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速递

非洲版“小美国”:处处山寨美国,却穷得没饭吃

2022-07-03 18:10:14

非洲,利比里亚,属于一个非常另类的国家。

近代历史上,非洲的大部分地区都陆续沦为了欧洲人的殖民地,这里的土著黑人被强行运到世界各地;而利比里亚却是在自愿的前提下,由主动“回”到非洲的北美黑人所建立和经营的,从制度文化到生活方式,全部照搬美国。

想当年,利比亚里亚俨然是一副生机勃勃的“非洲小美国”的样子。

论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此地被誉为“黄金海岸”,要明显优于大多数非洲国家。这里矿产、森林、土地和水利资源都十分丰富。

然而,现实却是非常打脸的——虽然有“美国”老大哥作榜样,但利比里亚活却成了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20年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

对此,利比里亚前总统,有“非洲铁娘子”之称的埃伦·约翰逊-瑟利夫(2005—2018年在任),曾经冷静地说过——“除了偶尔的洪水,利比里亚从来没有飓风,地震,干旱等天灾,它遭遇的更多的灾难,是人祸。”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她也是非洲历史上的首位民选女总统
可以说,利比里亚的近代开端,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国非洲裔黑人的“建国史”。

19世纪初的美国,大量从南方各州逃出来的黑奴和北方自由黑人们的生存和去留,成了一些美国政客们讨论的焦点。

很多白人主动进行了“反思”,认为这种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拥有、奴役、欺凌和任意买卖,跟美利坚的建国精神非常不相符;

但社会现实也很无奈——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南方各州又有权力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保留蓄奴制度的合法存在的,在时机尚不成熟的时候,即便很多议员都明确反对奴隶制,联邦政府仍旧无法强行废止,否则容易导致内战和国家分裂。

而且,在那段岁月中,还特别盛行一种观念,提倡黑人和白人应该分开过。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论,这两个人种各方面都不具备相容性,所谓的“平等”只能是白人和白人之间,以及黑人和黑人之间的平等,而非不同肤色之间一律平等——这后来也成了美国南方各州实施种族隔离制度的一大理由。

此情此景下,针对黑人群体的何去何从,美国出现了一波“遣返派”。

他们认为,黑人们的前辈都是被迫来到北美洲的,出于所谓的“责任感”,白人们有义务把他们送回早前的家乡。

当然,这些“有良知”的美国人们,虽然嘴上说得甜如蜜,但心底里还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

很多人觉得,黑人太多,将挤占白人的工作机会;另一些则认为黑人“素质低”、长相和举止也很“不文明”,他们的存在会降低所谓的美国价值。白人和黑人在北美大陆上,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平等的,不如送他们“回老家”,继续跟自己的“黑兄弟”们搞民主、平等和自由。

就这样,1816年12月28日,美国殖民协会成立,云集了一众宗教慈善家、社会活动人士和国会议员,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送黑人回非洲老家。


美国殖民协会发行的明信片
但是,这个“回老家”,说起来简单,具体操作上,可就相当不好整了。

那时候的大多数美国黑人,无论奴隶还是自由人,都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离他们祖先被贩卖到美洲,已经过去了好几代了,土著语言也早就失传,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来自于非洲的哪个位置。

建议回到非洲不是不行,可是,送他们去非洲哪里呢?

还有,这一次次的运费,谁来出?

美国联邦政府显然没这个能力,只能由美国殖民协会面向社会发起“众筹”。

这时,有个叫库非的美国国会议员,他联系上了一家船运老板,尝试把黑人从北美东岸送到西非的塞拉利昂,然后在当地运回些特产,就算抵销开支了。

然而,这次远行,最终竟成了库非的悲剧之旅——库非组织了一个船队,他带着38名自愿意回非洲的黑人,漂洋过海到了塞拉利昂。可还没等他把当地土特产装上船,就染上了瘟疫,提前见了上帝。

不过,一个库非倒下去,无数个“库非”又来了劲头。

接着,美国通过苏格兰长老会,开始跟“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协调,忽悠着英国同意了这么一个“黑人重返非洲”的计划。

当然,长老会那边,除了播撒“上帝的恩典”,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让美国黑人回非洲,可以发展更多的教徒。


这个目的,他们确实达到了
而英国人,则认为,在非洲西海岸如此关键的位置,安插上自己的势力,下点本儿,也是相当划算的。

于是,从1820年开始,美国历时二十多年,把大批自由黑人和出逃的黑奴送到了一个非洲西海岸的新兴殖民地上,并用自由liberty与革命liberation两个词的组合,将其命名为Liberia(利比里亚)。

期间,非洲酋长手下们的长矛、黄热病等等,都没能拦住他们的脚步。

到了1847 年,利比里亚正式独立建国,并照搬了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和美国式民主选举、三权分立等政治制度,俨然一副非洲“小美国”的人设。

甚至连国旗都仿照美国星条旗,两者的区别是利比里亚仅放了一颗星,以象征黑人们团结。


只是,从所谓美国“文明世界”来的黑人踏上这片土地的最开始,利比里亚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1821年,带着黑人们登陆此地的美国白人斯托克中将,在施展了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后,让当地酋长最终同意卖给他一个岛,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用以开发为北美黑人的定居点。

而其代价只是几床旧被子、四把伞、三桶酒、几双不合脚的鞋子,以及一堆锈迹斑斑的枪支,加一块也不值200美元。

而这个名叫谢波岛的荒芜之地,就是利比里亚现在的首都蒙罗维亚。

也就是说,这片号称又自由liberty,又革命liberation的土地,实际上就是强取豪夺而来的。

即便如此,他们仍旧能毫无心理障碍地号称,是“爱与自由带我们来到这里”,并将其写在了利比里亚的国徽上(下图)。

原本,第一批从美国移民至此的黑人精英,还能较好地团结黑人移民群体,处理与当地土著的矛盾,再加上当时定居点规模有限,麻烦也相对要小很多。

然而,时间一长,随着黑人移民的大量到来,他们之间也产生了阶级分化,再加上利益分配和与当地土著部落之间的矛盾,利比里亚乱做了一团,再也无心发展。

那些摆脱了白人奴役的北美黑人们,又迫不及待地要控制新的奴役对象——他们随身带来并“发扬”了“美式”种族歧视文化。


19世纪末,利比里亚的上层人士,完全西化的作风,自认高人一等
在利比里亚,以美国黑人为主的特权阶级和他们的后代们长期把握着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肆意侵占土著黑人的土地、财产,并向当地土著征收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剥夺他们的投票权。甚至还会强行绑架土著“黑兄弟”,贩卖到非洲的其他种植园去做苦力。

这种恶劣的行径,最终连白人都看不过去了。1930年的时候,国联都不得不专门介入了此事,相关小组在调查报告中表示,利比里亚就如同一个“国家级的奴隶庄园”。


这样的,都是当地土著
在以美国黑人为主的统治层中的,同样也是矛盾重重,充斥着从未停息过的激烈争斗。

在19世纪中后期,利比里亚仿照美国,也形成了两大政党——前美裔自由黑人组成的共和党,与前美裔黑奴组成的辉格党。


19世纪末,利比里亚街头的政治活动
开始的时候,政治活动还处处照搬美式标准,搞得有模有样。但没几届政府下去,两党之间竞争,就完全变了味道。

从19世纪末开始,利比里亚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辉格党的一党独裁统治。

最典型的,当属1927年利比里亚总统大选,全国共有登记选民 15 万人,但最后竟然有 24.3 万张选票投给了辉格党总统查尔斯·金。

这时候,它看上去是一个民族国家,全境16个民族,都是“利比里亚人”,但里面实际的民族、阶级和部族关系,不知道有多混乱。

其中,利比里亚辉格党所代表的北美“文明世界”的黑奴后裔,一直处于社会金字塔的最顶端。

其次是共和党代表的美裔自由黑人后代。

最底层,则为这片土地本来的主人,土著黑人。

这种情形下,为了维持辉格党政府平息民愤,在大独裁者杜博曼担任总统的28年间(1944—1971),利比里亚不得不对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不断开放选举权给当地土著,普及初等教育,以强化“利比里亚人”的身份认同。

同时,对外方面,利比里亚站队了西方,还属于非洲统一组织和西非经济共同体发起国之一;

这段时间,又被称作利比里亚的黄金时代。


为了表现自己对土著黑人的平等对待,杜博曼很喜好穿着土著服饰出现在公开场合
然而,暂时的平静下,正在暗流涌动。

出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实际操作中,你的祖先是当地人或者来自于北美洲,仍然区分着“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公民发展空间,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阶级界限。

更有异常贪腐的官僚体系,对中下层人民权益的无视和践踏....

杜博曼死后,托尔伯特改革的失败,加上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土著人最终爆发了。

1980年 4月12日,土著军官塞缪尔·卡尼翁·多伊发动军事政变,击毙托尔伯特总统,首次成立了以土著人为首的军政府。


塞缪尔·卡尼翁·多伊
然而,有能耐夺权的,不见得就有能力治国理政。多伊政府期间,各反对派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利比里亚陷入了近二十年的内战,到了90年代,战火又烧到了邻国塞拉利昂境内。

期间,政变起家的多伊也被另一起政变推翻,沦为阶下囚的他,先被砍掉十根手指,后又被处以宫刑,在血泊中活活疼死。

这又被称为世界上最血腥的内战,具体的可以参考两部电影《血钻》和《疯狗强尼》。


《血钻》剧照
电影中,军阀们为了“培养”冷血杀人机器,直接开进村子,逼着十几岁的孩子亲手杀死自己的父母;强行将这些孩子的太阳穴割开并塞进可卡因来保证他们对首领的“忠心”,不惧生死....在战斗前,要杀死一名儿童用来“献祭”等情节,都是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受害人有名有姓,相关的施暴者在战后也受到了审判(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


战后,曾经最臭名昭著的武装力量头目之一约书亚·米尔顿·布拉希给受害者家属下跪谢罪
到了本世纪,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介入和多国斡旋下,内战终于停止。2005年,利比里亚举行民主选举,埃伦·约翰逊-瑟利夫获得最终胜利,成为非洲历史上首位民选女总统。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宣誓就职
可是,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看来,利比里亚的战后重建,很多方面,仍旧是失败的。

失业率高达85%、即便是国家首都蒙罗维亚也没几栋像样的建筑、贫民窟一眼望不到头。


这是他们的首都
坐拥广阔而湿润的土地,粮食却主要依靠进口,工业几乎没有。商业命脉也都被黎巴嫩人垄断。

文盲率更是高得惊人。

虽然政府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但大多数学校是半日制,因为学生们从小就需要兼职其他工作以帮助家庭谋生。

2013年的高考,全国2.5万高中毕业生没有一个人通过利比里亚大学的招生考试。

原始的农业,几乎为零的工业,严重缺乏基础设施,没有高端人才,不稳定的治安环境,贪腐的官僚体系....除了采矿业和一点点旅游业,这里很难再吸引到什么外资。

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更是给这个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即便内战已经停息了快20年,但利比里亚始终徘徊在世界人均GDP最低的十个国家之中。

曾经,所谓的“爱与自由”,将这些肤色和当地人相同、但背景和习惯却截然不同的北美黑人带到了这片土地上。

可他们经营发展的结果,却成了“爱与自由”的反义词——“仇恨与奴役”。

而那个号称“包治百病”的美式民主,为什么,它就不“灵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