写南朝梁周兴嗣所撰《千字文》一篇,书于至正四年(1344),是吴叡47岁时为其友人廖如川所写。前段隶书学汉碑体,法度谨严,后段篆法起落笔处俱尖,是战国秦篆书刻石《诅楚文》的笔法。卷后有元张雨、杜本、黄清老、戴洙、蔡宗礼题跋。曾经清王澍、戴植、汪士元收藏,卷上均钤有鉴藏印。《麓云楼书画记》着录。

元代书法家吴叡《篆隶书离骚千字文合卷》引首篆书元吴孟思篆隶真迹半江华淞。

元代书法家吴叡《篆隶书离骚千字文合卷》之《隶书离骚》段

元代书法家吴叡《篆隶书离骚千字文合卷》之《篆书千字文》段

元代成就卓着的小篆大家吴?《隶书离骚部分》赏析

元代成就卓着的小篆大家吴?《隶书离骚部分》(局部)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隶书离骚》局部图(一)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隶书离骚》局部图(二)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隶书离骚》局部图(三)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隶书离骚》局部图(四)

吴睿《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隶书离骚》局部图(五)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隶书离骚》局部图(六)

吴睿《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隶书离骚》局部图(七)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隶书离骚》局部图(八)

元代成就卓着的小篆大家吴?《篆书千字文卷》赏析

元代成就卓着的小篆大家吴?《篆书千字文卷》(局部)此《篆隶书卷》以隶书离骚、篆书千字文合卷,书于元统二年(1334)。其时吴氏年仅37岁,可谓风华正茂。但见行笔结体老到稳健,布局精微,结构别致,法度严谨,字字不苟,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佳作,但古朴不足。上海博物馆藏。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篆书千字文》局部图之一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篆书千字文》局部图之二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篆书千字文》局部图之三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篆书千字文》局部图之四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篆书千字文》局部图之五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篆书千字文》局部图之六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篆书千字文》局部图之七

吴叡《隶书离骚并篆书千字文合卷》之《篆书千字文》局部图之八

此作品标新立异,个人风格强烈,其独特表现有如下明显三处。

其一用笔,藏锋改为露锋、起收笔处改“玉箸篆”圆起圆收为尖起尖收,锋芒毕露,明显融合了“悬针篆”风格,干净利落、神清气爽。

其二线条,转折处有方有圆、方圆兼备,如“玄”之圆转,“字”之方折。变化多端而又不失轨度。

其三结体,吴叡小篆《千字文》结体更加修长,上紧下松,疏朗有致,取法了上古钟鼎文字,尤其有《中山王厝器》的韵味,古意盎然,妙趣横生。

《苍润轩碑跋》中称赞其“字起落笔处俱尖,盖自古钟鼎中出也。”

吴叡小篆《千字文》既有“玉箸篆”庄重典雅的味道,又有“悬针篆”飘逸灵动的感觉,实乃小篆的高明之作。

元代成就卓着的小篆大家吴叡《隶书道德经》赏析

元代成就卓着的小篆大家吴叡《隶书道德经》 纸本,纵24.8厘米横400.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是吴叡为“虚碧道士”书录的老子《道德经》全文。

署款:“元统三年乙亥正月朔,濮阳吴叡为虚碧道士书于观复堂。”款下钤“吴叡私印”。鉴藏印钤“项元汴家珍藏”、“墨林祕玩”、“张伯骏范我氏精玩书画之印”、“宜尔子孙”、“张子止菴秘笈之印”、“翁伯达氏”等。卷后有明胡子昂题七言诗一首、题记一段。

此卷《道德经》前附有白描《老子授经图》及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收藏印。图左下角落元盛懋款,说明此卷当时以画而收藏,但经考证此款系后添,非盛氏手笔,而在后纸胡子昂题跋中也未提及此图,只论吴叡书法,可见此经卷应为吴叡隶书之佳作。此书作于元元统三年(1335年),吴氏时年38岁。吴叡传世书法作品较少,《道德经》为其隶书代表作,结体整齐工稳,字形大小一律,笔法方圆互用。虽有汉隶规模,而实依唐隶风范,五千言文字一气呵成,且无一懈笔,功力可观。清乾隆《秘殿珠林续编》着录。

此吴叡隶书佳作分割为14图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一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二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三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四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五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六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七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八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九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十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十一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十二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十三

吴叡《隶书道德经》之十四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哲圣”。据《史记》载,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姓李,名耳,字聃,出身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曾当过周王朝的守藏史、 柱下史,老子晚年见周王朝内乱,便弃官西去。当他骑青牛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他着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字。后人分别取其上、下篇起首的“道”和“德",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老子》、《五千文》,被誉为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老子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不过五千言,却几乎一字涵盖一个观念,让后人用了不知多少万言去诠释它,却永远意犹未尽。

此帖为吴叡三十八岁时所书,笔法方圆互见,结体整齐划一,虽有汉隶风规,而实依唐人笔意。通篇用笔工稳精谨,五千言文字一气呵成,且无一懈笔,功力深厚。

卷后有明胡子昂题七言诗一首、题记一段。

此卷《道德经》前附有白描《老子授经图》及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收藏印。图左下角落元盛懋款,说明此卷当时以画而收藏,但经考证此款系后添,非盛氏手笔,而在后纸胡子昂题跋中也未提及此图,只论吴叡书法,可见此经卷应为吴叡隶书之佳作。

元代书法家吴叡《九歌图卷跋》赏析

元代书法家吴叡《九歌图卷跋》《小篆楚辞·九歌》原卷超长整卷(横向)赏析,本卷引首为明末清初金石大家郭宗昌所题:“眷顾楚国”四字,也作“睠顾楚国”,卷末也有其隶书题跋,卷首有清末文学家张景祁的题签,画卷尾处有元人吴叡书小篆《九歌》的歌辞。《九歌图卷跋》末段识云“至正六年岁次丙戌冬十月,淮南叔厚张渥临李龙眠九歌图,为言思齐作。吴叡孟思以隶古书其词于右”,吴叡时年49岁。取法“二李”,用笔精到,起收藏锋,中锋行笔,首尾一致,骨肉丰匀,婉转而又变化。如其中的“定”、“寄”等将宝盖头以直代曲;“不”字多处均使用直线;使作品曲直起伏、方圆并举。可以看出赵孟的《张总管墓志铭》篆额的影子,也是当时小篆的主流风格。

屈原像

其次,《九歌图卷跋》的结字长中略见扁方,与同时代的周伯琦(也出生于1298年)小篆类似。尤其是其中的“见”字、图中第四列的“其”字,明显取法了上古吉金文字,造型典雅而又不失古拙,精致而又不失朴实。清代的王澎也评其篆书“笔柔如绵,力劲如铁,能于古人法外别开一径,而规矩绳削,变不失正,篆之逸品也。”

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元代书法家吴叡《九歌图卷跋》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镇,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代书法家吴叡《九歌图卷跋》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元代书法家吴叡《九歌图卷跋》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渺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拍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桂棹兮兰枻,凿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鼌驰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元代书法家吴叡《九歌图卷跋》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萍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乎萍中,罾何为兮水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恍惚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菊芳椒兮盈堂。桂栋兮兰榱,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渚。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代书法家吴叡《九歌图卷跋》大司命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纷总总兮九州岛,何寿夭兮在予? 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吾与君兮斋速,导帝之兮九坑。灵衣兮披披,玉佩兮陆离。一阴兮一阳,众莫知兮予所为。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老冉冉兮既极,不浸近兮愈疏。 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结桂枝兮延竚,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代书法家吴叡《九歌图卷跋》少司命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桂,芳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予,荪何以兮愁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元代书法家吴叡《九歌图卷跋》东君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縆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音具,钟架)。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翾飞兮翠会,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蔽日。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元代书法家吴叡《九歌图卷跋》河伯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

元代书法家吴叡《九歌图卷跋》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元代书法家吴叡《九歌图卷跋》国殇-礼魂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予阵兮躐予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埜。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迢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吴叡是元代书法家,篆隶水平极高,在篆书运笔、字形与字体的结构非常自然,而且篆书的书意感觉极强,有一种古拙多变的用意在其中,每一笔都是丝般的顺滑,而且左右对称的写法非常标准,是明清两代篆隶共同效法的大家。

吴叡的代表作是隶书《道德经》,此卷《道德经》在古人的技法系统当中,别开生面,绵里裹铁,达到了隶书的至高境界。对于当代学隶书的朋友而言,这件《道德经》无疑是一件绝好的法帖。

元朝是个短命王朝,从入主中原到顺帝被逐,不足百年。元朝这些书家的书风,都是个性突出、意态瑰奇,与赵孟頫、鲜于枢及奎章阁书家的相对平和稳健的风格有较大差异,形成了元代书法的另一面貌。从精神上说,他们的风格,与宋代“尚意”的诉求有相似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已经开启明代晚期行草书风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