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中央重磅发布!信息量大!内循环要真正发力了

2022-12-15 18:10:20

大家好,一起来看看今晚的财经大事。重磅政策一个接一个!全在这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当中!



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没想到才刚刚过去了两个月,一份关于扩大内需战略的顶层设计就与我们见面了。

速度之快,可见形势之迫,力度之大。



《规划纲要》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首要任务就是高质量发展。从高速增长切换到高质量发展,人们的需求自然也会产生变化,从关注“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商品和服务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层次也更深刻。

新的需求必然随之诞生。这将带来两个影响。

第一,重心放在搞内需上,绝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需要扩大进口,通过让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合适的商品,才能共同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把钱花出去,进口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类商品,来满足新的内需,也是扩大内需后的必然做法。

第二,国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和制造水平,带来新的时代体验。这将倒逼科学研究的进步,进而改变全社会的发展面貌。

也就是规划纲要里提到的“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规划纲要》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

大国经济具有内需为主导的显著特征。美国在过去一百年崛起为世界强国,其中一个关键转变就是挖掘了自身无比庞大的内需市场的潜力,让其他新兴国家想要迅速发展壮大,就必须给美国打工赚钱。

随着美国消费的升级,也使得这片经济大海越来越深邃,有了继续扩大内需的底气。

中国也是如此。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逐步在市场需求、产业体系、人力资源、软硬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202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4%,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

中国今年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让这个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能更高效地聚合和实现均衡发展。

也就是说,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是把这个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落到实处,体现在实际工作上的关键一步。

只有完成了从出口大国到内需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经济发展的内生韧性才会建立起来。



《规划纲要》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安全,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线。要保障稳定,外人是靠不住的,只有靠强大自己的力量。

在二十大报告中也有提到,“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内循环强调可靠性,外循环侧重质量性。

国内大循环的稳定和安全,必然要求各个方面上的稳定和安全,包括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物流供应链安全等。所以我们看到今年这些都陆续成为了政策主题,保物流保粮食,还要到海外去签订能源大订单。

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68653万吨(13731亿斤),比2021年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连续8年产出1.3万斤粮食,大国粮仓的根基一步步夯实,这就是中国稳定粮食安全的底气,也是扩大内需,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又一体现。

备好粮,囤好油,才能有利于应对未来风高浪急的迅疾变化。



《规划纲要》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

这一点,需要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更高效率实现内外市场要素的联通。从商品流通转向要素流通,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转变。

“十四五”规划提到,“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引力场”是一个新提法,就是要把国际高端市场要素吸引过来,跟自身提升的生产要素结合,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循环格局。

目前,中国的要素统一大市场还在起步,问题还不少。

比如,人才要素不够完善。目前中国人才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又由于人才流动的限制比较多,一定程度上捆住了人才的手脚。另外,人才的中介机构发展也相对滞后。

比如,科技要素不成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研发经费所占的GDP比重仍然较低,比较缺乏顶尖的科研人员,基础研究仍是短板。同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不高。

比如,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不足。当前,资本市场的建设和金融机构的改革仍在路上。大量的货币不是没印出来,而是在金融系统空转,流不到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上去。同时,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尚未完善,金融风险相对较高。

还比如,土地要素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和整合;数据要素仍然面临安全、合规的壁垒,庞大的生产力还没能体现出来等。

所以,扩大内需不等于放弃外循环,而是着重于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才能吸引更多国际上高端、高效、高质的生产要素,来满足新的需求。



此时此刻提出扩大内需战略,是因为外需走弱,政策支持内需的必要性自然上升。

以美元计,11月中国出口同比-8.7%,进口同比-10.6%。以人民币计,11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0.9%,进口同比-1.1%。



这意味着长达27个月的出口景气期终结,在疫情期间推动中国经济的出口“马车”,已经显露疲态。

全球需求走弱是这一轮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观察同为制造业出口国的韩国,其11月出口增速仅为-14%,较上月下滑8.3个百分点,下滑幅度与中国相当。自2022年7月起,中国和韩国出口增速同步下滑至今,反映全球经贸周期下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11月中国对美欧出口延续了10月的下行趋势, 11月中国对美国出口为-25.43%。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进一步走弱也反映美国商品需求的疲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东盟出口也出现了下滑。11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仅为5.18%,虽然仍为正值,但明显弱于上月的20.27%。

2020年,中国首次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过那个时候,借助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海外需求,中国出口增速如日中天。

如今,形势真的变了。面对更复杂的世纪挑战,内循环是时候真正发力了。内外需切换的历史大幕,也正式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