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从三皇五帝到大禹治水,这座古城坚挺了一千年,却倒在夏朝的前夜

2023-07-15 17:00:28

今天开聊之前咱们先来一波无奖竞猜。

你觉得这件宝贝来自哪里?是玛雅,印度,还是中国?

连体双人头像

这件玉器上的两张人脸长得非常像,都是高鼻深目,长发及肩,尤其是还戴着羽冠和耳环。面相打扮实在是非常的印第安,玛雅味儿太冲了。

玛雅神话中的双胞胎Hunahpu 和Xbalanque

而且玛雅史诗里,正好有一对非常着名的双胞胎英雄,还拥有复活的逆天技能,这么看来他们出现在同一件玉器上也很合理。

所以 这件“玛雅”玉器就是来自——中国湖北石家河。



怎么样,刚才那段是不是有点营销号那味儿了?不过这件玉器确实是在石家河挖出来的,年代距今大概4000年。

是不是感觉很奇怪?它的气场风格为什么和印象里的中国玉器差那么远?

哎,别急,更违和的还在后面。

比如这位眼球突出头上还顶着只鹰的神面:

扎着马步揣着手的小人儿:



或者干脆直接抽象成两只眼睛,化身外星人的:

真的是越来越放飞自我了。但仔细一看它们并不是完全毫无根据。比如这件玉人:

大眼高鼻,长耳阔嘴,像不像刚摘了面膜的三星堆青铜人像?

还有这个带獠牙的神面:

太阳穴旁边飞出两只鸟,像不像良渚神徽上神人的那两只胳膊?

良渚神人兽面纹

而良渚和三星堆,又是两个看似和中原差异很大的文明。



那石家河为什么就这么特立独行呢?它和中原究竟有没有联系?史书上能找到它的踪迹吗?

还有最重要的,它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一座古城

石家河遗址位于汉江边上的湖北天门市,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史前城市。刚好在上游的三星堆和下游的良渚之间。

而且从时间上看,石家河玉器出现的时间是在4200-3700年前,正好是良渚衰落后和三星堆崛起前的空档期。

良渚、石家河、三星堆

这么看来石家河难道是这两个文明中间的过渡?

哎,这种说法显然格局小了。因为这些玉器出现之前,石家河的古人就已经在这生活了很久。

这里有5000年前的城墙、祭祀台,

石家河古城护城河



有4500年前的青铜器,

石家河出土青铜“武器”

还有各种疑似文字的符号。

它绝对不止过渡这么简单。

关于它的年代最新的说法是5900-3700年前。

如果拿历史书对照一下,那就是从三皇五帝的大争之世,一路坚挺到了夏朝建立。

不过考古队也发现,在这2300年中,石家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这些玉器出现之后,这里的居民好像完全变成了另一拨人——从餐具、武器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有了巨大变化。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得先搞清楚,最初的石家河是什么样的。
想不到就挖不到

考古工地上一直有种说法叫“想不到就挖不到”。

最初的石家河发掘现场

自从1950年代考古队进驻石家河,到1990年这三十多年,队员们一直没有找到城墙的踪迹。究其原因,也可能正是因为队员们根本没有想到,石家河居然有这么大。

在1990年,遗址边上的一座砖窑突然塌了,考古队刚好从这路过,居然就在倒塌的砖窑里发现有黄土堆砌的痕迹。

这个砖窑的位置是在一条南北向的土河堤上。队员们顺着河堤找下去,发现城墙的痕迹居然一路向南,延伸了将近一公里。这条队员们走了无数遍的土岭子,居然就是他们心心念念找了几十年的史前城墙,而旁边那条队员们游泳抓鱼的河,就是它的护城河。

石家河残存的部分西城墙和南城墙



在这之后,南城墙,内城,还有外圈的几道城墙很快也被发现了,石家河古城终于露出了真容。



它的形状大致是个长方形,夹在东西两条河之间,城的面积有120万平方米,比故宫还要大一半多。

城内城外大小遗址有40多个,这些遗址把整个石家河文化的范围,直接扩大到了8平方公里。

石家河周边遗址

早期的石家河古城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固若金汤,歌舞升平”。

在最开始的一千年(5900-4800年前)这里的人大多生活在内城里,它的城墙有3米高,14米宽,既能防洪又能御敌。外面还有壕沟,沟里还有木质的围栏——说武装到牙齿是一点都不夸张。

城墙和护城河

不过它绝对不止是个军事要塞。因为在接下来的600年里(4800-4200年前),这的人口有一轮爆炸式增长。

外城建立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城市的面积直接扩大了4倍,外层城墙的规模也来到6米高,50米宽,连刚提到的那条残留的护城河,宽度都有80米。



另外城市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叫三房湾。

在这块不到200平米的地面上,堆了超过一米五深的碎陶器,初步估算有200万件。大多都是有瑕疵的酒具,很明显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制陶工厂。



如果参考明清时期的景德镇,据说只靠烧瓷器就贡献了当时全国接近一半的GDP,那这间陶器工厂很可能就是石家河的经济支柱。

所以早期的石家河人,住着坚固的城池,享用着奢侈的陶杯,国富民强,歌舞升平。

它的势力范围甚至一度进入了中原腹地,在四五千年前那个满天星斗的“龙山时代”,成了整个中国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但是在几百年之后,这里突然爆发了一场剧变,石家河这座耗费上千年才建起来的大城,居然被废弃了。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原本用来防洪和御敌的城墙,上面居然出现了大量的墓葬,而且埋葬方式也完全改变了。

在这之前石家河大多是竖穴土坑墓。但是到了4200年前,竖穴土坑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奇怪的瓮棺葬。

瓮棺葬示意图

其实瓮棺葬在几千年前的中国,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算是比较常见的。它就是把尸骨放进一个大陶罐,在埋进土里下葬。模拟的是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样子,代表灵魂转生的过程。所以这种形式,一般都只是埋葬小孩儿甚至是婴儿的。

石家河这里埋葬的却大部分都是成年人,而且还有很多级别很高的瓮棺葬。因为开头我们提到的那些玉器,绝大部分都是从这些瓶瓶罐罐里发现的。

比如这个编号W6的瓮棺,一口气出了60多件玉器,石家河最精美的玉器几乎都是出自这里。

很明显这些玉器在当时绝对不是平民阶层能消费的起的,墓主人的地位可想而知。



玉器



说到玉器,更离谱的发现来了:

之前的1700多年,石家河发现的玉器数量非常少,说明这里之前并没有用玉的传统。

等到4200年前的时候,大量的玉器就像从天而降,来到了石家河。

虽然工地上发现了不少打磨雕刻的工具,说明玉器确实是这里制作的,但是遗址里挖出的玉料却是来自别的地方。

专家们分析了玉料的质地,发现并不像是附近出的独山玉,而是更接近西北的和田玉。

而且不像别的地方,比如红山和良渚,玉器发展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石家河玉器出道即巅峰,工艺的复杂程度难以想象,阴刻阳刻应有尽有,还有一种即使现在都很少见的技术——减地阳文,也就是“真阳文”。

“减地阳文”:在玉料上把多余的部分全部剔除,让图案像浮雕一样从平面上突出来,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这种技术因为太复杂,在春秋战国之后就基本很难见到了,反而是更简单的隐起阳文更流行了。

“隐起阳文”:用阴线勾出轮廓,然后两边打磨光滑,形成一种凸起的错觉,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浮雕。

从减地阳文到隐起阳文

一句话,现在的玉雕大师们会的工艺,在石家河玉匠那儿都能找到影子。

更夸张的是玉器的造型:

有内蒙红山的玉猪龙、山东龙山的牙璋、安徽凌家滩的玉人。

甚至还有穿越来的:

商朝妇好墓里的玉凤、春秋战国的虎符:

穿越的玉器

而且这种交流还是双向的:

因为在千里之外,陕西石峁的城墙里,发现了明显来自石家河的玉鹰和玉虎头;在山西陶寺的大墓里,挖出了石家河的玉神面。

石峁和陶寺的石家河风格玉器

不过假如只有玉器是这样,那还可以解释是地区之间的贸易。可是再看看石家河这时候的陶器,就会发现绝对不止这么简单。
陶器

陶器就相当于锅碗瓢盆。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绝对不会轻易发生变化。

比如同样是火锅,让四川重庆人突然改用北京铜锅,让北京人涮羊肉改用九宫格,想想就感觉非常别扭。



当时石家河陶器的变化比这个还要夸张,尤其是出现了这种三只大胖脚的酒具,大名叫陶盉或者陶鬶。

陶鬶

这种胖胖的陶器出现最多的地方,同样是在千里之外。

肥足类型陶器的分布

这说明什么呢?

当一个地方从审美到饮食都改变了,那很可能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和之前不一样了。所以当年的石家河究竟发生了什么?

虽然考古工地上暂时还没挖到更多的线索,但其实史书里已经给出了答案。

石家河改天换地的原因,是一场隐秘的史前战争。
三苗

翻遍所有能找到的资料,你会发现这块土地在很多典籍里,都跟一个消失的上古的民族有关。

“三苗”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战国策·魏策》

彭蠡是鄱阳湖的古称,衡山指的是河南南召县的雉衡山,所以按照战国策的描述,三苗的位置就是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正好是石家河遗址的位置。



不过说到三苗,那真的是一笔糊涂账。有人说它是战神蚩尤的后代,有人说它是羌族的祖先,还有人说它是现在所有西南少数民族(苗瑶黎彝)的源头。

它的身世来源从古至今说法都不统一,但有一点,几乎所有的典籍都很一致:

那就是尧舜禹三代都和三苗爆发过战争。

距今4200年这个节点,如果和三皇五帝的时间对应,那应该就是尧帝时期。

关于尧帝和三苗之间那场战争,随便翻翻书就能找到很多记录。比如这两段:

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郭璞注《山海经》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吕氏春秋·召类》

三苗首领不同意尧舜禅让,尧帝就在丹水岸边干掉了他。

丹水就是现在发源于陕西商洛的丹江,是汉江最长的支流,石家河遗址就在汉江边上。



这段记载有个很奇怪的地方——三苗为什么会反对禅让?

按理说他也没有权利继承帝位,即使禅让不成,也轮不到他来坐庄,那他搞这么一出是图什么呢?

按常理确实很难说得通,不过这时候的三苗和尧帝之间,很难说完全没有关系。

因为在不久之前,有一个人被分封或者说发配到了三苗的地盘,此时他已经成了三苗的首领之一。

这个人就是舜的一生之敌,尧帝长子——丹朱。

很明显,他可是有继承帝位的资格的,但是毕竟他最终战败,三苗请降,尧舜禅让也没有了任何阻碍。而舜帝登基之后为了明正典刑,也拿三苗开刀:

放驩头于崇山,以变南蛮;窜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史记·五帝本纪》



从此三苗的势力全面收缩,尧帝的罪臣驩兜被发配到了湖南张家界,三苗的族人则背井离乡

西迁到了甘肃的三危山。

中原势力南下进入了长江,被流放甘肃的三苗人则成了西羌的祖先。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后汉书·西羌传》



证据就是,丹水南岸的河南下王岗遗址发现了石家河早期文化(屈家岭文化)的痕迹,说明这里曾经属于三苗治下。而在这些痕迹消失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典型的河南龙山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中的石家河因素

所以在这个时候,三苗的国都石家河有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从锅碗瓢盆到玉石珠宝,从生活习惯到宗教传统都发生了剧变。

此时的石家河,玉器开始大量出现

但是战争并没有彻底结束。因为没过多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的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了中原和三苗,它让整个史前中国的格局都改变了。

在它之后,中原龙山也就是后来的夏朝,开始在全境开枝散叶,足迹遍布东亚大陆,甚至连越南都能找到夏朝的痕迹。

夏文化的象征——玉璋的分布

大禹治水

在洪水退去之后,大禹终于对三苗发起了总攻。石家河这个三苗国最后的堡垒也淹没在了战火中。



关于这场灭世的洪水和之后的大决战,咱们留到以后再聊。



好了,我是柳生,一个讲故事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