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红军师长接受“招安”,被蒋军诱杀,为何能评为烈士?

2022-09-30 17:05:05

作者:东旭

“我不同意下山投降,这是向敌人屈服!”

“对,死也不能当叛徒!”

“我们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假降!”

“那样也太危险,会不会中计?”

1932年5月10日,浙南小横坑一个密林里,红十三军红一师正在召开一场特殊的会议。

这是一场关乎红一师前途的会议,议题是要不要下山敌人“投降”。

会上,大家唇枪舌剑,争论激烈。

红军和蒋军水火不容,还要向敌人投降?

这还要从“立三路线”说起。

1930年,李立三要求学习苏联经验,在城市举行暴动,迅速夺取全国。

这样做的目标和动机是好的,却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遭受重大损失,革命转入低潮。

活动在浙江永嘉地区的红十三军也遭受重创,原来3000多人的红一师,只剩下不到一千人,政委王国桢也被捕牺牲。

在此情况下,敌人加大了“围剿”力度。

敌人在1932年初成立了“温台剿匪指挥部”,由蒋军135旅旅长李杰三任指挥官。

他们集中浙江保安四、五两团和当地民团共2000多人,向红军发动“围剿”。

不久,敌人便将师长雷高升(军长胡公冕去上海汇报工作,雷高升代军长)率领的红一师和金永洪率领的仙居游击队余部,围困在人烟稀少、方圆只有100多公里,并且资源贫乏的小横坑一带山林中。

红军当时处境艰难,不仅缺少武器弹药,而且食不果腹,战士们只能靠挖野菜、摘野果充饥。

即便如此,红一师的官兵也没有屈服,利用复杂地形与其周旋,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他们一时也难以取胜。

在此情况下,“剿匪指挥部”决定改变策略,对红军“剿抚兼施”。

说白了,就是诱降红军。

为此,“剿匪指挥部”授权永嘉朱炳熙保安团和李杰三旅实施诱捕方案。

雷高升

朱炳熙首先派出雷高升的老朋友刘某,上山劝雷高升投降。

敌人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承诺“投诚”后让雷高升担任团部独立分队长。

然而,雷高升意志坚定,坚决拒绝:“让我投降,做梦去吧!”

但是敌人并不死心,他们想,也许是对方认为劝降者级别不够高,或者嫌官小。

过了几天,敌人又派特务连连长姚炳文亲自上山劝说,还说“想要什么官,好商量”。

雷高升冷笑了一声说:“就是给我个县长我也不稀罕。”

又隔了一段时间,敌第三营营长朱启佑又上山了。

这时候,雷高升动心了,他想,不如将计就计,将敌人吃掉,还能缴获敌人的武器。

于是,雷高升跟敌人约定后天在山下“投降”,打算到时候伏击敌人。

然而,朱炳熙非常狡猾,他看出了雷高升的意图,在收编的那一天,派出3个连的兵力。

如此一来,“收编”变成了一场恶战。

因为双方都有防备,谁也没有吃掉谁,两败俱伤。

之后,雷高升率部仍回山上坚持打游击,敌人暂时也奈何不了他们。

因为小横坑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加上树林茂密,便于隐蔽,敌人“进剿”时红军与之“捉迷藏”,放冷枪,将敌人弄得晕头转向,无计可施。

但是前面也说过,这里是穷乡僻壤,人烟稀少,群众生活非常困难,红军无法补充给养,遇到极大困难。

没有房子,他们只能搭建简易的茅舍躲避风雨;没有食物,他们只好采摘野菜野果。

万般无奈,雷高升让战士们下山,到表山将大恶霸地主郑九旺抓来做人质,让其外甥

带着两筐银圆来赎人。

可是,郑九旺的外甥是个赌徒,在半路上竟然把银子输了一箩筐。

这小子无法交差,只好带着剩下的银子溜之大吉。

这就可害苦了他的舅舅郑九旺,也害惨了红军。

红军断了财源,又到了寒冬腊月,缺少冬衣,野菜野果也不多了。

无奈之下,雷高升只好动员多病体弱的红军战士下山回家。

这些战士非常不情愿,纷纷表示,死也要跟大家在一起。

红军资料照

雷高升苦口婆心劝说,承诺将来去接他们,战士们这才含泪下山。

1932年春,蒋军当局调集浙保四团和地方武装2000余人,缩小包围圈,还用上了大炮,红军处境岌岌可危。

但是由于地形复杂,敌人想要消灭红军也不太可能。

在此情况下,浙保四团的朱炳熙和蒋军永嘉县县长张感尘又打起“劝降”的鬼主意。

他们首先让雷高升父亲的朋友陈某上山劝说雷高升;接着又让雷高升的老师、当地乡绅周子庠等进山劝降。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雷高升有了新的考虑。

他的动摇不是要叛变投敌,而是将计就计,来个假叛变,先渡过眼前的难关再说。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机会再东山再起。

4月中旬,周子庠再次到山上的时候,雷高升开始跟对方谈条件。

朱炳熙承诺说:只要雷部愿意“弃暗投明,痛改前非”,保证既往不咎。

不仅如此,愿意效力的,还可以根据雷部官兵具体情况让他们担任军职,对雷部士兵配发武器,发放薪水。

雷高升经过考虑后,提出“投降”的基本条件:

红军部队不分散,不混编,仍旧保持单独编制;二、所部不进城,不听调遣,仍驻扎在楠溪岩头;三、对雷部官兵不歧视不克扣,军饷要按例拨给。

雷高升提的条件符合红军的最大利益,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不坚持这样的条件,那这支队伍就会被“拆分”,面目全非,失去控制,想要东山再起可能性很小。

因此,雷高升也只能这样。

不得不说,红军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红军不是真心投降。

出人意料的是,朱炳熙和张感尘竟然不打折扣地接受了高东升苛刻的条件,还提出当面会谈商讨实施细则。

雷高升喜出望外,随即带李希文、卓平西、胡黄金、汤克中等九名助手到温州城区,与朱团长、张县长直接进行谈判。

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如下协议:

取消对雷高升等人的通缉令。

不改编雷高升所部,整体冠名为永嘉巡缉队,负责驻守岩头维持地方治安。

雷部的军饷全部按例发给,不得歧视,与本部人员平起平坐。

委任周子庠为永嘉巡缉队少校队长,雷高升为上尉副队长,其部下分别委任为分队长、排长、特务长、司书侯差等职。

拨给雷部320支枪、24箱子弹、400袋大米和军装数百套。

朱团长、张县长表示,为了显示诚意,先发给雷部大米12袋、军装120套、水壶60个,并拿出大洋千元,交雷高升带回。

需要指出的是,与敌人的谈判一直是瞒着战士们进行的,协议既然达成,就该告诉大家了。

5月10日,雷高升回到永仙边境驻地,召集小队长以上红军骨干和部分红军战士开会,向大家通报了以上情况。

没想到,大家意见不一,争论非常激烈。不少人赞成,说雷师长想到了一个高招,这样可以度过难关。

也有不少人反对,说蒋军不能轻信,担心上当受骗,一旦下了山,那就由不得我们了。

游击队长金永洪也认为此事有点蹊跷,蒋军方面答应太干脆,条件太诱人,其中怕是有诈。

用现在的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

他瓮声瓮气地说:“让我向敌人低头,还不如死杀山上,万一中了计,死得太窝囊。”

用现在的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

听了大家的争论,雷高升陷入了沉思,他的心情也非常沉重。

出生浙江省瑞安县的他,1926年就加入组织,历任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支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简称红十三军)团(师)长、代军长等职,跟蒋军较量了这么多年,大小仗打了几百场,身上六处负伤,但是他从没有屈服过。

现在让他向敌人低头,比杀了他还难受,可是为了事业,他觉得是值得的。

再说了,红军下山后,只要部队还在一起,坚持不进城,就不怕敌人使什么花招。

如果说出事,应该在几个月以后,到时候他们早就渡过难关,回到山上了。

但是部分同志不同意下山,自己也不能勉强,留一部分人在山上也是好事,对敌人也是一种威慑。

最后,雷高升提出一个折中方案,不同意的可以留在山上,根据事态的发展再做决定。

愿意下山的,大约70多人,编成5个分队,分别由5个骨干分子担任队长,将那些较好的武器分别埋藏在几个秘密的山洞中。

5月22日,雷高升带着部队到达岩头,眼看着要接受“招安”,能为部队带来一线生机,大家的心情都比较放松。

他们哪里想到,即将面临的是一场杀戮。

这时,朱炳熙、张感尘已经磨刀霍霍,设下埋伏。

几天前,省保安处和省府给他们下了密令:“就地解决,毋得漏网,以杜后患。”

为了防止有人“放水”,省里面还派专员携带电台到永嘉岩头亲自坐镇,现场监督。朱炳熙和张感尘为此进行商量,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是通知雷部头目来县里领饷,当场拘捕,再将其部属歼灭。

二是在雷部头目前来接受投降的时候,直接一网打尽。

第一个方案可以取得最大战果,但是一旦红军负责人不到齐,会带来麻烦,还不如在其驻地直接将其官兵全部包围,一网打尽。

为了能将红军全部解决,朱炳熙派出最精锐的第三营第七连执行此任务。

该连装备精良,有机枪若干,枪械全部是德国进口,士兵也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

5月22日傍晚,三营营长朱启佑带领部队在岩头东宗祠堂周围设下埋伏。

5月23日上午,雷高升带领战友走进暗藏杀机的岩头东宗祠堂。

朱启佑满脸堆笑,对雷高升的到来表示欢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然后他发布命令:“今天的收编要分两处进行,刚参加红军的到一里外的岩头小学去,给登记造册。”

“老兵就不必去了,留在东宗祠堂,大家集体合影,做个纪念,不会亏待你们的。”

新兵离开之后,朱启佑要求雷高升等16人名骨干放下武器,换上蒋军军装,到里面分祠堂去列队照相。

雷高升他们无奈,只得进去。

其中有个叫戴元谱的连长看出端倪,悄声对雷高升说:“师长,这枪不能丢,丢了我们就完了。”

雷高升苦笑着说:“到这时候,拿枪也没有用,只能赌一把了。”

尽管如此,戴元谱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右手紧按着腰间的手枪,虎视眈眈。

内祠堂

就在雷高升进去,大门关闭之后,外面枪响了。

戴元谱还没有拔出手枪,潜伏在祠堂大梁上的蒋军兵就对他扣动了扳机,正中戴元谱头部。

这个14岁就参加革命,身经百战的战士,就这样死在敌人的枪口下。

随即,祠堂内枪声大作,机关枪的“哒哒”声,手枪、步枪的“砰砰”声响成一片,没有进去的红军干部纷纷中弹倒下,他们手无寸铁,只能任人宰割、含恨九泉。

祠堂内顿时血流满地,惨不忍睹。

那些分往岩头小学照相的红军战士,听到东宗枪声后知道有变,便四处逃散,但为时已晚,多数战士牺牲。

进入分祠堂的雷高升等人赤手空拳,也只能任凭敌人杀戮抓捕。

最终,雷高升等6人被俘,其余人全部牺牲。

次日,朱炳熙、张感尘将雷高升等人押到温州。

5月28日,雷高升等同志在温州资福山刑场英勇就义。

临刑前,一个刽子手上前插死刑戳牌时,被雷高升狠狠地踢了一脚,疼得对方死去活来。

临刑时,面对观看行刑的群众,雷高升振臂高呼口号就义。

“岩头事件”后,浙南的武装斗争之火并没有熄灭。

游击队长金永洪当时执意不下山,在雷高升等战友被害后,坚持在仙居西南山区进行游击战,他们接受雷高升血的教训,不再对敌人抱任何幻想。

“岩头事件”让红军损失惨重,导致十三军和红一师(团)主力解体。此后,红十三军进入了各余部分散坚持斗争的艰苦时期,红军游击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组织上对岩头事件的经过并不知晓,起初认为是一起叛逃事件,认为雷高升是叛徒。

在经过调查后(包括走访了事件的唯一幸存者卓平西),得知了事件的全过程,确信雷高升是诈降,后评定为烈士。

岩头事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它本不该发生的,只因为太过自信,对敌人也太信任了。如果保持警惕,惨案也许可以避免。

红13军战士戴中飞回忆说,事件发生的头天晚上,他从老百姓那里听到风声说“省防军有人说,明天要抓雷高升”。

他立即向雷做了报告,担心红军中了敌人的圈套。

但雷高升不相信,他说:“敌人要抓我的话,去谈判的时候招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