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钱穆先生:“朕即国家”之说,在中国传统意见下,绝难认许

2023-06-05 17:02:22

王室与政府有分别,自秦以下,早有此观念,而且此观念极为清晰。

王室世袭,表示国运之绵延。宰相更迭,则为政事之时新。在制度上,并未能像现代英国般,把来很严格地划开。

中国人并不认为一国之元首君主只许挂一空名,绝不许预问政治。因此君权与相权间,一面有许多融通,另一面亦可有许多纠葛。即如 诸葛武侯《出师表》,其中有云:“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宫即指皇宫言,府即指政府言。

可见在中国传统制度及传统观念下,此宫、府两机构是有分别的,而又可调和融通的。像法国路易十四所谓“朕即国家”之说,在中国传统意见下,绝难认许。

——《中国历史研究法》

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

中国自秦以下二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是一个君主专制的政府。……

只缘前清末年人,熟于西洋十八世纪时代如法儒孟德斯鸠辈的政论,他们以为国体有君主、民主,政体有专制、立宪,中国有君主而无国会,无宪法,便认是君主专制。

不知中国政体,如礼部之科举,与吏部之诠选,已奠定了政府组织的基础。不必有国会,而政权自有寄托。如有名的《唐六典》,大体为宋代以来所依照,极精密极完整的政权分配,使全国政府的行政机关各有依循,更不必有宪法,而政权自有节限。而况明代以前,宰相为政府领袖,与王室俨成敌体。 帝王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

——《文化与教育》

政府与皇室的划分,自汉以来即然。……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

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 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意即将原诏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之意。涂归亦称“封驳”“封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此项涂归封驳之权则属诸门下省。若以今日惯语说之,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

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覆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故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中书省武则天改称“凤阁”,门下省武则天改称“鸾台”。)这仍是说一切皇帝诏命必经中书、门下两省。……

直到宋朝,太祖赵匡胤开国为帝时,建德二年,恰逢三个宰相相继去职,太祖欲派赵普为宰相,但皇帝诏敕一定要经宰相副署,此刻旧宰相既已全体去职,一时找不到副署人,该项敕旨即无法行下。宋太祖乃召集群臣会商办法,当时有人献议说:“唐代皇帝曾有一次下敕未经宰相副署,此在甘露事变时,当时前宰相已死,皇帝临时封派宰相,即由尚书仆射参知政事者盖印,今可仿此方式办理。”同时即有人反对,谓“唐代甘露事变,虽曾用此方式,但为乱时变通权宜办法。今大宋升平,不应采此方式。”如是再四商讨,始决定由当时开封府尹副署盖印行下……当时开封府尹是赵匡义,又系宋太祖的嫡亲胞弟,后来即为宋太宗。这才算完备了这一诏敕的法定手续。

根据这一点看,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1895—1990),史学大师、国学大师。着有《国史大纲》《国史新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等1700余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着作。

钱先生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