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媒体:在收复台湾之前,你知道怎样才能统治好这里吗

2023-07-28 18:04:52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算起,两岸分离状态已经持续了七十多年,差不多已经隔阂了整整三代人的时间。

由于地理条件和外部因素的持续影响,两岸在交流共识上的差异性,明显比港澳和大陆之间的差异更大,这意味着台湾回归之后所涉及的治理问题复杂性也远超其它两个试点。

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大陆自身发展也进入加速期,综合国力逐渐强盛,在政策、经济、理念等方面的改革步伐也较为频繁。因此,在后续如何治理台湾问题上的讨论,社会层面的意见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人认为,2022年大陆经济总量(121万亿)已经是台湾经济总量(5万亿)的24倍,且由于台湾GDP算法存在一定水分,总量和人均都要打个折扣,所以两岸实际发展情况已经差距不大了,台湾经济规模实际上与大陆一个普通省没有太多区别。

这证明台湾现行经济模式没有任何保留的必要,所以治理台湾时不再需要将台湾视为特别行政区,也不需要给予其太多的自决权力,直接将台湾纳入大陆整体发展框架即可。

不过也有人觉得,台湾内部问题相较于港澳时期更加突出,治理起来不可操之过急,需要专门留出一个平台期来进行过渡。

其次,在两岸经济全面接轨等问题上大陆可以持观望态度,尝试让台湾沿着香港模式走,让台湾充当与资本主义世界接触和交流的更大的窗口,并允许台湾在经济问题上保留一部分自决权力。

总得来说,这两大观点只是大致说了“一国一制”与“一国两制”的框架区别。至于两种意见哪个更适合治理台湾,我们得从细节上来进行拆分。

治理台湾,是“一制”好还是“两制”好?首先,台湾施行什么制度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去年发布的《台湾问题白皮书》中已经重申了在台湾问题上继续推行“一国两制”的原则:

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必须面对大陆和台湾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这一基本问题。“一国两制”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最具包容性的方案。这是一个和平的方案、民主的方案、善意的方案、共赢的方案。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国两制”将被广大台湾同胞重新认识;在两岸同胞共同致力实现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两制”台湾方案的空间和内涵将得到充分展现。

从上面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今后除非出现极端特殊的情况,否则大陆在治理台湾问题上是更倾向于保留台湾部分现行制度和经济模式的。

循序渐进的方式更能促进两岸交流融合,而大陆在香港这个先行试点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上所打的补丁,已经让“一国两制”方案更加完善,没有半途而废的理由。

此外,正因为台湾自身的经济规模越来越接近大陆的一个普通省,所以大陆才要借助整体经济规模逐渐碾压台湾的这股趋势所形成的差距感,让台湾主动保持和大陆进行交流沟通的意愿。

之后,再通过产业配套政策去增加两岸在政策上寻找对接点的意愿。你情我愿的交流永远是最好的,毕竟模式不同,那种开场就直接套用一种制度的方法很容易出问题。

不过,一切融合交流的过程都必须有一个标定的时间来衡量进度,所以“一国两制”在所有试点都设置了结束期限。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国两制”只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之一,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它建立在两岸能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解决分裂问题,使得台湾可以被建设为新时代中国进行对外开放的理念宣传窗口之一的情况下。也只有这个时候,“一国两制”才被认为是有成效的。

我们上面提到的所谓极端特殊的情况,是指岛内分裂分子联合外部势力强行触发武力统一进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死不悔改且引狼入室,最终重创台湾的经济基础和民生现状。

这样的话就只有实行“一国一制”一条路可选了,要直接取缔台湾岛内的一切政党以及消灭台湾当前的政治体制同时裁撤或者收编台湾军事人员,由中央政府统一接收并进行管理。

此外,清算分流等工作必将展开,会搞清楚“独派”完全压倒“统派”的具体原因,并针对性的进行定向拔除。

除此之外,台湾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由大陆完全主导,并受中央政府拨款,按照内地模式逐渐恢复,但在后续具体构建方向上要以确保国防安全为第一优先。

不过这毕竟是最坏的情况,如果台湾真的打成“重头再来”,再讨论如何治理也没太大意义,所以我们还是着重讲解一下和统路线下的台湾要如何治理。

走和平统一路线,如何治理台湾?走和平路线想治理好台湾相对而言思路会比较清晰,总体来说分为三步:

一、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步自然是政治问题,这是两岸问题核心中的核心,更是开展后续一切交流活动的平台与基础。更具最新的台湾问题白皮书的思路,台湾现行的多党选举制肯定是要取消掉的,台湾将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之一。

而从香港的具体实践经验来看,中央政府会在给予台湾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力的同时,保留中央对台湾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和监督权。

因此,在推行《国家安全法》大框架的基础之上(十分重要),台湾特别行政区将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此外,大陆将按照个人意愿对台湾现役军事人员进行解散或收编,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进驻台湾,全面接管并直接负责台湾特别行政区的安全问题。

在台湾权力的限制及赋予问题上,大陆必须打好基础。只有政治基础打好了,经济建设问题才会少。

二、“两岸经济”建设模式

所谓“两岸经济”建设,就是发挥台湾本身的长处,再由大陆来填充台湾的短板。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维持台湾现行经济模式的压舱石是什么。说白了,台湾模式的压舱石有两块,分别是对外贸易规模以及台湾的制造业。

这两块压舱石的共同点就是都离不开两岸贸易,想要治理好台湾,其一就是保持两岸贸易的稳定上升,其二针对台湾在特定领域的产业地位进行帮扶。

目前台湾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出口导向”和“技术密集型”。出口导向就是出口市场必须稳定,这没什么可说的,保持两岸贸易稳定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目前两岸贸易总额占台湾GDP的部分已经达到40%以上,这个数字在统一后可能会突破到65%。

毕竟世界上没有比中国大陆更大更稳定的市场,也没有比中国大陆更完善的工业原材料供应链体系。这一条我们的确信心十足,说是共赢的方案就是共赢的方案。

此外,针对台湾特定领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要给予政策上的帮扶和保护。因为台湾的制造业是台湾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产出占GDP的比例高达30%以上。

台湾在电子,半导体,化工及机械制造等领域在全世界都有比较大优势,甚至很多都是中国大陆的产业体系目前尚不具备的,有很强的借鉴和配套价值。

所谓政策上的对应帮扶,是指大陆可以围绕台湾去建设一条高端产业的配套体系,进一步强化台湾地区在某些既有优势领域的国际地位。

随着台湾高端产业的升级和次级配套产业向内陆转移,台湾的强势产业会变得更强,而中国大陆在相应领域的整体供应能力也会循序提升,这就是“两岸经济”的双向发展规律。

简而言之,国家必须牵头制定一套围绕台湾省的计划经济,朝着“突出台湾优势,补全台湾短版”的方向运行。就像我们曾将香港定义为“资本主义运行的观察窗口”那样,台湾也可以成为“中国产业全面升级的试点窗口”。

三、民族融合交流工作

当然,围绕台湾做“两岸经济”配套的同时,也必须相应的做好两岸融合交流的工作。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假,但民族认同感才是维持两岸稳定的底层纽带。

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唐突去搞台湾版的“产业先富带动产业后富”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想要长久的治理好台湾,就必须做好两岸的融合工作与交流工作。

首先,两岸交流融合工作要从岛内青年的基础教育上展开,毕竟青年一代在思想上天生就具有“接受性”。

正因如此,开放两岸高等院校的全面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从人文交流到学术交流再到学制交流,让青年一代出面打破两岸樊篱。

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基础教育时期就进行有组织的规划交流活动会更好,毕竟这是个持续一代人时间的长期工作。

其次就是让台湾同胞也直接参与到保卫祖国河山的行列中,以此进行爱国主义宣传。

这一点,前期可以通过解放军入驻台湾时直接收编台军部队来实现。后续的话,则可通过类似的教育宣传,在台湾专门设立征兵部门,逐步在台湾地区开放全国征兵制度。

视情况,初期可以在分配上给予台湾服役人员相应的优待或者就近入伍等。要记住,从军队里培养出来的家国情怀,是波云诡谲的国际大环境中维系民族稳定的钢铁基石。

至此,在确立了施政渠道、规划了经济方向、促进了民族认同这三个要点后,台湾才能算是真正被治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