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功臣大将,朱元璋杀了30个,为何不敢动另外4人

2023-09-24 17:05:10

前言

踏上独裁之路的暴君,为巩固权力可以不择手段。当功臣成为心腹大患时,他们往往会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君主猝然陷害。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建立新朝后为坐稳江山,残忍清洗起义功臣,整个朝堂因此陷入惶恐绝望的恐怖统治之中。
汤和,点燃朱元璋雄心的恩人

1352年,汤和这个普通农家子弟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起初,他只是一个小小军官,但很快就在战场上展现出过人胆略和奋勇善战的本领。郭子兴见他年纪轻轻就有才干,大胆任用,不久便提拔他做了自己麾下的统领。

汤和深感郭子兴起义大业春风得意,前景一片光明。他想起自己儿时的玩伴朱元璋,一个对出仕功名仍充满理想主义幻想的穷苦僧人。汤和认为,跟着郭子兴闯荡江湖,比朱元璋待在破庙当和尚来得实在。

于是汤和兴高采烈地写信给朱元璋,极力劝说他一同来参加起义,愿意全力相助,一 BLOCK成大器。起初朱元璋犹豫不决,但在汤和笔锋如火的鼓动下,他终于鼓起勇气,离开了寺院,来到郭子兴营地。

如果没有汤和这封信,或许朱元璋会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正是汤和的引荐,让他走上了翻身改命的道路。朱元璋性格勤奋好学,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他先后立下决定性的战功,在郭子兴手下晋升到统帅的位置,更娶了郭子兴的女儿为妻。一时间,朱元璋已经成了起义军的实际掌权人。

、、与此同时,汤和虽然仍是朱元璋的长官,但他并不计较这些细枝末节。汤和始终视朱元璋为恩人,一心追随他左右,对他言听计从。在朱元璋取代郭子兴成为起义军首领后,汤和更是成了朱元璋最忠心的左膀右臂。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一统天下。为了回报当年汤和引荐自己加入起义军,让他一飞冲天的恩情,朱元璋封汤和为信国公,位列功臣之林。但汤和也看得清楚,眼前这个权倾朝野的明太祖,已经不是当年的穷苦僧人了。朱元璋开始疯狂清洗功臣,以巩固权力,表现出独裁者典型的疑心和残暴。

朝中官员人人自危,深恐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灭口的倒霉鬼。汤和意识到,朱元璋已经无视当年的恩情,对功臣们虎视眈眈。于是汤和放弃高官厚禄,主动告老还乡。朱元璋也就满足了他的心愿,将故乡凤阳封给他为食邑,让他平平安安地回乡养老。

多亏汤和识时务而主动退隐,避开了权力中心的斗争漩涡,才没有被朱元璋的血手染红。作为当年发迹的恩人,汤和成功保住性命,不枉他当年的一片苦心。
耿炳文,朱元璋麾下的无敌战神

与汤和不同,耿炳文更像是一个传奇英雄。他继承父业,成为朱元璋麾下最得力的猛将。耿炳文勇猛善战,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他年仅18岁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每一次决定命运的战役,耿炳文都会率先冲锋陷阵,成为攻坚克难的噩梦。

他在多次战役中大败朱元璋的宿敌张士诚,与徐达、常遇春等猛将一同奋勇厮杀,为朱元璋最终登基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甚至公开称赞耿炳文为“万夫不当之勇”。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耿炳文为长兴侯,重用他为心腹大将。在朱元璋登基后的头几年时间里,耿炳文始终恪尽职守,跟随在朱元璋身边侍奉。

他性格低调谦逊,从不倚仗自己的军功谋求私利。即使朱元璋开始疯狂清洗功臣,耿炳文也没有丝毫惧意,依然恭顺有礼。他深知只有对皇上死心塌地,才能躲避祸患。开国之际,明朝边患不断。为了应对边境战事,朱元璋不得不继续重用猛将耿炳文,封他为征西大将军,统领西路军马。

1374年,朱元璋急调耿炳文带领五万大军,前往遥远的东北边陲镇守。耿炳文二话不说接受调令,率部开拔到了辽冷之地。他在辽东坚守十年之久,严明军纪,深得士兵拥戴。直到1384年朱元璋驾崩,耿炳文才平安退役。

作为开国功臣中的战神,耿炳文深谙君主心思。他用低调稳重化解皇帝的猜忌,成功保全性命。否则,他也难逃被杀的命运。

沐英,朱元璋忠心耿耿的养子

与耿炳文不同,沐英并非出生名门。他原本是普通百姓,8岁时被朱元璋收养,从此改写了人生轨迹。朱元璋见这个养子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于是从12岁开始就带他上战场,让他学习军事知识。沐英果然天资过人,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18岁时就功绩卓着,开始担任重要军职。

一心向上的沐英视朱元璋如同亲生父亲,对他言听计从、忠心耿耿。朱元璋也十分欣赏这个养子的才干,将他培养为心腹大将。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沐英被派往云南平定叛乱。他在云南用兵如神,将各路叛军打的落花流水,顺利镇守住了这个边陲重地。

之后,沐英一直镇守云南十余年,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威慑四方。朱元璋对这个养子深信不疑,从未怀疑沐英会在云南称王,因为沐英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当太子朱标和马皇后先后病故时,沐英悲痛欲绝,哭得昏厥过去。朱元璋见养子如此思亲重情,更加确信沐英的忠诚。

直到48岁去世,沐英都坚持留守边陲,从未有过分自重的举动。朱元璋也始终视沐英如同骨肉,没有对他产生一丝一毫的猜疑。沐英去世后,朱元璋非常悲痛,亲自处理丧事,追封沐英为黔宁王,与亲生儿子无异。正是沐英的忠诚老实,让他成功避开朱元璋对功臣的疯狂血洗。
徐达,朱元璋心中的至宝

最后一个幸存的功臣,便是朱元璋麾下战无不胜的徐达。他是朱元璋起兵之初就追随左右的心腹,两人情同手足。徐达在多场决定明朝命运的重大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他先后攻克陈友谅、击败张士诚、破元大都,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不可磨灭的贡献。

1368年,徐达功绩卓着,被朱元璋封为左丞相,成为仅次于皇帝的第二号人物。此后,徐达继续统领大军征战四方,官至太傅、太子太傅,一生功勋无数。与沐英不同,徐达并非出身功臣世家,他完全靠自己的实力和对朱元璋的忠诚,一步步从普通士兵上升到开国第一功臣。可以说,没有徐达就没有明朝。

但即使权倾朝野,徐达从未有过分行为。他为人正直,征战时从不掠夺百姓财物,也不沾染美色,可谓德高望重。徐达深知要躲避朱元璋的猜忌,就必须时刻谦卑低调,绝不能让皇上觉得自己要叛变。所以在朱元璋面前,徐达永远谦恭有礼,从不张扬功劳,拒绝过高赏赐,小心翼翼地维系着两人的信任关系。

1384年,徐达奉命镇守北平,防御北元反扑。他在北平大力发展农业,储备军粮,并训练积蓄实力,以备边患。1390年,徐达突然重病,被朱元璋召回京城精心治疗。次年徐达去世,朱元璋为之辍朝3日,予最高规格的国葬,并配享太庙,可见徐达在他心中的地位无人能比。

正因徐达深谙君臣之道,始终维护着皇帝的信任,他才最终逃过一劫,成为唯一被明太祖入祀太庙的心腹大将。

结语

朱元璋清洗功臣的残酷手段,在历史上罕见。但即使在生死边缘挣扎,仍有少数几人凭借机智与运气,成功避开了杀身之灾。他们分别以不同的方法取悦明太祖,最终化险为夷,迎来人生的第二春。其中,有达官显贵的,也有隐居深山的;有英姿勃发的,也有低调谦逊的。

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深谙生存之道,明白要在江湖险恶中求生,就必须善解人意,察言观色,随时根据君主喜好调整自己。或许,正是因为朱元璋没有完全清洗掉心腹中的精英,明朝国运才能启程长盛不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