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土耳其“捅”俄罗斯一刀 俄乌酝酿新一轮大战?

2022-12-08 18:11:50

土耳其再“捅”俄罗斯一刀:向乌军提供卫星/激光双模制导远火,威胁俄军纵深目标

11月22日,乌克兰《国防快报》援引军方消息,声称乌军已经从土耳其手中接装了一批TRLG-230型精确制导远程火箭弹和配套发射车,随后乌军使用TRLG-230的前线画面便迅速出现在了社交媒体上。而这一消息也得到了一直追踪俄乌战场武器流转的Oryx网的证实,他们进一步指出这批TRLG-230远火实际是今年夏季交付的,已经在完成人员培训后投入了实战。而TRLG-230也是目前乌军炮兵继海马斯的卫星制导火箭弹之后,获得的第二款精确制导远火弹药,对俄军纵深目标的威胁不容小觑。





图:乌军使用的TRLG-230发射车改用了6x6底盘



图:土耳其TRLG-230远火测试时的画面,使用卡玛兹8X8底盘



图:TRLG-230型230毫米口径精确制导火箭弹

作为土耳其ROKETSAN公司研发的230毫米口径双模制导远程火箭弹,TRLG-230的性能的确不差,它的最大射程有70公里,采用了卫星和激光半主动双模制导。可以全程使用惯导加卫星修正,也可以在拥有激光照射条件时,在末段加入激光半主动制导来进一步提高命中精度。由于土耳其能够使用的卫星修正信号只有GPS民码和格洛纳斯,所以相比于使用GPS军码的海马斯火箭炮,TRLG-230使用全程卫星制导时的打击精度就要稍低,误差最大有10米,而海马斯的M31A1卫星制导火箭弹的误差小于2米。TRLG-230只有在末段加入激光半主动修正时,精度才能实现小于2米。



图:TRLG-230精确制导火箭弹



图:TRLG-230的激光半主动导引头

所以要实现同一级别的打击精度,TRLG-230比海马斯的M31A1要更复杂,它需要第三方提供激光照射服务。土耳其方面在测试和使用中,负责末段激光照射的都是TB-2察打一体无人机,而乌军正好也装备有TB-2,所以可以形成搭配。不过随着俄军加强前线防空实力,目前乌军TB-2的活动已经越发受限,这个从乌军越来越少发布TB-2无人机的使用和打击画面可以看出。因此TRLG-230要对俄军纵深目标实施高精度的激光半主动打法并不容易,可能更多的还是使用精度稍低的民码GPS修正。



由于TRLG-230的战斗部只有42公斤,还不到海马斯使用的M31卫星制导火箭弹战斗部重量的一半(90公斤战斗部),所以它对坚固目标的毁伤能力相比海马斯是要弱的。再加上使用民码GPS修正的精度更低,所以TRLG-230更适合打击无防护的步兵集群目标和轻防护的车辆目标。ROKETSAN公司官方建议的打击目标是炮兵阵地、防空兵阵地、雷达站、步兵集结地、通信枢纽和后勤物资堆放场。乌军可能会重点将TRLG-230用在打击俄军炮兵和后勤物资运输上。



图:TRLG-230的发射车可以共架发射TRLG-122激光半主动火箭弹和TRG-230纯卫星制导火箭弹







图:孟加拉陆军从土耳其进口的TRLG-230和发射车

虽然土耳其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并不如俄罗斯与欧美那么剑拔弩张,两国之间还有大量的合作,而且土军从俄罗斯进口的S-400防空系统也还需要俄国厂家的后续保障。但是这些合作并没有使土耳其政府在俄乌战争中保持中立态度,从开战以来,土耳其就一直公开的支持乌克兰,不仅不断向乌军提供TB-2察打一体无人机,而且8月又向乌军提供了刺猬防地雷反伏击车,现在又把TRLG-230制导火箭弹给了乌克兰,提供的武器的进攻性越来越强,对俄军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这种行为最终可能会引发俄罗斯的报复,未来叙利亚军队和土耳其的库尔德分离武装很可能会拿到更多的先进武器。


乌几乎所有火力和水力电站均遭破坏 俄发动全面炮击意欲何为?

11月22日,距离顿涅茨克市彼得罗夫斯基区只有3公里的马林卡爆发激战。俄国防部指责乌军向扎波罗热核电站发射8枚大口径炮弹,但乌方加以否认。而俄军则在克里米亚击落两架无人机。

另外,乌克兰22日获欧盟新一轮财政支持,未来还将收到来自美国的45亿美元经济援助。乌外长呼吁欧盟加快对俄制裁,并指应特别针对俄导弹工业。据美国媒体披露,七国集团和欧盟正在讨论把俄罗斯石油的价格上限设置在每桶60美元左右,以削弱俄罗斯的石油收入。



在1990年,苏联保持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地面作战力量。约200多万现役陆军被编成249个师,包括46个坦克师、142个摩托化步兵师与7个空降师,以及几十个机枪炮兵师与军事动员基地。此外,苏军还拥有大量的预备役师、训练师等“架子师”用于吸纳军事动员后的新兵。这个庞大的军事机器,到底能在开战后拥有多少个师,是至今都无法解开的谜团,甚至俄罗斯境内的研究者也从未有过统一结论。



这支庞大的军队被编成16个军区和驻外部队集群,部署态势明显指向西方,苏军中最精锐的31个师(包括15个坦克师)部署在东欧卫星国的四个集群中(驻德国的西部集群、驻波兰的北部集群、驻捷克斯洛伐克的中央集群与驻匈牙利的南部集群);第二线是部署在苏联欧洲领土上的66个师(包括23个坦克师),这些师一般被西方划分为B等或C等师,满员率在75%以上,分别由7个军区统辖(莫斯科军区、列宁格勒军区、红旗波罗的海军区、红旗白俄罗斯军区、红旗基辅军区、红旗敖德萨军区、红旗喀尔巴阡军区);第三线是部署在乌拉尔山脉与南部的高加索山脉的30个师(2个坦克师),这些部队的满员率普遍在50%左右,可以被视为苏军的战略预备队。再向东则是统辖于红旗中亚军区、红旗西伯利亚军区、跨贝加尔军区与红旗远东军区的46个师(6个坦克师),这些部队的满员率普遍在25-50%之间,很多被西方定义为D等师。



在苏联解体时,波罗的海三国完全放弃继承境内的苏联武装力量,白俄罗斯获得了红旗白俄罗斯军区的近卫第5、近卫第7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28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共9个坦克师和4个摩托化步兵师)。而乌克兰则接管了红旗基辅军区、红旗敖德萨军区、红旗喀尔巴阡军区的近卫第1、第13、第38集团军,近卫第6、第8坦克集团军与第32军团(共7个坦克师和12个摩托化步兵师)。高加索三国获得了红旗外高加索军区的第4、近卫第7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与第31军团的12个摩托化步兵师和1个空降师。中亚五国瓜分了红旗突厥斯坦军区的3个集团军12个摩托化步兵师和1个空降师。加上其他一些被零散瓜分的部队,苏联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共获得了15个集团军(包括军团)下辖的18个坦克师、41个摩托化步兵师和2个空降师。



在这场对苏军遗产的瓜分中,俄罗斯获得了17个坦克师、57个摩托化步兵师、5个空降师与8个机枪炮兵师。这些部队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属于俄罗斯境内各军区的部队(约71个师),另一部分则是苏军最精锐的驻欧集群撤回俄罗斯的部队(16个师)。

横向对比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继承的苏军遗产,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获得了曾经苏军的一线“矛头”部队和大量的三四线“架子”部队,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获得的基本是苏军的一二线部队。外高加索三国和中亚五国获得的部队与装备则普遍较差。



可以说,在1990年代初,对苏军遗产分家后,俄罗斯获得的是一支规模庞大但良莠不齐的军队。即便时至今日,我们也可以看到,俄军中的精锐,如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近卫第8、近卫第20诸兵种合成集团军都是前欧洲集群的成员,但另一方面,俄军更多的部队,则是长年留守乌拉尔山、西伯利亚与远东等地区的“架子”部队。在俄罗斯独立后的32年中,多轮改革又对这支力量造成了巨大影响,总体来讲,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苏军精锐已经丧失了曾经的锋芒,而曾经的“吊车尾”部队则退行得更为严重。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观察,以及各位做客我们节目的专家的分析,我们认为,俄军战力出现严重退行的关键原因有三点:

第一,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虽然继承了苏联时代的诸多荣誉称号,但在意识形态上已经完全是另一支军队了,从很多方面来看,这支军队并不像80年前的苏军,而更像是120年前的俄军。我们很难奢望这支军队能表现出苏联红军曾经的百折不挠。



第二,苏联分布全国的军工体系的瓦解,严重削弱了这支军队应对快速技术变革的能力。

第三,苏联军队是建立在普遍征兵制基础上的,但俄罗斯无法实施苏联式的动员体制,严重限制了其军队的“造血”能力。

此外,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军队的演习、训练体制,强调技术与战术演练,但忽视复杂条件下的多兵种对抗式演练,造成演习场与战场差异过大,甚至部队形式主义严重的问题。这也导致了俄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差强人意。

与俄军相比,乌军在过去32年里的种种改革也走了不少弯路,与苏军相比,其作战能力也出现了严重的退行。但在最近的八年中,乌克兰着重在动员与训练体制方面下功夫,虽然野战部队战力提升有限,但却对症于当前的战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