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83年,黄维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开会时见到廖运周唏嘘不已

2023-02-02 09:37:42


功德林中曾有这样一位“刺头儿”,他撕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用来当手纸;若有人说蒋介石半点不是,他轻则当面辱骂,重则大打出手。

在学习会上,他要么缄默不言,要么大放厥词,甚至以于谦(明朝名臣)自比,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忠贞气节。


那这样一位固执愚忠的战犯,又为何得以在毛主席逝世后,为他守灵呢?又为何能当选全国政协常委,甚至离世后入葬八宝山呢?

运筹内外,幸不辱命

1983年4月,作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的黄维,再次见到廖运周时,内心还是不胜唏嘘。

这个昔年被自己骂成“党国叛徒”之人,如今已经恢复了身份,真正“变”成了一名中共党员。

此时的黄维已经完成思想改造,对当年之事已不再介怀,两人尽释前嫌,感叹时局变化无常。

这说起两人的渊源,还要追溯到廖运周被授予“云麾勋章”的成名之战。

那一战役获胜的关键,除了廖运周本身卓越的作战能力外,还有黄维提前送了8门大炮。

黄维

这场战役之后,黄维既得意于自己有识人之明,又认定廖运周必然感激他。

廖运周作为中共卧底,正好也想接近他,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廖运周便干脆投到黄维麾下。

在淮海战役爆发前,廖运周一直在想尽办法,为起义创造条件。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党争复杂,廖运周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

12兵团的总司令是黄维,是陈诚的嫡系亲信;兵团副司令有吴邵周,他是汤恩伯的人。

陈、汤不和已久,屡屡斗法。陈诚独断专权,喜欢越级指挥,在他的运作之下,汤恩伯竟成个“光杆司令”了。

汤恩伯的下属张灵甫,也绕开他直接向陈诚汇报,汤恩伯更是憋闷愤恨。

黄维、吴邵周两人,可谓是各为其主,面和心不和。


廖运周

廖运周利用这一点,为淮海战役的起义扫除障碍,所以他曾故意问副司令吴邵周:

“为什么要我们85军(85军原直属吴邵周,后来并入12兵团)护第10军、第18军转移,他们互相掩护不是更好吗?”

至于原因,吴邵周当然心知肚明,无非是黄维想要削弱他的势力。

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吴邵周只能说:

“那你把328团,留给我做预备队吧!”

廖运周心中大喜,面上却未显露分毫,调离328团正为他解决了心腹大患。

因为328团的团长不好争取,这样一来,110师尽在掌握,再无人可以阻碍起义大计。

深究起来,国民党几次兵败,背后都与由来已久的顽疾——党争,脱不了干系。即便战事吃紧,即将兵败,国民党内部也要分出个高低嫡庶。

廖运周深知,光有领导骨干参与的起义,必定是不成功的,所以他宽严相济,运筹内外,积极争取群众基础。


淮海战役

当时,大战在即,军士们思想都比较乱。

一是大战必然旷日持久,长久见不到家人;二是大家都担心自己不能见家人最后一面。

廖运周给手下军士们每人发三个月的薪水,还在最危急的时候允许他们回去探亲。如此一来,众人皆心悦诚服,廖运周在军中的威望大大提高。

但对于淮海战役的兵力部署,廖运周却无法决定。

当时,黄维决定以四个师一起突围,廖运周的大脑飞速运转:

如果真的这样行军,很有可能突围,即便自己的110师起义,也很快会被反扑,究竟该怎么阻止黄维又不令他生疑呢?

突然,廖运周想起之前自己发现黄维还有保全嫡系军队的想法,何不以此为突破口。

于是廖运周主动请缨,作为先锋带领110师突围。


在黄维看来,这个提议虽然冒险,但诱惑却实在很大。

万一廖运周突围失败,自己的嫡系军队也不至于白白送死,考虑再三,他最终答应了。

此时的黄维,志得意满。进有廖运周打先锋,退可保全嫡系。

他看廖运周越看越顺眼,认为他是党国的“忠勇之士”,还给了他很多坦克、榴弹炮等武器。

廖运周与解放军派来的联络员约定好,到时在胳膊上绑白布条的是起义军,由此解放军故意让110师突围,以打消黄维的疑虑。

黄维误以为前方已取得胜利,正在大本营与部下庆祝之时,廖运周起义的消息却突然传来。

这一消息仿若平地惊雷,将黄维炸了个肝胆俱烈,他大骂廖运周是“党国叛徒”。


眼见大势已去,已是强弩之末,黄维和胡琏准备乘坐坦克逃跑。

两人驾驶的坦克上爬满了士兵,胡琏心狠手辣,杀伐决断,将士兵赶了下去,甚至还开枪威胁。

黄维却不肯,因此贻误了时机,后被解放军俘虏,开启了长达27年的思想改造。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刚到功德林时,黄维的态度还极度“嚣张”,因为晚上睡觉不关灯的规定,他曾数次对管理员兴师问罪。

若有人表达了悔过之意,他便嘲讽人家不忠不义。

其实他如此固执愚忠,主要与他的性格,和少时所受教育有关。


一方面,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认为忠臣不事二主。

另一方面,与他的“出身”有关。

他素有“绿头巾赏穿黄马褂”之称,也就是说,他既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又是陆军大学的学生。

这样的出身,在极为看重嫡系的国民党内部,不可谓不贵重。

他因出身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又得到陈诚器重提携,因此认定了蒋介石,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黄维不单单对共产党时这样固执,他固执的性格,在圆滑的国民党官场也是“名声远扬”。


杜聿明

一次,杜聿明打了败仗,士兵武器折损很大。

得知是黄维负责清点损失,杜聿明暗想这下倒霉了,但他还是抱了最后一点希望,设了宴席请黄维吃饭,以期能对他通融一二。

黄维吃得倒不客气,到该检查士兵武器装备时,是半点情面也没给杜聿明留。

那么,既然黄维如此棘手,我们又是如何让他幡然醒悟的呢?

春风化雨,涣然冰释

黄维刚到功德林时,就患了结核病,而更加糟糕的是,黄维不仅患有肺结核,还有淋巴结核、阴囊结核、附睾结核、腹膜结核。

其中最严重的是腹膜结核,发病时黄维甚至不能行走,只能躺在床上。

在国民党监狱里,生病的战俘会如何处理,黄维的心中最清楚。


晚年黄维

他心中本已不报希望,但共产党的举动,却叫他大吃一惊。

改造期间,共产党念在他从前为抗日做出的贡献,给他买了很多昂贵的抗生素治病。

得知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需要多吃高蛋白的食物,组织还每天给他做小锅饭,黄维的餐桌上每天都有牛奶、鸡蛋、猪肉,伙食甚至比毛主席还好上一些。

四年来,由于腹膜结核的原因,黄维时而便秘、时而腹泻,这些都是功德林的工作人员给他处理的。

黄维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想即便自己还是国民党将领,生这种病后必然也会被停职,他能得到像现在这样好的照顾吗?

黄维的心中,其实已然有了答案,但此时的他仍不愿意揭晓。

后来,黄维虽然闹得不像以前那么凶了,但又生出了新的幺蛾子,他要求研究永动机。


在当时,有物理专家已经告诉他,这种东西不可能被研究出来。

但按照黄维一贯固执的性格,专家的话只是耳旁风,他坚持要研究,周总理也支持他,还给他拨了经费。

这下,黄维再也不死鸭子嘴硬了,他开始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好。

在改造期间,不仅是黄维本人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儿女们的学习生活也被共产党照顾得很好。

他的大女儿黄敏南在复旦大学读书;小女儿黄慧南在各界领导的帮助之下,就读于上海的北郊中学。

共产党对他这样厚恩,连黄维自己都觉得匪夷所思,他曾对共产党做过什么,自己心知肚明,他不明白为什么共产党会如此善待自己。


黄维一家

一次,黄维终于把这个疑问问了出来,得到的回答让他羞愧不已。

之所以对他这么好,是念在他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尤其是在有“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战役中表现神勇,对人民有贡献。

黄维当时心中就曾暗想,如果自己被国民党俘虏,以这样的理由绝对不可能得到这么好的照顾。

而最终改变黄维的,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实力。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功德林里的少数国民党反动势力,认定这是一场必败的战役。

然而,等抗美援朝胜利的消息,被功德林的大喇叭循环播放时,他们都有些不知所措。


黄维钦佩于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权、抵御外侮的决心。更关键的是,他看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的改变和国家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不再忍饥挨,不用再惶惶不可终日,人民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后来,黄维又得知了中国自己研制了火箭、导弹、原子弹...百废俱兴,这是国民党当政时从没有过的景象。

这下,黄维彻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认真地参与思想改造。

他给自己的夫人蔡若曙写信,让她给自己买一些资料,用来学习《共产党宣言》,还再三叮嘱一定要快。


1975年,毛主席下令释放黄维,他热泪盈眶,回忆起在这里生活的27年间,自己胡作非为,但从未被放弃,共产党还给他治好了足以要命的结核病。

得结核的四年时间里,自己花了共产党多少钱和精力,黄维心中都有数。

四年如一日的猪肉、牛奶、鸡蛋,即使在困难期间也没有少了他的。周总理甚至用黄金去香港给他买药,这些他都知道。

黄维的心不是石头,从前是他一叶障目,蒙蔽了双眼,后来是真心感激着中国共产党。

被特赦后,黄维没有选择去台湾,而是留在了大陆,决心报共产党对他的恩情。

当时国民党甚至以重金相诱,只要黄维选择到外国定居,就补发给他27年的薪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合计有100多万台币,但黄维毅然拒绝了。


他获得了新生,这一次,他要多做一些对国家有贡献、对人民有意义的事情。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了出来,一时间,举国悲痛,许多人都买了车票希望去北京送毛主席最后一程。

黄维在家中,每每想到主席特赦他的恩情,心痛如绞,泪流满面。

就在这时,中央却突然通知他去给毛主席守灵,黄维感到很惊讶。

他知道自己在功德林时表现很差,按理说轮不到自己去给毛主席守灵,黄维想了想可能因为自己是被毛主席特赦的。

不管怎么样,能为毛主席守灵,黄维感到很荣幸。


1983年,黄维担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他致力于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还曾给自己的老同学写信道:

“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畅叙旧谊,以快平生。”

1989年,黄维在北京去世,去世后他得以入葬八宝山。

我党最终决定把他葬到八宝山,其实源于黄维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他在抗日中多次浴血奋战,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在日本侵略的那个年代,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将领前赴后继,多次给予日军痛击,中国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