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三大野战军为何都空出一个兵团?二野没兵,三野没将,四野不敢用

2022-12-07 17:05:07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之初我军总兵力不过127万,而且其中66万还是不能参加一线作战的地方部队。

然而只过了三年时间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就增加到420多万,全军编制已经出现了多达51个纵队。

因此在1948年11月中央军委下令全军统一序列,并为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分配了20个兵团的番号。但神奇的是除第一野战军满编之外,其他三大野战军都出现了兵团空缺。

而了解这些缺失的兵团番号背后的故事,才能更深刻体会赢得解放战争的不易。

军队

解放军越战越强规模大幅增加,大决战时期全军统一兵团编制

稍有军事常识人都知道在革命战争时期,敌我双方的部队编制通常都是军、师、旅、团,再到下面的营、连、排、班顺序。

而军以上的部队组成,国军先后出现过军团、兵团或集团军这样的名称。

而我军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红一方面军发展壮大时,其一、三、五军团早期都下辖有两个或三个军,每军下辖三个师。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军团,已经与后来解放军的兵团性质相当。

但很快就取消了这样的三级模式,在长征前后中央红军的一个军团事实上最多只能对应敌人的一个军。

国民党军队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虽然给我陕北红军主力一个第18集团军(八路军)的番号,但下面只有三个师六个旅的编制。

同时我军深入敌后分散游击作战,也不存在大规模联合作战的必要性。

直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之后,中央军委下令各大战略区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野战兵团(野战军)。由于当时各部队兵力相差悬殊,所以采用了纵队辖师(旅)的模式。

战争后仅仅两年时间我军兵员数量就和国民党军不相上下,同时纵队的番号也增加到了51个。并且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分兵经略中原过程中,已经开始出现由几个纵队组成的战役集团。

国民党军队

1948年9月三大战役打响之前,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代总参谋长周恩来起草了《解放战争第三年年军事计划》。

该计划正式提出要使全军总数达到500万,现有51个步兵纵队扩编到70个。

1948年11月1日为统一全军范围的编制,中央军委又命令各野战军所辖纵队一律改称军并到1949年初完成。

而为了进一步便于指挥,决定在野战军与纵队(军)之间增加兵团一级建制;实现每一个兵团下辖三个军,每军下辖三个师的“三三制”理想模式。

周恩来

依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人数最少的西北野战军第1、2兵团正式被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1、第2兵团,下辖7个纵队也依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至第8军(欠第5军)。

而中原野战军变更为第二野战军下辖第3,第4,第5兵团,其九个纵队被改编为第10到第18军。

华东野战军此时人数进一步增加故有第7、第8、第9和第10四个兵团的番号,其15个纵队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0军到第35军(欠第19军和第32军)。

而在辽沈战役爆发之前就有百万之众的第四野战军,却同样被编为第12、第13、第14、第15四个兵团。

军队

其12个纵队被依次改编为第38军到第49军,此外在长春起义的原国民党60军整体被改编为第50军。

华北军区部队的第1,第2,第3兵团,则依次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19、20兵团,下辖9个军番号分别是第60军到第68军[1] 。

这样一算就会发现除一野外的三大野战军,居然空缺了第6、第11、第16、第17四个兵团的番号。

在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又将起义的国民党军队改编为21、22和23三个兵团,这样那4个兵团的番号就成了永久的空缺。

辽沈战役

二野发展历程多次出现严重减员,改编时9个军刚好三个兵团

要问第二野战军为什么最后没有出现第6兵团,野战军司令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肯定都会感慨当年红军西征和后来挺进大别山损失太大了。

可以说在我军历史上第二野战军是唯一出现人数大起大落的主力部队,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28年在鄂豫皖诞生的红四方面军。在1934年红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西征时兵强马壮,拥有五个军的番号8万人。

但是在到达陕北之后红9军、红30军和红33军全部损失在西征河西走廊的路上,仅留下了红4军和红31军和少量方面军直属队在抗战爆发后被改编成了129师。

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129师各部与地方武装已经增加到30万人。

刘伯承与邓小平

解放战争爆发后其主力变更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尽管与其它兄弟部队打出了很多漂亮的揭秘战,但处在内线防御始终是对根据地的巨大消耗[2]。

于是1947年6月开始在毛主席命令下,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战斗力最强的四个纵队大胆向南出击,鏖战鲁西南后又快速进入大别山区。可接下来刘邓所部在大别山区遭遇了白崇禧的重兵围剿。

虽然又有两个纵队加入,但撤出大别山时也仅剩7万多人。

1948年5月中央军委指示刘邓重建中原军区,同时将其南下所部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其下辖七个野战纵队共20个旅,但挺进大别山的消极影响短时间难以消除。

到淮海战役打响前的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仍然未能恢复元气,7个纵队的总兵力只有14万人。加上地方部队配合作战的2万余人,合在一起还不及华东野战军的一半。

刘伯承与邓小平等

淮海战役结束之后补充了大量解放战士,刘伯承才下令将原中原军区一些地方武装升级为主力纵队。后来九个纵队被改编为九个军,给每个兵团分配三个军是完全合理的。

1949年4月后第二野战军渡江横扫浙赣又进入四川,虽然又增加了不少解放士兵总兵力达到38万人。但这时战争的胜负已然没有悬念,刘伯承等人都认为再组建一个兵团已经毫无意义。

不过在发起渡江战役之前由于不清楚当面敌人的综合实力,刘伯承还是曾经考虑由桐柏、江汉、鄂豫军区再各组建一个野战军,合编为第6兵团并安排由湖北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担任司令。

然而二野主力渡江之后一路势如破竹,再增加三个新的野战军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直到1950年2月第二野战军变为西南军区,第6兵团这个番号都没有出现。

渡江战役

三野在解放战争时期才大发展,将领缺少做兵团司令的合适人才

如果说第二野战军组建不了第四个兵团是因为兵员捉襟见肘,那么兵力至少是其两倍的第三野战军少一个兵团就完全是缺少能够担任大将的人才。

尽管第三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横扫中原战场,给人一种战斗力爆表的感觉。

但事实上第三野战军的前身华东野战军,是在1947年初由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而来。而华中野战军的前身新四军,又是由当年红军留在江南的游击队发展而来。

抗战初期新四军实际兵力仅有1万多人,只相当于当时八路军的一个师。尽管后来新四军自己先后组建了七个师,但由于八路军仍然沿用了当年国民党给的三个师番号。

这样在对比这一时期的职务时,新四军各级师长、团长明显要比华北地区我军低一级。

军队

这样一来第三野战军的许多将领在红军长征前职务偏低所以才会被留下,后来三年艰苦游击战缺少正规战经验。

抗战时期新四军的环境更艰苦发展不如八路军,他们也就没有担任高级指挥员的资历。可在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华野兵力迅速扩张,他们的升迁速度明显偏快。

单看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之前43万人的规模,再组建一个兵团都是合情合理的[3]。

但是陈毅和粟裕却都发现除了后来担任第7兵团司令的王建安、第8兵团司令的陈士榘、第9兵团司令的宋时轮和第10兵团司令的叶飞,华野居然再也找不出来有资格担任兵团司令的人选。

于是1949年1月华野高层最后研究之后决定只维持四个兵团的建制,但是第8、第9和第10兵团都下辖四个军。这样在三个兵团之下解决了容纳15个军的问题,虽然显得有点挤却丝毫没有影响第三野战军渡江之后横扫东南沿海。

陈毅和粟裕

1955年第三野战军的番号被撤销,第11兵团就成了永远的空缺。

不过要证明第三野战军战将资历不足,最明显的标志居然是1955年的大授衔。

在当时我军18位担任过兵团司令的将领中,一野的许光达、二野的陈赓和四野的萧劲光都成为大将;王震、陈锡联、杨勇、刘亚楼和邓华被授予上将军衔,而第三野战军竟无一位兵团司令被评为大将。

即使到了军长这个层面第三野战军也明显偏低,比如四野18位军长中7人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三野的16位军长却没有一人获得上将军衔。

如此可以明显看出1949年时第三野战军的确战将众多却相对缺少可以指挥兵团的人才,但是他们在师长、军长一级的岗位上还是发挥了其最大作用。

军队

四野诞生靠兄弟部队尽量不出风头,兵团编制不固定也能控制数量

相比之下第四野战军为何会选择和第三野战军一样只实际组建了四个兵团,这就要和其最初来源和1949年时野战军首长的考虑说起。

虽然1949年百万东野主力入关成为了压垮傅作义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在1945年8月我军在东北还没有任何正规武装。

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自部署下,我山东解放区出动了三个师的兵力去东北;同时黄克诚带领新四军第三师,还有一些原冀热辽军区的部队也奉命北上。

这些部队最终被统一合并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后来才通过土改获得大量兵员迅速发展。

黄克诚

因此追根溯源东北我军大部分主力部队的根都在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和第三野战军,或者说第四野战军的诞生本身就是靠各个战略区部队的全力支持。

所以在1949年平津战役后全军大整编之时,尽管当时东北野战军的总兵力完全可以编五个甚至六个兵团。

但这样一来第四野战军就在解放军的整个系统中显得风头过盛,可能不利于同之前老部队搞好关系。

为了尽量维护我军各部队的平衡,避免出现在军级和兵团级第四野战军“一家独大”的局面;林彪和罗荣桓等首长决定在军以上控制规模,四个兵团安置13个军就满足需求了。

林彪

而林彪等人之所以能在军级做文章,也是因为东北野战军在大决战之前组建了十几个独立师。

1949年全军大整编之后这些同样经历过大战的地方武装,大部分获得了正式的野战部队番号并被补入各个军。

这样一来虽然东野在师以下各级与关内我军完全一致,在兵团一级与第三野战军并无太大差距。但事实上其每个军都有四个师的超额编制,甚至在后来进军中南地区时还迷惑了敌人。

此外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开始时将不同纵队合编为“集团”不同,第四野战军的兵团事实上来源于辽沈战役之前出现的前线指挥所。这也是因为东北战场幅员辽阔,南满军区、冀热辽军区和东北我军总部所在的北满地区太远了。

林彪

所以在1947年组建第二批野战纵队的同时,林彪等首长下令组建了第一和第二“前方指挥所”。

南满军区司令员萧劲光和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分别充当司令员,战时根据需要可指挥不同的单位。

而九个野战纵队和各独立师平时由东野总部直接指挥和调度,两个前方指挥所均没有自己的直属部队。三个月后这两个指挥所又改称第一和第二兵团部,并在1949年4月正式命名为第12、第13兵团。

由此东野首长认为既然原来的兵团都处在无固定编制状态,那么在必要时给某个兵团加强到四个军甚至五个军也完全可以做到的。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必要强行增加野司直属部队的数量,降低指挥效率并增加战场配合难度。

林彪

事实上林彪这种兵团不具体管辖某个军的模式,很像当时美军装甲师由三个指挥部灵活指挥全师九个作战营。同时这样做也能避免出现兵团和下级形成“山头”,破坏解放军整体性的问题。

在出兵朝鲜之前林彪敢于让第13兵团与第15兵团交换司令部人员,在其它三个野战军就几乎不可能做到。

不过在渡江战役后四野南下协助陈明仁领导长沙起义,其所部被编为第21兵团划归四野。

由于承担解放海南岛和13兵团部发展成志愿军司令部,直到1955年4月第四野战军番号才成为历史。


参考资料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2]刘邓陈粟晋南陕北各部队的作战任务〔1〕(一九四七年五月四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8-23

[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中国知网 .201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