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道士劝23岁尼姑还俗 她生下的儿子当上总统

2019-11-12 04:01:13



清末,在奉化葛竹村有一名女子,她出家当过尼姑。后来,她还俗再嫁后生下一个大名鼎鼎的儿子,这个儿子后来当了军委主席。

这个传奇女子名叫王采玉(彩玉)。

王采玉19岁时当了寡妇;20岁出家当尼姑;23岁时,她还俗并再嫁。后来,她生下一个儿子,儿子在多年后成了军委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王采玉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其祖先于明洪武年间由奉化连山迁居到嵊县葛竹村。

王采玉自幼聪明伶俐,敏而好学,幼承父教,稍通文字,尤精于女红。可惜,她命运多蹇,家道中落。

王采玉18岁那年,在父母之命、媒婆之言的“介绍”下,嫁给了邻乡的男子竺某。

婚后,开始时夫妻相处倒还不错,但没多久,竺某急躁的脾气就显露出来了,他常为小事大发脾气,动辄打骂王采玉。王采玉受到欺侮打骂后,常跑回娘家哭诉躲避。

婚后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儿子命不长久,落生没过几个月就因患急症夭折了。儿子夭折后没多久,逢疫霍乱流行,接着,竺某也撒手而去。

遭到子夭夫亡的变故后,妙龄女子王采玉还没有从失子、失夫的痛苦中走出来,就不断听到乡里对她 “面有克夫克子之相”的议论。

受到刺激后,王采玉只好回娘家守寡。但她回家没多久,父亲王有则也因病离开了人世。

王有则病故后。王采玉的母亲年迈,两个弟弟一个嗜赌败家,另一个患精神疾病。一家子都要靠王采玉一个寡妇缝缝补补赚零钱来贴补家用。

失子、失夫、失父后,王采玉又不断听到别人对她 “面有克父克夫克子之相”的议论。

生活看不到一点希望,日子真是没法过了!绝望之余,寡妇王采玉把对人生的希望寄托在了佛祖身上,心力憔悴的她决定摆脱红尘、遁入空门当尼姑。

葛竹村附近有座金竹庵。求得金竹庵主持同意后,王采玉在庵中带发修行。年轻的王采玉成了一名尼姑。

在尼姑庵,王采玉专心修行,一段时间后,心渐安稳,有所小成。

王采玉诚心向佛,准备苦守庵中了此一生。

不料,王采玉在庵中一盏青灯伴古佛的日子仅仅过了两年。就发生了一件奇事,这使得她有了还俗之念。

王采玉在庵中修行期间,一天,她上山砍柴时,遇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道士。

老道士一见到23岁的王采玉后,就连连称奇,说她有大贵之相。

老道士颇为神秘地说:“你日后必出贵子,晚年将光耀无比、贵不可言。”

王采玉听后先是一惊,后又连声苦笑摇头:“我一个尼姑,何贵之有?”

老道士见王采玉凝神倾听,遂又奉劝:“这天命难违啊!你中庭饱满,慈眉善眼。如果你还俗再嫁,必得贵子,将来风光无限!年纪轻轻,不应苦守空门,早嫁人为宜。”

听了老道士的一番苦劝后,王采玉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心中一动,有了还俗之念。

说来也巧,就在这时,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路过金竹庵,看望带发修行的堂妹王采玉。

王贤东在溪口玉泰盐铺当伙计,该店的老板叫蒋肇聪。

蒋肇聪时年45岁,已接连失去了两任老婆,单身两年,总是唉声叹气,郁郁寡欢。王贤东对老板的婚姻之事,十分上心,有意为其撮合新人,再结良缘。

王贤东想到了年轻居孀带发修行的堂妹王采玉。他觉得堂妹王采玉年纪轻轻就遁入空门,艰辛凄苦,甚为可怜。于是,决定前去说合。

和妹妹聊天时,王贤东谈起了溪口东家蒋肇聪的情况,然后用关心的口吻劝道:“采玉妹子,你如此年轻,要想在此出家终老,漫长的岁月,殊非容易……”王贤东当起了月老。

老道士的一番言语,已然使王采王久旷的凡心荡起波澜,又经哥哥王贤东一番巧语说合,王采玉思前想后,决定还俗再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23岁的带发尼姑王采玉还俗了。

还俗后,她嫁给了45岁的溪口玉泰盐铺老板蒋肇聪。嫁入蒋家不久,王采玉就有了身孕。

清光绪十三年暨公元1887年10月31日午后, 王采玉在玉泰盐销的后楼顺利产下了一个男婴。

当时,蒋家老太爷蒋斯千正坐在店堂里听候消息,得知家里添了一个男孩,大喜过望,为男婴取名“瑞元”。

蒋斯千说:“瑞是一种玉器,吉祥之意;元是开头、第一。此名寄托了两个希望:一是盼孙儿长大成器;二是盼儿媳妇再为蒋家生几个儿子,使门柞式微的蒋家从此人丁兴旺,后继有人。”

瑞元小时候顽劣不堪,调皮捣蛋,人称“瑞元无赖”。上学之后,蒋瑞元的学名为蒋志清。

后来,蒋志清在东渡留学前给自己改了名字——叫蒋中正,字介石。

辛亥革命前后,蒋介石在陈其美的介绍下结识了中山先生,并得其赏识,从而崛起于民国政坛。

中山先生去世后,蒋介石斗败了汪精卫,击垮了胡汉民等国民党大佬后,登上了国民党的权力顶峰。蒋介石相继担任过国民党军委主席、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务。

1948年,在“国民大会”上,蒋中正当选为“总统”。

蒋介石母亲坟墓旁边,为何有一口圆井和一口方井?

浙江奉化溪口,可以说是蒋介石一生最魂牵梦萦的地方,无论是失魂落魄穷困潦倒,还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无论是事业受挫人生失意,还是呼风唤雨情场得意,无论是担惊受怕孤独一人,还是金戈铁马拥有雄兵,他都无一例外地会来到这块地方,或小憩、或长住、或宴请、或过年,但更有一件事情,每年的清明节必到此地祭拜他的母亲。

即使是在战事最紧张的1949年最后一个清明节,解放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打过长江,要解放全中国,蒋家王朝统治已是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此时的蒋介石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但他离开大陆的最后一刻就是在溪口老家,他母亲的坟墓旁边。这时正是阳春四月,春光明媚,山花烂漫。漫山遍野的杜鹃,如同一片灿烂的云霞洒落在山间,装点得青山妩媚。然而,这幺好的春光, 这位谙熟兵法的黄埔校长,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只叫子孙们在蒋母坟旁边包上一撮土,离开了这个家乡。

蒋介石对他的老家,特殊是祖坟的打造,可以就是颇下了一番心思,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

首先,蒋母墓的这座山叫武岭,“武岭”两字,外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书写,而里面则是蒋介石自题,得名“武岭”,是因为蒋介石祟尚武德,又因“武岭”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的谐音。

其次“蒋母墓”的地形地貌非常讲究。据说是蒋介石专门请风水先生,坐飞机从天上反复观测最终确定的这块“风水宝地”。从空中看整座山像似一座弥勒佛,蒋母墓地正好位于弥勒佛的肚脐眼处。因蒋母信佛特而为之。

再就是墓以石块砌成,上面扇形拦土石上刻有“壶范足式”四字,含有女中模范、楷模之意。下面墓碑上刻孙中山先生亲题的“蒋母之墓”。两旁对联为“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傀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

拜台刻有风竹图,表示是女人之墓且出身于葛竹村。墓穴北对桃坑山的蒋介石父亲的墓穴。蒋介石父母没有合葬起因是:一来蒋母系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的第三房续配夫人,父亲立碑没有刻王氏名字的位置。另在分割遗产时,蒋母同蒋介石的阿哥蒋介卿有矛盾。蒋母在临终前,曾嘱托不要把她和父亲同葬。所以蒋介石在其母死时,另择基地,而在两墓中都留出了一个空穴。

“蒋母墓道”石牌坊伫立在公路旁,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到墓地的路有668米的距离。石牌坊到坟墓的登山路,是一条长的8米的卵石路,穿行在松林之中,从石牌坊行走300米左右,有一个跨路亭,门匾悬挂“蒋母陵园”。据说蒋介石每次扫墓就在此下轿,然后步行而上,以表孝心,所以又叫“下轿亭”。

正厅右边是蒋介石扫墓时居住的小屋,左边两室套间是蒋介石回乡扫墓或下野休息常任之处,取名慈庵。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他在此养伤110多天。右边两间为招待亲友的客房,附房是看墓人居住和做饭的地方。

过“慈庵”上走,山边有一方一圆二口井,取名“方圆井”,中国人有“天方地圆”和“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得名“方圆井”,包含这二层寓意。另外也是居住“慈庵”的人汲水之处。

同时, 这二口名曰“方圆井”,有三层意思,一是代表女性,我国古代常以“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来形容一个人的面相如何之好,“天庭”指的就是上额,而“地阁”指的就是下颌。因“天庭”属阳代表男性,“地阁”属阴代表女性,所以看一个女人的运程究竟是好是坏,从其“地阁”的优劣就能获知一二。

二是庄子鲁少儒中提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缓佩珏者,事至而断。翻译过来就是庄周听说,儒家学士戴圆帽子的,懂得天时;穿方鞋子的,懂得地理;佩带玉珏的,事情来了能当机立断。所谓拥有方圆,便能上晓天时,下知地理。

最后一层意思就是团团圆圆,方方正正之意,其实这也是蒋介石毕生所追求的,所以其取名中正,中中正正,形如一介的石头。他一生奉信的也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蒋介石这寓意虽然这幺好,他后来却做的反共反人民,倒行逆施,发动内战,最后一败涂地,落寞而终,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