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跑到日本买房?

2023-12-31 18:10:14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跑到日本买房?,无相商业趋势,6分钟



2023年,无相君去了一次日本京都,观察了国外的新消费市场。

当时居住的民宿是一个中国山东人开的,据他介绍,京都70%以上的民宿生意,基本都被中国人占领,不少中国人来日本旅游后,都产生了买房的想法。

在当时,这还是一个比较感性的认知,但随着年末各种经济数据的盘点结果出来,我们发现,中国富人在过去几年,以非常快的速度,拿下了日本的很多房产。

就以日本的东京港区来说,中国人数量同比去年增加了32%,其次为涩谷和千代田区,要知道,这些地方,都是东京最昂贵的地段。



此外,在全球房地产市场投资额腰斩的背景下,日本楼市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走势——一直在涨。

其推动力,主要就是中国人。



“中国购房者爆买日本不动产”的话题,甚至一度成为日本媒体聚焦的热点话题。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首都东京新住宅楼每套房的平均价格已经突破1亿日元(约人民币600万元),同比上涨大约60%。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跑去日本买房?

这背后隐藏了楼市发展的什么逻辑?



去日本买房投资的热点,其实由来已久。

2012年,安倍推出了“观光立国”的国策,对中国人去日本的签证政策大幅放宽。

加上日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下跌、中日友好关系的促进,前往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出现大爆发。

日本的房地产有哪些吸引中国消费者的特色呢?

1.永久土地私产权,连地带房都是你的,不用担心日本政府哪天会收回。

2.银行贷款利息低,众所周知,日本为了刺激消费,很多银行存款利率长期以来都是负的,房贷利率不到1%!

3.日本房产证券化较为成熟,买房有额外收益。

4.没有烂尾风险,没有公摊面积,都是现房,所见即所得。

5.一些比较人文的特色:比如贷款人在还贷期间不幸意外身亡,这房子余下的贷款就由保险公司全额给了。

再加上日本房价总体来说,要比国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来的便宜,很多中国土豪游客就在日本买房了。



买了房之后,开民宿赚钱则是主要的变现渠道。

日本酒店的价格高昂,而且面积非常狭小,我原本居住的一家4星级酒店也只有12平米……而一间50到100平米的民宿,基础设施齐全,交通方便,价格却比酒店便宜。

民宿非常受来自世界游客的欢迎。

其次,开民宿也方便投资人申请日本的“永住居留权”。

有了“永住居留权”,就能享受日本免费的公立教育、医疗保险,还有一系列的社会福利。

所以说在日本买房然后开民宿,一直都是比较好的投资方式。

我居住那家民宿的房东介绍,由于大量国人的涌入,现在的民宿市场也比较卷了。

现在在这里投资民宿,除去各种费用,年回报率大概有10%左右,远不比往年。

但,还是比放在银行好……





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散户之外,近几年,海外的年金基金、大学基金、寿险、富豪资产管理公司等,更是看好日本不动产。

他们看重的,主要是利率的宽松和相对便宜的价格。

1990年代的日本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楼市价格阴跌了十多年,商用地产价格最多下跌了87%。

而日本央行在1989年连续加息,则是让本土企业和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不得不常年勒紧裤腰带还债,无力投资。

这就给了海外投资者一个“空窗期”。

如今的日本,更是拼了命地从全世界抢人、抢资产。

2012年,为了吸引外国高质量人才,日本首次发放了“高度人才签证”,主要面向学术研究、专门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质量人才。

其中进入最多的,就是中国人。



2019年后,日本再次加大开放国门的力度,开始接纳外国劳工并放宽居留权资格。

他们实施了特定技能签证制度,首次承认国内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并扩大外国劳工招募计划。

日本还针对制造业、农业、电子业等14个行业推行了“特定技术劳工”计划。

进入最多的,又是中国人。

今年,日本政府还放出了两个大招:

1.推出“特别高度专门职”的签证,使得技术人才可以绕过原先繁复的积分制度,赴日1年就可以直接拿到日本的永住资格。

2.以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的年轻人为目标,向他们发放方便求职的签证。

可以预计,未来赴日投资会越来越方便。



据今年日本法务省出入国管理厅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30日,在日本居住的外国人数量已超过322万人,创历史新高。

其中中国人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这和日本市场的成熟以及对外开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回顾这几年中国人赴日投资的买房趋势,我们不难发现:

优质的地段、优质的房产,是资产保值、增值的核心因素。

这里的优质,既有房子本身资产的优质,比如无公摊面积、透明的交易方式、产权的永久,又有整体投资环境的优质,比如低房贷利率,低首付、法治化的市场规则。

如何留住人才、留住资金?

日本的模式或许又给我们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