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外媒:中国“隐身总理”首次出访 为何去德法?

2023-06-20 18:06:43


中国总理李强开始了他对柏林为期数天的访问行程,并将出席德中第七届政府磋商。这是李强今年三月出任中国政府总理后首次出访。



周一上午,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美景宫欢迎李强到访。施泰因迈尔呼吁中国在俄乌战争中,“应发挥其全球政治影响力,并利用对俄罗斯的影响,努力促成公正的和平。”德国总统发言人发布推文称,施泰因迈尔同李强的会谈中,还谈到了中美关系。施泰因迈尔强调“中美双边关系对世界安全及合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他呼吁中美两国应强化沟通渠道。”

周一晚间李强将前往总理府会晤德国总理肖尔茨。为了庆祝第七届德中政府磋商的开启,双方代表团成员将在总理府共进晚餐。

周二,肖尔茨总理将陪同李强检阅德国联邦军三军仪仗队,并正式开启本次主题为"共同可持续行动"的双边政府磋商。一般认为,李强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重要亲信之一。



6月19日,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总统府欢迎中国总理李强到访。

这也是今年三月,李强就任中国政府总理后首次出访国外。过去一年当中,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中美关系紧张以及台海局势也成为影响中德关系的潜在危险。

上周三,德国政府出台了国家安全战略,这一文件指责中国对地区稳定和世界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并批评中国政府蔑视人权。

今年五月,七国集团就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达成共识,不过各国并不希望同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钩。

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鲁斯曼( Siegfried Russwurm)周一在柏林表示,同中国"脱钩"的主张是错误的。他表示,"这种想法既不现实,也很危险。"鲁斯曼赞同西方七国有关对中国"去风险"的主张。他表示:"为此目的,企业正在积极对其销售及采购市场多样化,并在寻求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鲁斯曼同时也表示,中国既是制度性对手,也是经济和技术领域的竞争者。在遏制气候变化的努力中,中国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他说:"我们需要在气候保护、贸易和投资领域同中国开展对话,而中国政府也应表现出改善框架条件的意愿。"

中国官方的新华社报道称,中国总理李强临行前表示,"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是两国新一届政府组成后的首次全面对接,中方愿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原则同德方坦诚深入交流,深挖合作潜力,妥处分歧和差异,充实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为维护国际产供链稳定和世界和平繁荣发出积极有力信号。"

德国对华政策:在自我反思和不信任之间

第七轮德中政府磋商本周在柏林召开,这也是五年以来该会议机制首次在线下举行。而到访的中国总理李强将会面对一个与默克尔时代截然不同的德国政府对华政策。


6月19日,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总统府欢迎中国总理李强到访。施泰因迈尔强调了美中关系对“全球安全与合作”的重要性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到德国访问的话题,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国内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只是在上周四简短宣布了这项行程安排。官方媒体对德中政府间磋商没怎么聚焦,更没有多少声音指出,目前在柏林执政的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联合政府对待中国政府的态度,与前任默克尔政府相比要明显更具批评性。

大环境今非昔比

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的学者龙静看来,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层如今需要应对德国不同于以往的对华政策。

这位外交政策研究学者认为,与默克尔执政时代相比,德中关系中很多因素都发生了改变,“包括国际环境、地区安全局势以及德国自身内政环境”。

双边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北京的政治学者吴强对两国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在他看来,德中关系目前进入了一个“自我反思”阶段——而这与互相之间的不信任感同时并存。

吴强是为数不多的身在中国、并且仍然在公开表达批评性观点的国际政治学者之一。他曾在清华大学任教,但后来因为公开发表对中共批评的言论而遭解职。

“中国和德国之间的互不信任涉及到台湾问题和俄乌战争”,吴强在接受德广联记者采访时说,“除此之外还有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德中经济关系如何继续的问题。”

德国企业面临难题

中国虽然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中国的政治环境给他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难。中国当局对在华开展业务的国际企业提出了比以往更多的要求,希望他们完全避免涉足政治领域,尤其是不要对政治和人权提出批评性的问题。

预计在本次政府磋商会议上,德国政府也会提到中国的反间谍法。这项法律能够让中国当局更容易地给外国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定罪,比如在他们对中国国家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情况下。

有关德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的问题

中国总理李强预计还会对德国政府即将出台的对华战略文件、以及不久前刚刚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提出不少问题——这份上周发布的德国国安战略在文本中提到中国六次。

中国政府对这份文件持批评看法,因为在北京看来,这是全世界民主国家感觉收到中国民族主义政策威胁的有一个证据。

学者吴强分析指出:“最让北京头疼的是,美国和西方建立起来的所谓集体安全秩序——这个格局将西太平洋国家和东南亚国家都囊括进去。北京最担心的,就是全世界民主国家联合起来去共同构建这个安全格局。”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北京方面也注意到,德国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亚太地区安全局势的关心,而中国原本将这一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因此当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Boris Pistorius)6月初宣布明年将再次派遣德国海军舰艇前往亚太海域进行巡航的时候,也引起了中国的警惕。预计这一话题也会在柏林的政府磋商中被提及。

李强,中国的“隐身总理”

6月18日,中国总理李强开启他任内的首次外访,此行目标国是德法两国。比起他的前任李克强和温家宝,时间都要晚。后两者的首访分别在2013年5月19日和2003年4月29日。也许这并不说明什么,但也许是某种历史的象征:李强做总理整整三月,可比起他几个前任的“意气风发”来,似乎显得异常的“低调”。

中国总理李强访问柏林受到当地中国人的欢迎。(2023年6月19日)

李强新官上任“一把火”都没放?

4月下旬,我在推特发一则推文:李强做总理一个半月了,感觉他像个隐身人一样,好像没有他这个总理的存在。得到许多人的呼应,留言基本和我同感。也有人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李强的曝光率还是很高的。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谓李强表现得像个“隐身人”,并非意指他的公开曝光率不多。事实上,从上任到现在,他的公开活动还是很频繁,这些活动大致可分四类:主持国务院会议,会见外宾和企业家,外出考察,以及其他活动。然而,这些活动没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人们不记得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甚至都不知道他有什么活动。官媒也是淡化处理,他的活动很少出现在党媒头版,即使放在头版,也多是短消息,感觉是这个人和这些活动都不重要,没有可关注的价值。

从中国官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规律看,李强这个新总理不说放“三把火”,“一把火”都没放,其政策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整个开局看起来很沉闷,没有显示李克强十年前企图表现出的一番新作为和“新气象”。

李克强至少有两年出彩

2013年李克强接掌中南海北院后,舆论以“习李体制”称之,还单独给他造了一个词“李克强经济学”,来描述他的雄心勃勃和他领导下的国务院的新角色。李确实想大干一番。这两个词直到两年后才慢慢从舆论中淡出。也许正是李克强的这个企图和雄心,让习过早警觉他。虽然在此后七、八年内,李克强不得不屈服于习,他的声音淹没于后者无处不在的喧嚣,但是,他毕竟有过两年的出彩,即使在习大权独揽下,仍然顽强地想表现自己的存在,他的两句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标签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直到谢幕才退出中国的政治语言。

温家宝、朱镕基和上级平分秋色

温家宝和朱镕基这两位总理就更不要讲,他们在位时,基本和上级胡锦涛和江泽民平分秋色。朱被舆论赞誉为“经济沙皇”,他还在做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时,实际就已主掌中国的经济,中南海北院对南院(党中央所在地)的独立性大大强化。温成为总理后,由于他政治上的相对开明,也获得民间更多关注和好评,另外,由于胡锦涛的弱势,国务院的独立性没有受到南院更多干预。那时舆论以“胡温新政”称之。

然而,李强完全没有他们的“好运”,这无关其能力,而是“时代”使然。他碰上了“巨人”的时代。我说的“巨人”,不是取“历史巨人”的“巨人”之意,是从权力的含义来讲的。由于他前面有一个“个子非常高,块头非常大”的家伙,以致李强看起来完全隐藏在他的阴影中。此“巨人”即是习近平。

习当政10年,从总书记到核心,从核心到人民领袖,其地位和领导力被当局神化,写入党章条文,成为近1亿中共党员必须遵守的义务,不可妄议,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完全做到“一手遮天”,包括李强本人的总理职位,都取决于习的个人好恶。这种权势下,他的弱势地位可想而知。只是李的弱势地位比人们预料的还要来得弱。



2022年10月23日,在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后,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带领中共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与中外媒体见面。李强排在习近平后面的第二位。

李强碰上了习近平“巨人”

鉴于他是习亲选的总理,过去曾是习的大秘,两人类似师徒关系,习对他的信任应该没有问题,而当前又是当局全力抓经济的时候,我过去曾认为,如果习要给中国社会和国际一个良好预期,最好是将经济社会管理大权交给李和其他常委,自己像毛一样,做一个“不管皇帝”,把精力放在考虑对这个党和国家发展的宏观问题上,不要去抓具体事务,以恢复被疫情以及过去的粗暴政策和做法所伤害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活力,这才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分工。这样的话,习理当将他兼任的中央深改委主任一职交给李。此举无疑会对企业家和外资信心的复苏,带来一个强烈的正面信号。

可是,习依旧霸占这些权力小组和委员会的“一把手”职位,即使对亲信也不肯放手,这反映了习对权力的极其贪婪和不安,他大概担心一旦放手其权力基础会慢慢地遭到侵蚀,导致大权旁落。在习的此种权势欲的支配下,任何一个“明智”之人都知道该怎么做,李强当然也要收敛他的“野心”——假如有的话,不敢有太多政策发挥的空间,必须表现出忠心耿耿,中规中矩,不能越雷池一步;他领导下的国务院注定了也要自我矮化为一个执行习近平和党中央旨意的办事机构,大事小事要向南院汇报,臣服于南院,不能让外界看起来中南海有两个权力“中心”,有关这方面联想的一丁点迹象都不能出现,做到完全让习放心。



中国总理李强访问柏林期间在一个签字簿上签名。(2023年6月19日)李强自我约束,难有创新

因此,在新政府召开的几次会议上,李强对国务院的定位重新进行了调整,大幅度修改了《国务院工作规则》。在3月14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上,他强调国务院首先是政治机关,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系统学习掌握习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3月17日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又指出,本届政府的工作,就是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全面准确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各项要求,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在6月9日国务院第二次专题学习中,他再次强调,国务院践行“两个维护”的集中体现,是把国务院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的角色定位践行好,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对标对表意识,努力使各项政策和举措,更加符合习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求。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与2018年的旧版相比,则言必称习,全面“习化”。

在这种政治上的自我约束下,李强是不可能有工作的创新和开拓精神的,最多是在习划定的框框中做一些修修补补的事情。这也是中国经济上半年表现得不如预期的根源。经过三年的严厉封控,外界一度预期中国经济会有一个报复性反弹,但这个景象没有出现,根本的还是没有改变市场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期,从而激发人们投资未来的信心。

习本可以借着新政府的全面重组,赋予李强和他的新政府较大的自主权和政策调整空间,来改变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然而,对权力的自私、贪婪和恐惧以及政治上的肃杀扼杀了这点,李强为保自身政治安全,决不敢冒险提出自己的创见和主张,只能像个小学徒跟着师傅亦步亦趋,“隐身”在习的阴影中。前不久的习李同框视察雄安,用极具象征性的镜头语言,记录了这一幕。


李强总理首次出访,为何去德法?

刚刚过去的周末,中国的“大国外交”再次吸引全球瞩目。

6月18日下午,应德国总理朔尔茨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强乘包机离开北京,赴德国举行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进行正式访问。

结束德国之行后,李强总理还将前往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由马克龙总统倡议举行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

上任3个多月以来的首次出访,总理为何选在欧洲,选在德法?如此密集的行程安排中,蕴含了哪些看点?

第一站,为何是德国?

中德双边关系近年来的主基调是什么?

去年,习近平主席同施泰因迈尔总统就两国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并通电话时曾指出:中德关系始终稳步向前,两国合作持续深化拓展。

以经贸合作为例。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发布的报告,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

像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德间的双边贸易额便达到了2276.3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1162.3亿美元,同比增长1%。今年1至3月,中德双边贸易额则达到514.4亿美元。

以经贸为代表的多项合作能够在中德间得以稳步推进,离不开两国高层间建立的持续稳定的沟通机制。

去年12月时,德国总理朔尔茨便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他此行还留下了两个“第一”:他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第一位来访的欧洲领导人,也是他就任以来第一次访华。

德国黑森州政府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博尔希曼便对朔尔茨此行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他的到访充分体现了德国对与中国加强共赢合作的期待,并称中国将是帮助德国经济企稳的“稳定之锚”。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如今,李强总理把首次出访的第一站选在了德国,并将此行视为“传承友谊之旅、深化合作之旅”,这也充分体现了中方对中德关系的高度重视。



磋商机制,看点十足

根据公开信息,此次德国之行,李强总理将会见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并同朔尔茨总理共同主持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

什么是中德政府磋商机制?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将其比作中德合作的“超级发动机”。

这个两国政府间的磋商机制,有多重磅?

2004年5月时,中德双方便宣布建立两国总理年度会晤机制。2010年默克尔总理访华期间,中德双方则决定建立政府磋商机制,并提升中德战略对话级别。这便是如今中德政府磋商机制的由来。

从运行机制上看,中德政府磋商机制由两国总理共同主持,并分别在2011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2021年举行六轮中德政府磋商,这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中建立的层次最高、议题最广的政府间对话机制。

磋商总能产生积极的成果。比如第六轮磋商中,双方一致同意举行新一轮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以适当方式举办中德法治国家对话新一届研讨会;继续深化在经贸、投资、汽车制造、高科技、新能源、数字经济、人文等领域合作,更好实现互利共赢。

除了高层领导人间的会晤,李强总理此行还将出席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以及中德企业家圆桌会,届时李强总理不仅将会同德工商界代表座谈,还将访问德国巴伐利亚州,并参观有关企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教授寇蔻告诉涌金君,李强总理此行同两国经济界代表深入交流的同时,也能够起到吸引德国企业来华投资的作用。

寇蔻认为,过去几十年来,德企与中国共同成长,实现双赢。李强总理此行便释放出了中国欢迎德国企业进一步加强对华投资,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信号。

除此之外,寇蔻还认为此次两国会在绿色经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电动汽车等议题开展讨论。

法国行,承上启下

法国是此次李强总理出访的第二站。自今年4月马克龙总统访华以来,中法间双边关系便“热度不减”。

从经贸领域看,在4月份的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双方共36家企业便在制造业、绿色、新能源、创新等领域签署了18项合作协议。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来源地看,今年1-5月,法国实际对华投资更是同比增长了429.7%。

经贸领域之外,中法两国还分别在文化、科技、产业等多个领域举办了多场交流活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赵永升用“承上启下”四个字来形容李强总理此行。

赵永升告诉涌金君,李强总理此次出访法国,既是对4月份马克龙总统访华的回访,也是着眼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的各项活动做铺垫。

“考虑到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推动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就全面深化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同法方深入沟通是极其必要的。”赵永升说。

值得注意的是,据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介绍,李强总理此行访法的一项重要日程,便是应邀出席马克龙总统倡议举行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

何为“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

赵永升告诉涌金君,此次峰会由马克龙总统倡议举行,今年为首次召开。本次峰会主要以改革全球金融架构为主旨,聚焦在全球融资、绿色发展、金融安全等主题,预计将有约4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

“能不能通过此次峰会,向世界传递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治理框架的新型多边主义全球金融治理框架,是本次峰会的一大看点。”赵永升说。



全面铺开的中欧关系

如果将李强总理此次的欧洲之行置于更为长远的时间线上,便会发现,今年以来中欧各领域间的交往合作正全面铺开。

频繁的中欧高层往来,便是有力的佐证。

今年以来,已有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相继访华。习近平主席会见了桑切斯首相,并同马克龙总统和冯德莱恩主席深入交换了意见,也为中西、中法、中欧关系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

在领导人频繁互访之外,中欧经贸领域间的互动,活力盎然。

在3月份举办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数十位欧洲商界领袖出席了此次论坛,并表达了在华投资兴业的信心和期待。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400余家中东欧国家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境外展商参会,展品涉及农食、酒类、美妆个护、日用家居、特色产业、服务贸易六大品类更是超过5000种……

如今,外界期待,李强总理的此次欧洲之行能推动中-欧大国达成富有成效的共识与合作,为全球经济与多边合作注入正能量。

对此,赵永升告诉涌金君,时值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的节点,此次李强总理出访欧洲,为后续同其他欧洲国家间的务实磋商提供了好的示范。

“中德、中法系一直是中欧合作的典型样本。此次欧洲之行,不仅凸现了中方对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中法、中德间的深入合作也定将为接下来推动中欧关系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中欧各领域交往的全面铺开,也无疑是为动荡的世界持续注入确定性和力量。”赵永升说。

李强到访德国 港人、藏人、维吾尔人抗议声浪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