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两大战神“林刘”,谁更擅长大迂回?解放战场见高下!

2023-11-08 17:05:03

作者:相忘于江湖

开国将帅都是我军的精英,十大元帅更是顶尖级的将领。

作为我军的人中龙凤,在战略和战术的应用上,个个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有的擅长游击战,有的擅长阵地战,有的擅长大迂回。那么,哪几位开国将帅,对大迂回最有心得?

在军史上,彭总、林总、刘帅、徐帅、粟裕大将和陈赓大将,都有过大兵团作战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少年天才的林总和老谋深算的刘帅,对于大迂回战略的运用最为出彩。

林总和刘帅相比较,谁的大迂回战略功力更深厚呢?

1949年,武汉,邓公、刘伯承、林总、邓子恢、谭政

大迂回战略,一般是决战阶段优势一方经常采用的策略。

采取大迂回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完成对对手的大包围、大围歼,从而尽可能的取得最大的胜利。优势一方之所以敢于实施大迂回战略,主要取决于三点原因:

第一点,优势一方兵强马壮,实力上有比较大的优势;

第二点,劣势一方已成惊弓之鸟,大有风声鹤唳、闻风而逃的架势;

第三点,大迂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歼敌军的有生力量。

1949年10月,二野、四野领导人在武汉

在中国的战争史上,第一个运用大迂回战略取得出其不意大胜的,当属战国末期秦国的大将司马错。司马错所处的时代,秦国从偏安一隅发展为虎视眈眈的虎狼之师,一度打得河东强国韩、魏割地求和,昔日霸主楚国、齐国不敢强出头。

但是,此时的秦国如果霸王硬上弓强行东侵,还没有压倒性的优势。

正是在秦国和山东六国僵持不下的时候,秦国南面的巴国和蜀国打了起来,两国都向秦国发出求救信号。秦惠文王犹豫不决,“连横家”张仪对巴蜀之地看不上眼,但是大将军司马错力主平定蜀地,进而占据地利“得蜀即得楚”。

秦惠文王最终支持了司马错,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是秦国步入超级强国的关键一步,在司马错平定巴蜀之地之后30多年,秦国一步步灭掉山东六国,大迂回战略完美收官。

秦灭巴蜀之战

我军善于学习,也善于从古人的军事案例中汲取营养。

开国元帅中,林总的大迂回思想成熟较早,而且“墙里开花墙外香”。

1930年冬,在山西隰县千家庄被阎锡山的哨兵误伤的林总,飞赴苏联莫斯科治疗期间,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德国和法国因为历史上的恩怨,边境局势变得岌岌可危,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一点火就着。

在苏军内部的一次高层会议上,作为八路军高级将领的林总也受邀参加。

当时,老大哥很多高级将领都没有把这位身材消瘦、其貌不扬的八路军115师师长看在眼里。在战略分析会上,苏军高层一致认为德军一时半也会拿法军没辙。

他们的理由也出奇一致:第一点,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当时有着号称世界第一的强大陆军;第二点,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曾经是法国的手下败将;第三点,法军在德法边境线精心打造了数百公里的马奇诺防线。

法军为了营造马奇诺防线,历时12年时间花费了50亿法郎。

但是,友情列席会议的林总被东道主礼貌性邀请发言时,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希特勒的军队不仅会进攻法军,而且会避实击虚采取大迂回战略、大穿插战术,从法国西临的比利时、荷兰绕过马其诺防线,直捣法军的心脏地带。

事实证明,林总的预判和德军的进攻路线出奇的一致。

正是因为这次出彩的神预测,才有了斯大林“15个师换林总”的传说。

大决战的首战辽沈战役,既是关门打狗,也是大迂回。

但是,这次精明的林总一时糊涂,没有领会主席夺取锦州的绝妙。

可能是林总四平攻坚战还心有余悸,又被长春的敌军蒙蔽了双眼,缺乏破釜沉舟的胆气。直到拿下锦州抗住塔山,辽沈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天赋秉异的林总醍醐灌顶,对主席的大迂回战略心领神会。

到了四野主力南下,林总的大迂回才真正发挥了威力。

孤军深入的四野先头部队49军146师在青树坪小遇挫折,林总在刘伯承二野一部配合下,再次祭出大迂回战略,50余万大军兵分三路,以钳形攻势完成了大穿插、大包抄。

衡宝之战,林总一举歼灭白崇禧桂军4万主力,随后四野邓华十五兵团和二野陈赓四兵团趁热打铁解放了两广,二野陈赓四兵团海顺势千里迂回,截断了大西南敌军主力从滇缅边境逃亡境外的最后一个通道。

出身黄埔四期的林总深谙中国古代兵法,对古人大迂回战略、大穿插战术不会陌生,所以未战庙算,能看透德军绕道马奇诺防线,围歼白崇禧的桂军更是手到擒来。

刘伯承元帅有“当代孙吴”美誉,对大迂回也很有心得。

早在川军时期,担任团长的刘伯承就以善于大范围穿插而闻名遐迩,多次被上司表彰“转战千里,凌厉无前”。红军时期,面对绝对优势敌军的四面包抄,刘帅配合主席通过四渡赤水,彻底粉碎了敌军的大迂回战略和四面围攻。

全面抗战开始后,刘伯承指挥八路军129师配合阎锡山、卫立煌正面战场作战,在日军强攻娘子关不克的情况下,未雨绸缪看到友军布防的一大漏洞,那就是娘子关以南30里的石门口疏于防范,极有可能被日军大迂回造成友军腹背受敌。

【罕见的刘帅握枪图】

但是,周公向阎锡山转达刘师长的建议之后,第二战区没有重视。

随后的战局发展证明,刘伯承这一前瞻被言中。虽然129师386旅771团做了应对,但是由于敌强我弱,最终石门口还是被日军占领,并对正面友军防线形成前后夹击。

刘帅的军事理论,在我军开国将帅中是根底最深厚的,也是把传统军事理论和现代战争结合最好的。抗战胜利后的上党战役,是我军第一次运动战战,实际上也是我军从游击战转型以后,大迂回战略和大穿插战术的一次有益尝试。

解放战争最后一战大西南战役,更是大迂回战略的经典。

这也是主席和刘帅无数次默契配合中的一个经典。此时,敌军90万军队胡宗南集团、宋希濂集团、川军刘文辉、滇军卢汉部都在大西南,不论四野还是二野,消灭该敌都绰绰有余。

在战争年代,主席和刘帅有过很多默契配合,无论是四渡赤水还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无论是百团大战的得与失还是直捣黄龙的挺进大别山,都堪称完美。

解放大西南战役,是两位军事家珠联璧合的一次演出。

在衡宝战役之前,四野在武汉以南一带,二野在南京以南一带,蒋氏、白崇禧最直观的判断是林总四野进攻大西南,刘邓二野直下中南各省。但是,主席的想法却是两大野战军交叉运动,刘邓的二野采用大迂回战略进军大西南。

为了营造陕南北入川的声势,刘邓大张旗鼓,乘火车开赴郑州。

与此同时,贺老总指挥18兵团10万大军兵临城下,而真正的主角二野3、5兵团24万大军和四野7个师13万人,则兜击川东和贵州,对大西南完成了包饺子一锅烩。

和林总相比,同样谨慎的刘帅,对大迂回战略和大穿插战术运用更加灵动。

1962年10月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已经70高龄的刘帅以“编外参谋”和军委战略小组组长身份,策划和指导了这场闪击战,张国华、丁盛的大胜赢得了30多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