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张灵甫的死亡预言:看见1套华野军装,为何哀叹明年死无葬身之地

2022-09-03 17:05:06

世人皆知张灵甫骄狂自大,然而再骄狂之人,也有胆怯惧怕的时候。

张灵甫曾在1946年9月间,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套华中野战军的军装,熟视良久,他与整11师师长胡琏打了个电话,这位嚣张的不可一世的中将师长,居然在电话中哀叹,再过一年,恐怕我要死无葬身之地。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打两淮挫了张灵甫的锐气

1946年8月,国民党军发动了对华中解放区的全面进攻,目标直指华中区中心城市淮阴、淮安,张灵甫率整编74师作为主攻力量,参与了进攻淮阴、淮安的战斗,并于9月19日攻下淮阴城,稍后,华中野战军不战而弃淮安,两淮沦陷。


对于国民党军来说,这本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张灵甫并没有表现出来多高兴。

因为张灵甫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其一是淮阴城打得很艰难。

攻淮安城是张灵甫与解放军第一次交手。他虽然在1935年曾和长征中的红军打过仗,但当时还只是营长,所见所闻受其层次限制,不是很全面,对中共军队的作战特点没有总体上的评价。

抗战中张灵甫在74军(即整编74师前身)担任团长、旅长,后升至军长,屡立战功,与日本人作战也不落下风。张灵甫深受蒋介石赏识,被保送到陆军大学甲级将官轮训班,当时陆大的培训班分为甲级、乙级,甲级是中将以上,乙级是少将。张灵甫当时只是少将,却能进入甲级班,而且是甲级班中唯一的少将,因此非常骄傲。


抗战胜利后张灵甫74军被调到南京孝陵卫,负责南京卫戍任务,蒋介石对这个军钟爱有加,为张灵甫配备了全套美制装备,74军所谓的“御林军”之称,就是从此而来。

1946年8月国军大举进攻华中解放区,张灵甫率军参战,他一度认为共军装备低劣、战术一般,只不过是流寇的水平,很有信心能一鼓消灭华中共军,拿下两淮。

当时处于主动进攻状态的张灵甫,还耍了一系列假动作。他先是隐藏在国军诸路进攻兵力的后面,极力隐蔽自己的进攻意图。进至两淮一线,他摆出一副北上决战的架势,而后虚幌一枪,掉头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我军兵力空虚的泗阳县城,随后兵临淮阴城下。

此时淮阴城中我军只有一个9纵,兵力大概1万多人,而张灵甫则有3万多人。众寡不敌,且装备差距太大,国军方面认为淮阴城必将迅速拿下。

谁知连打了7天,张灵甫用上了他在抗战中锻炼出来的所有战术,居然收拾不下区区一个9纵。

打不下9纵罢,共军不知道从哪调来一个皮旅(即中原突围时打出名气的皮定钧旅),这个旅只有数千人,投入战斗后居然迅速学会了74师的两翼突击战法,双方打了个有来有回。皮定钧甚至敢当着74师大炮坦克的面,在夜间组织了3次反攻,虚虚实实,打得74师难以前进一步。

制造了战略上的避实击虚,拥有兵力和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仍然无法取得全胜,张灵甫是个职业军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其二,是粟裕主动放弃两淮。

9月19日,就在南京方面大肆在报纸广播中宣布攻占两淮之时,张灵甫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勉强攻入淮阴城中,其他大部分城区还在中共掌握之中,如果共军舍出血本打巷战,张灵甫并不敢打包票能拿下淮阴城。

正是相持之时,粟裕从苏中战场抽出身来,急赴淮阴城中与谭震林、张震等会合。

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我军此时尚对淮阴城保持着绝对控制,高级指挥员可以随意出入城区,张灵甫实在没有多少优势。

粟裕一来,就作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放弃两淮。

两淮是华中解放区的首府,也是运河枢纽之地,华中解放区依靠运河收取了不少税、粮,不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层面,放弃两淮都不可理解。

粟裕的理由是,在保存有力力量的前提下,没有不能放弃的城市,这是毛主席不计一城一地得失军事思想的灵魂。

9月19日,粟裕、谭震林、张震等率部退出淮阴城,9月20日,再弃淮安,拱手将华中解放区首府让于国民党军。

这又完全出乎张灵甫的意料。为何呢?体现了一种迥异于国民党传统战争观、乃至于一般战争规律的战略思想。

二、一套军装事件

在张灵甫看来,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观并不陌生,抗战时国民党军也采取焦土抗战、利用广大领土空间换取战争准备时间的战略。但国民党军不是什么城市都敢放弃。

像徐州、武汉、长沙、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国民党军都不想放弃,都是血战到底、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放弃。

以这种理念来看粟裕放弃两淮,根本无法理解。

所以,占领两淮后张灵甫思想上并没有因为胜利而高兴,反而对战争背后的东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两淮战后,张灵甫缴获了一套华中野战军的军装,他饶有兴趣地拿来观看,发现共军军装与国军有很大差别。


差别有这么几点:

1.华野的上衣长,既长且厚,能盖住屁股,利于保暖。而国军的上衣短,盖不住屁股,天冷时需要穿大衣,穿了大衣又很笨重,不利于机动。这或许是解放军部队机动能力强的一种原因。

2.华野的上衣肩部有扎线,可以缀挂子弹,国军的没有,士兵行军作战中,常常因为子弹袋磨破衣服而无法继续穿。

3.华野的军裤也长,而国军的短,还要扎绑腿。

张灵甫从这些细节里感到共军不一般,在细节上非常务实、非常扎实,从一点一滴之处为战争服务。这种细节,还是在中共没有职业化军工厂条件下做出来的,靠什么在细节上取胜?就是靠从领导层到具体执行者上下同欲,一条心往作战上努力。

张灵甫发现这个细节之后,又扩大了研究面。

他找来一些俘虏,问你们共军怎么处理伤员问题。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74师在淮阴战斗中伤亡较多,很多伤员出现扎堆滞留问题。

俘虏说,我们有担架队。

张灵甫问有多少,俘虏是个基层士兵,说不上来多少,但大概知道每个县、每个军分区都能出很多,有伤员能马上转送到地方,由武装部节节后送,直到送到后方医院。

张灵甫又大吃一惊。共军虽然没有四个轮子的汽车运输人员和物资,却有数量庞大的群众担架队,在这个层次上,国军力量远远不是对手。

其实不光担架队多,粟裕单是在苏中战役中,就组织了15万民工随军行动,负责运送伤员、粮食、弹药,各县区有约50万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为野战军服务保障。

这些力量,都是张灵甫不知道的。

被细节震惊的同时,张灵甫也开始反思、研究双方的战略战术。

攻两淮之战,起初中共方面出了一定纰漏,粟裕在苏中还未脱身,陈毅的山野被张灵甫声北击南之术迷惑了方向。但国军并没有抓住两淮空虚的机会,74师去打,就一直是74师,没有增派其他兵力,白白浪费了一个大好的机会,既没有顺利攻下淮阴,也没能抓住机会包围并消灭华中野战军9纵这支孤军。

事实上这也是国军从顶层到军师级主官的通病,作战目标从未设定为歼灭共军一部,最多只着眼于攻占几座城池,这个毛病直到国民党被打出大陆也没有改过来。

反而是中共部队,一时布局有漏洞不可怕,一旦出现漏洞,马上能灵活机动的调兵,皮旅及时增援淮阴城,给74师制造了极大的杀伤,少量兵力发挥出极大效力,这是国民党军所不具备的素质。


即便是国军最自豪的战术层面,国军士兵军事技术固然强于解放军士兵,但最大的短板是不善近战夜战,打到淮阴城里一个团,却不敢迅猛穿插进去和解放军近战拼死,只靠强大火力固守已占据的地盘,等待后续援兵进入。但当时74师苦战7天,总预备队都已经投入战斗,张灵甫手里已经没有生力军了。虽然仍保持着攻势,却已是强弩之末,无法短时间内派兵扩大优势。

张灵甫研究完这些东西,越发感到丧气。

从战略到战役再到战术,共军都有许多独到之秘,而且都是国军的致命短板。

张灵甫不知道共军从哪学来的这些本事,他打电话给老同学整编11师师长胡琏,电话中说:“共军无论在战略、战役战斗皆优于国军,数月来共军向东则东、向西则西,本军北调援鲁,南调援两淮,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

胡琏当时听了这话,感觉张灵甫未免有点过于悲观,胡乱安慰了几句也就罢了。

谁料张灵甫并不是说说了事。

他借回南京述职之机,带着那套缴获的华野军装,亲自带给蒋介石看,说共军的军衣做得真好。蒋惊讶地问:“好在哪里?”张灵甫一一对比讲述。

蒋介石很不以为然,不知道张灵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张灵甫便借机说两淮之战共军的行动,说他们的优势如何如何好。

当时粟裕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楞是在国民党统治的肘腋之地打得如入无人之境。好不容易攻占两淮有了点喜气,张灵甫居然说起这个,蒋介石不免生气,申斥了张灵甫一顿,要他赶紧回前线,率领大军继续进攻解放区。

三、二打涟水伤了元气

当时国民党高层吹嘘,要继续扩大战果,进攻涟水城,把粟裕、陈毅南北隔开,一口一口把解放区吃掉。

张灵甫明知部队伤亡较大,需要休整,无奈上面的法螺已经吹出来,他无法抗拒,也不敢表露出不敢作战的意思,毕竟还要顾着御林军的面子。

9月22日,张灵甫率74师对涟水城发起进攻。毕竟是御林军,战术素养不同于其他国军部队,动作非常快,连必要的休整都没进行,两天之内便投入攻城作战。

粟裕也没料到敌人会这么快重新进入战斗,急忙调来华中野战军主力1师、6师、皮定钧旅和9纵、10纵,以大约两到三倍的兵力优势,企图聚歼74师于涟水城下。

客观地讲,双方的战役决心,定的都有些脱离实际,包括粟裕。

我们无须为尊者讳。粟裕的决心,有什么失误呢?

其一,此时的华中野战军还没有和山东野战军合并,并不能和后来孟良崮围歼张灵甫的华野大军相提并论。华中野战军的战斗素质,确实弱于同等建制的国民党军,用不到3倍的兵力想消灭74师,有点困难。

其二,华中野战军各部队来回调动,疲于奔命,而74师则是从淮安近距离过来,敌人以逸待劳,我军比较吃力。

国民党方面的战役决心更加不符合实际。

其一,74师刚经过苦战,消耗甚大,虽不像张灵甫夸张说的伤亡过半,但按军队战斗力基本规律看,大战后必须经过休整,才能恢复战斗力。违背规律强行连续作战,必将对军队元气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其二,战略目标仍未调整。国民党军攻涟水,打得是攻中共之必救的如意算盘,算定共军必然倾其主力保卫涟水,陈诚要74师连续作战,就是想凭借这支王牌部队击破共军主力,迅速拿下涟水城。如果贯彻这个思路,以攻其必救为逻辑起点,吸引粟裕的主力至涟水城,国民党军调来优势兵力合围涟水,则不止能拿下一座城,还能达到消灭粟裕主力更高层目的。

无奈陈诚、张灵甫等人虑不及此,仍然以少量精兵进攻坚城。74师锐则锐矣,以宝刀砍磐石,纵然能砍开几个缺口,宝刀却也会反受其害。

果不其然,张灵甫率部猛攻涟水,因为兵力不占优势,在一度突进涟水城的情况下,被新赶到增援的6师(王必成部)硬生生赶出城去。

后来虽然国民党军派来了整编26师增援,但打成了添油之战,无法形成兵力优势,战斗陷入僵局,74师打不进,而粟裕想包围吃掉74师也属万难。

尤其是6师,6师是华中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师长兼政委是谭震林,但日常工作,主要是由副师长王必成和副政委江渭清主持的。王必成是新四军中勇冠三军的骁将,抗战期间,他率部驰骋于大江南北,痛击日伪军,被民众敬称为“王老虎”。在此前的苏中战役中,王必成率领6师参加了七战中的五战,仗仗皆胜,所向披靡,歼敌1.6万余人,威名远扬。王必成不信邪,不惜代价与74师正面硬刚,付出了重大牺牲,许多抗战时代保存下来的老骨干都牺牲了。

打到后来,粟裕生怕6师打残了,命令6师撤了下来休整,改以10纵正面作战。

张灵甫实在攻不动,部队露出疲态,生怕被粟裕包围,于是连夜撤回淮阴城。

此役粟裕指挥各部消灭74师6000多人(其中80%都是6师消灭的),消灭26师2000多人,其中俘虏者仅2000多人,其余大多当场阵亡,可见战斗之惨烈,以及74师士兵之顽固凶残。

我军也付出6000多人的伤亡,打成了一场消耗战。

张灵甫这一仗只打得心胆俱裂,以国民党军头等主力,居然在这些他之前视作土鸡瓦狗的“匪军”面前,打得灰头土脸,一点便宜也没占到。

3个月后,蒋介石急于结束苏北战事,集结重兵要肃清苏北共军残余。粟裕指挥大军在宿迁以北布下大网,准备围歼敌人一个或几个整编师。作为战役的侧翼保障,粟裕命令6师扼守涟水城,隔断敌人从侧面进攻宿迁的通路。

张灵甫从盐城方向再度进攻涟水。

这是一次实力不对等的战斗,6师和少量地方部队守城,只有10个团约2万人的兵力。比张灵甫少1万多人。更要命的是,经过第一次涟水战役,张灵甫已经摸清了涟水城的地形,可以说是有备而来。

在极度劣势下,王必成率部与张灵甫血战13天,在付出4000多人伤亡的重大代价后,无奈撤出了涟水城。

陈毅闻报,气得要把王必成撤职查办。王必成说,怎么处置我都行,我就一个要求,下次打74师,一定要让6师上。粟裕为此专门下令,以后组织对74师的进攻,一定要让6师上。后来孟良崮战役,已经升级为6纵的王必成所部,果然参加了围歼战役,最后打到张灵甫的指挥部,报了一箭之仇。


四、张灵甫夫人透露的内幕

张灵甫虽说如愿以偿拿下了涟水城,也得到蒋介石、陈诚等人的表扬,但74师受到的损伤,只有他一人默默承受。

第一次打涟水,74师伤亡6000余,第二次打涟水,伤亡4000余。合计伤亡1万余人。74师满编才3万略多一点,伤亡1万,数目相当惊人。两次战斗阵亡的,大多是连以下军官和老兵,据孟良崮战役俘虏的国民党军官说,二打涟水,有经验的老兵损失了三分之二,部队伤了元气,后来虽然补足了缺额,都是些新兵,战斗力打了折扣。

张灵甫本来不想连续作战,打完淮阴后就想撤下休整,好好总结一下。但陈诚急于出成绩,要张灵甫一直顶在前面。第一次涟水战役结束后,张灵甫不忍心部队再受损失,跟陈诚打电话说明情况,重提休整之事。陈诚仍然不许,说攻下涟水再休整。

直到第二次涟水战役结束,张灵甫以为这下总可以休整一下了,也该让11师去出出风头,和粟裕好好较量一下。没料到陈诚说过的话不算数,要张灵甫继续带兵往北冲,追击“逃入山东”的陈粟。

当时张灵甫的第三任妻子王玉龄正在军中,眼看着张灵甫脸上抽搐,没说几句话,气得把电话摔了。多年以后王玉龄回忆起这段往事,不由得悔恨万分,若是劝一劝丈夫,让他好好说话,求求陈总长把74师调回去休整一段日子,或许就不会有孟良崮的事情了。


谁也不知道,张灵甫心中担着多大的心事。和中共开战以来,数74师打的仗最多,消耗最大,南京那帮高高在上的官员们,不顾共军打一仗进一步的强悍能力,不顾74师伤痕累累,这是把王牌军往死里逼。

只是,张灵甫能想到74师连战受损、处境不利,却绝没想到,他一时丧气说出的那句“再过一年死无葬身之地”的话,居然一语成谶,神奇地预言了他一年后死于孟良崮的命运。

真乃冥冥中自有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