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怎么评价柴荣和赵匡胤?有人说赵匡胤是捡漏王这种观点正确吗?

2023-08-22 16:58:37

有点意思研究所

柴荣其实和赵二有点像。

赵匡胤谈不上捡漏,但心态的确放得更平些,柴荣和赵二比赵匡胤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俩并不是很相信后代的智慧,所以观感上给人感觉很急。

此话怎讲?

因为作为柴荣来说,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从后汉开始,胡兵没有了。

或者我换个说法,石重贵,就是从他开始到朱元璋,这几百年时间里的中原政权的战力天花板了。

石重贵之后,都不行了,因为沙陀人,或者说汉化了的沙陀兵,不愿意给中原政权打仗了。

五代乱世,感觉上挺乱,但有主线——北压南。

你把当时的东亚分成上中下三层,或者叫北,中,南三层,就会发现,其实北中和中南两层是有相似的地方的。

北中的关系是,中原政权上面压着契丹,和契丹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国祚。

中南的关系是,南方十国上面压着五代,和五代关系的好坏,间接影响国祚。

而从后唐前中期一直到后汉早期,契丹的战力并不能碾压中原政权,这就导致什么呢?

这就导致,契丹往往作为搅屎棍,或者说作为间接因素影响汉化了的沙陀政权。

而沙陀兵本身是很能打的,围绕在沙陀兵周围那一圈,比方李彝超这批人,未必单纯指党项人,而是泛指北方胡族,也是超级彪悍的,不然绝对不可能以几千人生扛两路后唐节度使一百多天。

这批人在打仗的时候,往往充当的是中原政权的先军。

而随着割据程度加重,这批人不可能一直内附的,五代的特点就是藩镇割据的终极形态,甚至有一个哪怕像夏州这种鸟不拉屎的贫瘠之地,这批人也敢割据独立。

所以尽管我没有确切的证据,但以常理判断,既然同为胡族政权,耶律德光能弄翻石重贵,那么这批大大小小的胡族势力要么乘机谋求更大的独立,即表面内附,但事实你已经指挥不动他们了。

要么干脆依附于拳头更大的耶律德光,这是胡族军事贵族一贯的生存之道和思维方式。

因此,作为后汉来说,情况就变成了——虽然还是沙陀政权,但已经汉化得不成样子了,刘知远还有三分薄面,刘承佑干脆就失去了能打的胡族地方军事势力,导致他只能依靠郭威这种出身并不十分显赫的汉人。

这从冯道的态度也能窥探一二,冯道是老油条,历经六朝十二帝,说难听点,什么他没见过?哪一任皇帝不是对冯道恭恭敬敬?冯道又对哪一任皇帝不是态度端正?

但是唯独到了后周这,冯道明显感觉不一样了。

郭威进城给冯道拜礼的时候,冯道完全可以推辞——“受不起,您可以马上要当皇帝的人,我怎么受得起这个呢?”

但实际上,冯道心安理得地受拜,导致郭威不得不暂时收起称帝的打算。

而对于柴荣,冯道就更看不起了。

柴荣说自己是李世民,冯道说,你不是唐太宗。

柴荣说北汉是废物,自己打北汉犹如泰山压卵,冯道说,对不起,你也不是泰山。

弄得柴荣很是下不来台。

所以,当石重贵想刚契丹的时候,冯道这个老油条一声不啃,这固然有其政治上圆滑的一面,但也有一层潜在的含义——冯道认为,打,不打,都行,结果不好说。

但柴荣要亲征时,冯道是坚决反对的,除非冯道不是很想活,公然刺激柴荣,不然只能解释为冯道觉得柴荣出去绝对讨不到好。

因为柴荣手里的胡族边军没有了懂我意思吗?

另一方面,五代的前面四代,唐代梁,晋代唐,汉代晋,基本都是全盘接收上家势力和遗产,唯独这个后周替代后汉,分离了一个北汉出去,这是五代中的异类,说明什么?说明人家不服呗。

前四代的皇帝都是什么人?都是军事贵族阶级,你郭威和柴荣是什么人?郭威是“太祖少贱,世人曰郭雀儿”,柴荣就更不用说了,是商人世家出身,士农工商,你是最末阶层的。那人家刘崇肯定不能服你啊,那连刘崇这种我说难听点,五代兵痞一样的人都不服,其他人。。对吧,就不好说了。

所以我们说郭威和柴荣推行的改革势在必行,道理就在这,他们要收权——你不服我没事,但我要想办法让你造不成反,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地方节度使,也就是原先那些在事实上承担着作战任务的胡族割据势力,他们的实力严重打折。

所以有时候柴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或者说以柴荣为起点,终宋一朝,都是没有办法的。

一边用国力和别人对耗,具体表现就是用中央财政去维系一支血槽巨厚的常备军,初级形态就是柴荣灭佛释放出来的这么多兵源,终极形态就是宋朝费拉到极致,只能守城不能野战的军队。

一边还要用所谓的财政政策来保证对地方的节制,从根本上断绝藩镇造反之源,初级形态就是柴荣的“大均天下之田,广抑四方豪强”,终极形态就是赵二弄出来的两府三司制,天下之财“宜合不宜分”,地方要造反先对线的还不是前来讨伐的禁军将领,就问你三司转运使这关过不过得去,兜里没几个子儿你造个p反。

如果说柴荣依靠这么一套自创的军事班底,打打南方比如后蜀或者南唐自然是没问题的,但往北面就不行,打北汉,先胜后败,关键是这个胜还是以主场守势,属于北汉进犯,被柴荣击退。到了别人地界,柴荣手下的兵就不行了。

北伐契丹更是干脆就没打,输赢根本就无法下定论,当然我要说柴荣肯定打不赢也是不合适的,但史料中,柴荣兵不血刃拿下关南之地,想要继续搞幽州——

帝与诸将议攻幽州,诸将皆以为未可,帝不听。

这一句“皆以为未可”全在里面了,不说了。

但是,我话要说回来,柴荣有柴荣的苦衷,他的确是没有办法。大家看最后三个字,帝不听

为什么不听呢,因为咬着牙也要试一下,现在不试,以后更没机会了。

道理就和赵二刚打完北汉就去两次北伐,道理是一样的,这并不是赵二无能,恰恰是赵二,或者说赵二和柴荣,他们看到了五代胡兵没了,光靠中原甚至是南面的汉兵,想生吃契丹,太难了,还不如趁着尚存一点五代余威,赌一把,能成就成,不能成的话,以后更没戏。

要我说,赵匡胤就比这俩心态放得平,赵匡胤从来就没想过通过正面战场通过决战搞定契丹,或者拿回幽云,赵匡胤想的是要么我用钱去买,不行我就用死士去刺杀,20匹绢买一个契丹人头。

从这一点上说,赵二和柴荣,比赵匡胤有血性,但有没有血性,和能不能打,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