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80年代,美上将问洪学智:哪个学校毕业?洪学智的回答让对方无地自容

2022-11-16 17:05:06

上世纪80年代,洪学智上将出访美国。

在这次访问之中,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时一个美国将军故意当众问洪学智,“你从哪所军校毕业的?”

美国人的情报工作向来做得很细,对于我军主要将领一直都有针对性的情报收集。像这种从哪里毕业的基础性问题,美国人怎么可能会不知道?

这一番看似简单的发问,背后却是美国人有意想嘲讽一下洪学智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想贬低一下洪学智的学历低。

洪学智听了翻译的翻译之后,也不恼,微微一笑,回答:“我是从美国空军大学毕业的,你们还没给我发毕业证书呢?”

美国将军听后先是不解,因为美国压根没有什么空军大学,洪学智更不可能来美国上过学。

不过很快,美国人反映过来,洪学智所说的美国空军大学是指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一番回答让在场的美国军人陷入一阵沉默,最后不得不以尴尬地用大笑来把这茬带过去了。

而洪学智上将为什么如此回答呢?这一切都要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洪学智1913年出生在河南商城汤家汇(今属安徽金寨)。因为洪学智父母去世较早,家庭贫困,洪学智勉强读完小学就去放牛做工了。



1929年,16岁的洪学智参加革命,2个月之后就入党。随后参加了商(城)南起义,任商南游击队小队长。

洪学智此后跟着起义队伍整编为工农红军第1军独立旅第5团。洪学智也由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军旅生涯。

虽然洪学智只上过小学,长征结束之后也只是上了红军大学,要一边军事训练一边学习,学的还是政工方面的内容。所谓正规系统的军事科班学习自然是没有的。

毛主席有句名言: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洪学智正是在实战之中把这句话的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介绍洪学智时特别提到了“1951年6月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员....建立起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而这条坚固的“钢铁运输线”正是洪学智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志愿军的后勤战术。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后勤体系实际上相对来说比较粗糙。武器靠缴获,粮食被服等靠广大人民群众支援。

“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这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当时的情况。

但是志愿军进入朝鲜之后,后勤体系很难复制解放战争的情况了。

首先,武器装备很难取之于敌。即使在战场上缴获了大量物资,但是美军会在几小时内出动飞机将遗弃在战场上的物资和装备炸毁;

有一次志愿军缴获了几十辆汽车,结果很快就被美军飞机给炸光了。为此,洪学智还挨了彭老总的批评。

其次,语言不通,地形不熟,群众基础和国内相比不高。后勤补给无法大量从当地获取。

这就导致了几十万志愿军主要依赖国内的供应补给。

入朝初期,志愿军后勤主要存在着这些问题和困难。

1、指挥协调的问题;

入朝之初,志愿军在战场上是没有统一的后勤领导机构,主要是依靠东北军区后勤部来负责大军的后勤。但是东北军区毕竟不在战场一线,和作战指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统筹指挥起来不是那么有效。

而战区上的后勤机关人手不足,也很难进行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全局。因此在全局指挥上,入朝初期是存在不足的。

2、后勤人手严重不足。

抗美援朝的爆发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突然性,因此后勤人员的缺口是很大的,装卸和担架这样的工作有相当量是由民工承担。

据资料显示,后勤和参战部队人数比为1:40,虽然51年之后有所改善,比例变为1:10。但是对比敌人,美军13个后勤人员保障一个士兵,而志愿军1个后勤人员却要保障6-10个兵,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3,后勤的机动能力问题。

建国之初,全国百废待兴。志愿军后勤机动能力同样也是艰难起步。后勤上大量工作要依靠人背马驮。兵团以下后勤装备少,力量很弱,导致后勤无法跟上和保障部队的穿插、迂回等机动作战。

前线战士只能靠自己携带物资来保障一周的作战行动,这个情况被美军发现后称为“礼拜攻势”并加以针对和利用。

除了自身的问题,敌人有制空权优势,对于我补给线实施狂轰乱炸,也极大阻碍了志愿军后勤体系的有效运转。

比如美军1950年11月8日开始的两周里,美军每天出动飞机2000架次,对“所有的交通工具、军事设施、工厂、城市和村庄”进行轰炸;

美军投掷大量重型炸弹、凝固汽油弹、定时炸弹、蝴蝶弹、照明弹,同时向道路上投掷四角钉。

志愿军战士们将之称为“天下挂灯,路上撒钉,地上炸坑”,而刚入朝时志愿军没有高射炮兵掩护,缺乏防空经验,这些情况都使得志愿军后勤供应受到极大影响。

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志愿军组建了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由洪学智兼任。



国内战争年代,洪学智带过兵,做过思想工作,但是后勤工作确实没怎么接触过。

不过,洪学智很快就根据战场实际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后勤方针。

首先,在洪学智的指挥之下,志愿军突出了兵站在后勤体系里的作用。

志愿军把仓库、汽车兵统一归为各兵站管理,使得兵站成为兼有指挥、管理、供应三合一的机构。

兵站的布局上也有讲究,遵从“分散、纵深、梯次”的原则。即使某一处的兵站和线路遭到破坏,在抢修同时,志愿军还能够依靠支线进行迂回运输,尽可能保证供应不断。

其次,洪学智还把志愿军的后勤体系划分为战役后方和战术后方两个体系,搞起了分区供应和建制供应。

战术后方取消兵团后勤,以军一级为供应主体。这样一来便于作战和后勤工作的统一,保证战术后方的机动性。

而战役后方则根据总的作战方针和部队部署,划分供应区,开设兵站线,负责对这个区域的部队进行后勤保障。



第三,洪学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抢修被毁坏的铁路、公路,和美军飞机抢时间。

拿抢修铁路来说,铁道兵部队也想了很多法子,比如“片面运输”、“合并运转”、“顶牛过江”等手段来提高运输的效率。

有些铁路桥经过抢修之后,承重能力不足,只能过车厢不能过机头。面对这一情况,铁道兵部队就事先把机车调到列车尾部,这边顶上桥,另一端桥头再用机车牵引过去,这就是所谓的“顶牛过江”

铁道兵部队还有所谓“抢22点”的规定。因为当时发现美军飞机轰炸的高峰在22点-24点,于是就要抢在22点之前组织列车通过危险区域;

正是因为志愿军采取了各种办法,提高了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使得后勤运转效率不断提升。

以铁路为例,1951年7月,美军对铁路的轰炸次数是1月的5倍,志愿军铁路运输量相当于1月的2至3倍;1952年5月,美军轰炸次数是上年1月的63.5倍,志愿军铁路同期运输量是上年1月的2.67倍。

在防空上,我们都知道志愿军防空体系一直是比较薄弱的。我们前期靠什么防空呢?

志愿军用了一个很简易的办法,就是沿途设置防空哨。夜间行车的时候,如果防空哨听见飞机的声音,就鸣枪报警,司机听到枪声就关掉车灯,或是隐蔽起来。采用这个方法之后,夜间运输的安全性得到了提升。1951年下半年夜间行车距离就增至120公里,1952年更是提到200公里,而且汽车的损失率也从1950年的40%,急剧下降到1951年的6%!

这个防空哨还发展成为一支专门的防空部队,在2800多千米的运输线上使用9个团约2万人的兵力,设置防空哨1568个。各仓库、战地医院也采用了这一方法。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后勤部队向前线运送物资260多万吨,枪械48万多支(挺)、火炮1.3万多门、 汽车2.1万多辆,救治伤员38万多人次、病员45万多人次, 修复枪支7.5万多支(挺)、火炮1.4万多门,新建公路2500多公里,加修公路8100多公里,新建仓库1.5万多个(座),病房6900多间,简易营房7万多座, 汽车运输204.4万多台次、3.27亿多公里、铁路 运输38.5万多车、800多万吨运量。后勤部队共涌现出功臣4.8万余人,集体立功单位766个。



而志愿军后勤部队的表现也让美军惊叹不已,范弗里特这样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志愿军的供应,然而他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而这一切都是洪学智和志愿军指战员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下一步步摸索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多年之后洪学智面对美国人的刁难,会做出这样的回答“我是从美国空军大学毕业的”

你笑我文化低,可你当年你们费尽心力也没把我打败打垮,还成了我们的手下败将。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讽刺,这也让那些想故意刁难中国军人的人无地自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