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我军炮兵凭啥“稳准狠”?除了侦察兵还有一“神器”

2022-11-10 17:05:05

1979年广西方向的谅山战役,我军集中大量炮兵对谅山实施饱和轰击,3分钟发射炮弹万余发。



1、谅山之战中的炮兵



3月1日敌一不明单位向越总参直接报告:

敌从8时30分(因时差,我为9时30分)开始炮击,一直未停,数不清多少发,不可想象!540团(属增援的327师)补给越军的一个营,刚到指定位置,还未展开就被击中,一下全散了。

云南方向316A师148团6营一俘虏称,我们进攻还没开始,你们的炮弹就打过来,一下死伤不少,连长死了,营长不见了。




第55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以攻占谅山市为目标,积极打过奇穷河,造成威逼河内之势的指示,决心3月3日进行1天准备,然后以6个营的兵力从恢复至昆八地段分4路打过奇穷河,攻歼南市区和附近要点之敌。

3日中午11时50分,164师炮兵群1营(122榴弹炮)前进观察所在3连连长戴可炎的带领下转移至362高地后,发现391高地东侧的梅陂竹林里有敌1个步兵营、1个榴弹炮营和1个坦克连集结。

师当即决定以1营火力对其进行突击,前观迅速上报坐标和方位。在猛烈炮击下,越军四处溃散,前观及时指挥修正,适时加大火力,射击时间持续18分钟,经5次火力急袭,共发射炮弹444发,击毁敌榴弹炮6门、坦克5辆、履带牵引车4台、汽车3台、毙伤敌300余人。



2、老山战场上炮兵的新“规定”



老山地区作战,我火炮除阵地作战和压制火力外,平时更多的是在炮兵前观的引导下打击敌重点目标和移动的随机目标。

一天晚上,某观察所报告情况,发现灯光,判断是3辆越军军车。前观测定车速和方向,计算出提前量,确定了狙击点,第1群炮弹打过去,车灯熄掉,观察所喊:命中了!5分钟后,3辆军车起火。

又一次,发现一艘小型运兵船,在清水河岔道卸下物资,炮兵两个弹群就让船冒烟起火,连船带人打进河底。有一次炮兵决定打敌一个连指挥所,首群命中主体工事,炮兵前观看到一条越军大腿挂在树枝上。炮击持续了40分钟,敌9个工事全部被摧毁,木头碎块,衣被残片和纸张四下乱飞,20多具越军尸体横陈。

在某观察所前方1000米处,有个蓝色的水塘,越军经常去提水,天晴时还三五成群去洗衣服。毫无疑间,这是冷炮射击的理想目标。因为是冷炮射击的第一次,为慎重初战,务求取得战果,炮指作了精心安排,火炮也精确检验,并向别处作了试射。




从8时装好炮弹等着,上午出现3个越军,担负射击任务的连长请求开打。

指挥所按预定方针:

一个不打,两个不打,三个不打,非得六个才打。

眼睁睁把3个命大的越军放掉。其间,一两个取水的越军也都保住了小命。待机4个小时,12点12分,6名越军到了水边,首群炮弹也到,红泥水柱腾空,蓝水塘变成红水塘。再看6个越军,4个倒毙红土上,1个没了踪影,只有1个拐着腿逃回去。

炮指命令严密监视,肯定会有抢救伤员的敌人,3个以上就打。12点29分,3个越军抬着担架出来,第二群炮弹即到,3人全部报销。此后,越军不敢多出人来,每隔半小时出一个人来,到黄昏才拉完尸体。

据说,这阵炮打了以后,越方打来一发炮弹,装了张纸条,说你们太残忍了,她们都是战争的寡妇,有的女兵还带着孩子,都给你们打死了。

不知什么时候,老山前线流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不打女兵、不打军工、不打老百姓。不打百姓,是不言而喻的。

但女兵和军工是敌方军事人员,按我们的爱憎观,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残忍,只要打军事人员,上级就认可、就表扬,可打女兵舆论却不全是表扬。



3、炮兵的残酷



打354高地支撑点,我炮兵采取拉网法战术,先用炮火揭开植皮,把两米多高草丛里的11个工事暴露出来,再重点一个一个打掉。有7个敌人逃跑,一个齐射全打掉。战斗进展顺利,打到7号工事时,出现了情况,9号工事的越军见逃不掉也藏不住,慌了手脚,跪到工事前挥舞白衬衣,摇啊喊啊,我前沿指挥员探头观看。

此次炮击炸毁11个工事,击毁迫击炮3门,毙敌28人,包括那个摇白衬衣的。

在炮兵前观眼里,越南兵是很能吃苦的。炮击前,我前观在只离敌一百多米的地方观察。观察镜里,能看清他们脸上的汗珠。他们上很陡的山不歇气,跑得很快,大多还是光脚丫。还看见他们分饭吃,一人一碗,没有多的。碗里只有大米饭,没有菜。

也不知他们怎么吃得下,而且还有那么大腿劲。要知道这是在炮击之前,而不是战中。我军可是在米饭管饱,几菜一汤,鱼禽蛋肉都有,还得讲究个营养伙食调剂。




7月12日那天,看见越南人一股劲向前冲。好多兵在我们火网下倒下了,后面的人就回头,但不是往回跑,而是跪下朝后面叩几个头,大概是告别故土亲人吧?然后又端着枪往前冲!负伤倒下了,只要没死,还是一瘸一拐往前冲。

冲上来的越军和我们的战士拼命,明知不行了,还大喊大叫,很少见过他们有举手投降的。抓到的俘虏大都是被我们按倒的、抱住的…几个越南伤兵慢慢往回爬,在观察镜里看到有的伤得很重,有的抓了树叶、青草往嘴里塞。

我方可以随时呼唤火炮只用一两发小炮弹就能消灭他们,但我炮兵前观还是暗暗地祝愿他们的同伴能来施救,使他们安全返回…但是没有人来救。

他们爬回到一道河桥边,再也爬不动了…几个伤员谁都没爬回去,最后一个死在第3天,我们的官兵也很同情越军士兵的吃苦精神。



4、炮兵的眼睛——侦察兵



炮兵是战争之神,而侦察兵则是炮兵的眼睛。炮兵侦察根据任务需要,有的深入敌后侦察,有的配合步兵作战,有的独立前进观察,尤其是敌后侦察最为险象环生。

1979年的自卫还击作战,东线战区北集团广州军区炮兵第27团在支援122师歼灭朔江守敌进攻战斗中,为改善观察条件,由2营副营长吴志平带领的敌后侦察组,在步兵侦察分队和向导的配合下,利用夜暗潜入坂洋地域,坚持敌后侦察3天3夜,引导炮兵及时准确地大量消灭敌人,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穿插迂回和纵深战斗。




全组荣立集体一等功,副营长吴志平荣获“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坂洋位于朔江以东4公里,群山环抱,沟深谷窄,洞穴繁多。从平孟至高平的公路穿行其间,蜿蜒曲折。公路北侧是重叠的石山,参差耸立;南侧是绵延起伏的土山,丛林茂密。另有2条简易公路,一条通向胡志明展览馆,一条通向让涌。整个地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素有“天险”之称。

坂洋地域的守敌有越军的一个团部加两个步兵营。122师决心集中主力分兵两路直插坂洋,首先歼灭坂洋地域之敌,尔后与正面部队配合围歼朔江南山之敌,打通平孟、河安、高平公路。

由于战区山高林密,云多雾大,视度不良,不能直接观察目标区域;且地图陈旧、误差大,图上量取目标坐标、决定射击诸元的精度没有把握。

坂洋位于敌纵深内,观目距离远达9公里,无法观察射击效果、修正射击诸元,达不到有效摧毁敌人工事和消灭敌人的目的。为改善观察条件,保证射击指挥,有效打击越军,有力支援主力进攻坂洋,炮兵群指决定利用山岳丛林便于渗透隐蔽的有利条件,决定派遣炮兵侦察分队深入敌后。

侦察分队由炮兵27团2营副营长吴志平、侦察排长、侦察班长、侦察兵、收信班长、无线电班长共6人组成,另由122师步兵366团1名侦察参谋带1名卫生员和13名侦察兵负责护送警戒,还有3名民兵当向导。


侦察分队从陇牙南山贯通中越两国边境的隐蔽山洞出境,经郎伞、总坡潜入敌后,预伏位置在坂洋东北五百米的石山上。

侦察分队共分三组:

第一组为前卫组,由侦察参谋带领1名侦察班长、5名侦察兵及3名向导,负责前方开路;

第三组为后卫组,由另一位侦察班长率4名侦察兵及卫生员负责后方警戒;

其余为第二组,由副营长吴志平带领,走在队伍中间。

按计划的情况处置是:

如有人掉队,则在原地隐蔽等待,用规定的信号联系;如与敌散兵遭遇,尽量避开,敌若首先开火,由侦察参谋用微声冲锋枪还击,其他人迅速占领有利地形,见机行事;如遇敌伏击,由后卫队担任掩护,其余分小组突围;如陷入重围,突围无望,情况危急时,则砸烂机器设备,销毁文件,与敌战斗到底。



5、艰难的接敌



2月16日18时30分,敌后侦察分队按预定计划从隐蔽的山洞出发,向预定地点潜入。当天晚上,天漆黑一片,他们一个紧挨着一个,摸索着前进。

20时许,行至朗伞附近,突然发现对面两百米处的半山腰洞口,有2盏马灯来回闪动。据向导介绍,敌情有了变化,估计敌人在这里新设了火力点。山洞的前方是村庄,后面是悬崖。除了山洞与村庄之间大约百米宽的草丛可以通过外,没有其他路线可以选择。

面对突然而来的敌情变化,他们当即决定从敌人的眼皮底下通过。前卫组在前轻轻地拨草开路,同时将踏上会发响的石头拿走或垫上草,一声不响地向前摸去。

正当他们爬行至敌人火力点与村庄之间时,突然村里的狗“汪汪”地叫起来,接着在距他们50米的地方,又有一个散人搜索而来,步步逼近。


他们迅速分散隐蔽在草丛里。敌人走过来大约30米,用电筒照了照,看没有动静便调头而去。

行进途中,喝过的水壶会发出响击,于是大家商定,每次大家集中喝完一壶水,再喝另一壶,以减少响声。侦察分队到达让涌以南的一个村庄时,已是17日2时许,正准备从村庄旁边摸过去,不料村里的四、五条狗又狂叫起来。

敌哨兵闻声而出,用手电筒四下乱照。侦察兵们立刻卧倒观察,待狗不叫时又行动,狗又狂叫,只好又卧倒。就这样反覆几次,敌哨兵麻痹了,他们才悄悄地从村旁竹林里穿了过去。

17日12时,正当侦察组不断把观察效果报告给指挥机关时,突然发现几个越南公安人员和地方武装人员在让涌西南侧的山头指指画画,对侦察分队所占的山头观察了半个多小时,随后退回让涌公安屯。

至16时,30多名越南公安人员占领了无名高地的四周山头,又在主要路口埋上地雷,并数人一组在山的周围巡逻。

情况越来越紧急,为了防止万一,18时,他们向指挥所发出告急信号,同时做好对策。如果敌人攻上山来,就砸烂机器,销毁文件,与敌决一死战。

17日19时许,吴志平召集全体官兵布置了转移任务。




当时,转移有2条路线:

一是往回走,向距5公里左右的我军前沿步兵先头营靠拢;二是冒着危险继续前插,向预定的巴然西北无名高地前进。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夺取战斗的胜利,侦察分队决定继续前进,并确定通过敌人意想不到的西北面两百米高的陡坡转移。这条路很隐蔽,但很难爬。

行至半山腰,一个侦察兵踩松了一块石头,滚至山脚下惊动了敌人。机智的侦察员马上学山上野兽的叫声,巧妙地骗过了敌人。

下到沟底,为了迅速摆脱敌人,避开地雷区。

大家商议,决定伪装成溃退下来的越军。于是,大家急忙换上越军服,大摇大摆地走向公路。为了应付敌人问话,把懂得越语的民兵向导分别安排在队伍的前后。急行军1公里后,发现有几个打着电筒的人从巴然村庄向他们走来。

他们迅速隐蔽在一条沟里,避开了敌人。经过一夜的行军,于18日凌晨5时开始攀登巴然西北的无名高地。快到主峰时,遇到了一个50多厘米宽、40厘米高、200厘米长的石缝。它的右边是石壁,左边是悬崖。

就这样,大家身子贴着石壁,一点点地爬过去。爬了一个多小时,才安全通过,到达了主峰。这时,大家已两天两夜没合眼,水壶空了,干粮咽不下,只好找点野果充饥。同志们不顾连日的劳累,搜索山洞,伪装器材,展开侦察。同时,根据山顶都是深绿的特点,将雨衣反穿身上,伪装得像石头一样,敌人始终没有发现他们。天亮后,侦察分队观察到敌人正在他们昨天所在的山头上进行搜索,事实证明这次转移是正确的。



6、炮兵的眼睛的威力



18日天亮后,侦察兵对朔江南山之守敌进行了全面侦察。朔江南山设有越军246团前进指挥所,并有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固守,修建了制式的堑壕、交通壕,构成完整的火力防御工事体系。工事坚固,堑壕纵横交错。我军只有拿下这个高地,才能全歼朔江的守敌,打通平孟至高平的通路。




因此,他们进行分段仔细侦察。侦察排长发现,在那瓦附近的稻田地里,有敌炮阵地。经反复观察,认真分析,发现虽有伪装,但工事设置较明显;虽有掩体,却无人活动,也未发现火炮发射的征候,因此判断很可能是敌人设置用来迷惑我军的假炮阵地或预备阵地。

他们认为:有假必有真,有预备的就有基本的。于是就扩大了观察面,对每一处草丛、树丛和村庄都不放过,进一步搜索侦察,终于发现在坂洋北侧有一个经过伪装的炮兵阵地,于是他们紧紧盯住,并用测距机、方向盘测定,在地图上定出了坐标。

十点多钟,精心伪装的敌火炮突然向平孟方向的我军射击。敌炮刚一发射,他们马上把坐标报告给指挥所。该团3营立即一个连行4发急促射,摧毁了敌85加农炮1门,毙、伤敌各十余人。残敌将火炮扔下1门,拖着另两门仓皇逃走。接着侦察兵又指挥炮兵延伸射击,把逃敌全部炸飞。

18日黄昏,侦察分队发现从坂黄一线溃退下来的约2个连的越军中,有人拿着地图,正慌慌张张地与朔江南山守敌用信号联络。侦察兵认为,这群溃军一旦与朔江南山守敌汇合,将增加我军步兵攻占朔江南山的困难。

于是,他们将白天已经确定了的敌人可能通过的桥梁、路口等坐标报告指挥所,待这群敌人刚行至路口时,立刻指挥炮兵射击。

首先一个3发急促射击,炸点离敌群中心差四百米,修正后又行4发急促射,全部正中敌群。这次射击,消耗炮弹82发,毙敌二百余名。




在步兵主力发起总攻前,我炮兵群依照敌后侦察分队所提供的情报,对越军阵地、工事、堑壕、掩蔽所及各火力点进行精确轰击,把敌军苦心经营的工事几乎全部摧毁。由于我炮兵打得猛烈,准确,使残敌躲在山洞内不敢动弹,步兵366团迅速发起进攻,将其全部肃清。

在敌后侦察3天时间里,侦察分队先后13次报告敌情和我炮火射击效果,5次指挥炮兵准确射击,共歼敌340余人,摧毁敌炮阵地2个,火力点5个,火炮5门,营房1座。

21日下午2时,步兵366团进至坂洋地域后,炮兵侦察分队归建。敌后侦察分队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被指战员誉为“炮兵神奇的眼睛”。



7、炮兵的机械眼——“辛伯林”



在老山战场,我军炮兵一直保持着绝对的优势。这不仅体现在大炮的数量和射程上,更主要的是归功于引导炮兵精确射击的相控阵雷达(也叫炮位侦测雷达)上。

所谓炮兵相控阵雷达,简单的说就是利用雷达技术,追踪敌方火炮发射的炮弹后,依据敌军火炮弹道推出其发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火力反击提供敌军目标的精确定点坐标资料。

相控阵雷达使用1个不动的天线阵面,就可以对120度扇面内的目标进行探测,使用3个天线阵面,就能实现360度无间断的目标探测和跟踪。

我军使用的第一种炮兵定位雷达,是80年代中期在老山战场作战期间,从西欧辗转进口的英国桑恩电子公司制造的辛伯林炮兵定位雷达。


这种雷达采用一维电扫工作方式,探测距离较近,20公里左右。也有人说这种雷达是瑞典的,经网上搜索相关资料,还有一种说法是从英国和瑞典各进口两部,性能基本相当。英国炮瞄雷达名字叫辛伯林,瑞典的叫百灵鸟。这种雷达一共进口了4台,其中一台在北京被拆解研究,一台在前线。

该雷达可根据越军发射炮弹时的弹丸轨迹在数秒钟内测定对方火炮的口径、位置,计算出射击诸元,然后将数据传给我方炮群以快速歼灭目标。

我军就是利用相控阵雷达来捕捉越军炮兵阵地的。当越军的炮弹一出膛,中国军队的雷达就开始追踪它的飞行轨迹,得到3个点,加上风向影响,就可以准确计算出它的弹道。雷达联机的计算机里面,预先储存了中越双方战场的地形图,只要弹道计算出来,马上就可以接着算出越军火炮的位置,位置精度正负10米。

甚至可以根据其弹道推断出越军使用的是什么火炮。这时,雷达站就根据计算机有关数据直接通知炮兵指挥部,越军某某种类火炮某某门,方位、距离多少多少。

相控阵雷达一次能跟踪20多个目标,也就是说越军20门炮同时开火,它照样可以指挥炮兵摧毁20门炮。越军越是拼命反击,损失越惨重。结果越军炮弹还在空中飞,中国炮弹已经出膛直奔越军炮兵阵地而去了。

一边是盲目的覆盖性射击,一边是大炮盯着你脑门搂火,本来中国火炮就比越南火炮多好几倍,于是在步兵眼里,就看见越军一发炮弹刚刚出炮口,一群中国炮弹就跟过去了,很多越军火炮根本来不及开第二炮就被打飞了。

在“7.12”大捷中,除阵地前沿毙伤的三千多名越军外,越军的炮兵旅和后方部队集结地域都遭到我军重炮的准确打击。

一位炮兵参谋曾说过,越军的实际伤亡人数肯定不止3700多人,他们至少有一个炮兵旅被打残,炮兵的伤亡比步兵少不了那里去。很多后续部队的步兵还没有下车便遭到我军炮火的覆盖。而在双方的炮战中,我军侦测定位雷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观察,此雷达除雨雾天使用会受影响外,其侦测效果确实不错,当时敌方炮火渐少的原因大概也在于此,从而确立了中国炮兵在老山战线的火力优势。




由于这种英国“辛伯林”炮兵侦测定位雷达在中越边境实战中的出色表现,据说,我国军工科研部门,通过仿制或引用技术,在战后生产出这种“辛伯林”炮兵定位雷达的中国版,并大量列装我军各摩托化炮兵部队,西藏军区、山地步兵旅、海军167深圳号导弹驱逐舰也安装了相控阵雷达。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