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他是苏州唯一获省级苏帮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中国烹饪大师

2022-08-03 17:00:02




姑苏的老街“十全街”,八十年代前被称为“宾馆街”,因为集中了多家苏州顶级宾馆饭店,比如: 南园宾馆、南林饭店、苏州饭店、东吴饭店、姑苏饭店等。前些年,十全街成为“玉石街”,这是后话。

这些名称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感谢汪成大师的安排,我与资深中国烹饪大师田建华师傅得以面对面坐在苏州十全街上的“半月斋”聊天。

右起: 汪成,田建华,一怪

天气始热,半月斋生意亦热,我们躲在二楼的雅间。

与田大师虽说第一次见面,但神交已久。

一怪知道,苏州市有十二位苏帮菜宗师(苏州市的最高荣誉),田大师是其中之一,而且名字排在第一个,虽说“排名不分先后”,但其中的意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田建华大师是苏州市人,1950年10月出生。68年初中毕业,下放昆山正仪公社五二大队。

记忆犹新,每每回苏州家里,5角钱车票。

由于表现好,1971年底成为了20几名第一批回城的知青之一。

“我们这一代人不是自己选职业,而是职业选我们。”在一怪问为什么会选择厨师时,田大师加重语气解释说。

是的,从农村第一批回城,已甚幸运,还怎么可能自己再选择去哪儿呢?党叫干啥就干啥呗。

20来人一鼓脑的全部进苏州烹饪培训班(苏州商业技工学校前身,在“得月楼”的地址),开始了一年的学习。

文革后期,百废待兴,行业都缺人,短期培训。

苏州外办首先挑人,通过业务选优,政审合格,最后确定三人进国宾馆“南林饭店”。

南林饭店,与南园宾馆是一家,只为来苏州的国家党政领导、外国元首、社会名流的下榻之处,对外不开放。

当年,即使亲属来找,也只能在传达室见面。外界看来,国宾馆,高贵而神秘。

自然,国宾馆的厨师配备也是最强的。被誉为“江南厨王”的吴涌根师傅就是其中之一。

“江南厨王”吴涌根

江南厨王吴涌根,厨艺了得,苏州有最最重要的接待任务时,几乎都是由他担纲料理,他曾被江苏美协主席亚明称为“江南无双”。

吴涌根师傅性格非常沉稳,低调,对徒弟总是耐心启发,点拨,讲述做菜的原理。徒弟菜做得好,也不会很多的表扬,只淡淡地一句:还可以。

吴师傅经常说,学无止境。田建华秉承了师傅的优秀品质和个性。

田建华成为第一批回城知青是幸运;又从中被市外办挑选进了国宾馆,幸中之幸;分配给厨王吴涌根为徒,幸莫大焉。这是交的哪门子好运啊!

左起: 胡守满,田建华,吴涌根,吴明玉,邱根福(照片拍摄于70年代末)



田建华学厨,看似服从分配,其实冥冥之中又有命运的使然。

田建华的爷爷,曾在苏州娄门附近开过熟食店“老三珍”,至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就此罢手。

没想到,二十年后,田建华又接过了接力棒,吃起了“油腻饭”。

学徒,苦并快乐!脏活累活抢着干,别人休息,自己还要消化师傅教授的操作技巧。

比如刀功,20来斤的一筐萝卜,一口气切成丝,伤手的事是家常便饭,不是有句行话吗,“出师手上要掉三两肉”。

刀功细化,必须熟练于胸,“丁、条、丝、片、块、粒、沫、茸”,都要心到手到,尺度丝毫不差。

那时候的厨师没有半成品食材和预制菜之说,所有的鸡鸭鹅鱼都要自己宰杀,猪牛羊肉要么整头,要么半片,需要自己分割。过程很辛苦,但基本功从中练就。

有一个细节引起一怪的注意,田建华从小是左撇子,学了厨师,用左手干活,在厨房协同作业时,有诸多的不方便,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怎么办?改,必须改过来。

于是,田建华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练习,硬生生地把左撇子的习惯给改了过来。

汗水血水换来的是荣誉。

第一次参加比赛,是84年,江苏省首届“美食杯”大赛。田建华的“鸳鸯”获最佳冷盘奖。

1988年,第二届全国烹饪大赛。江苏省组成代表团,由各市的顶级厨师参赛。

选手选拔是残酷的。苏州市可以说是三审会堂,前后历时一年,经层层选拔,苏州派出两名选手: 田建华、唐能义。

记得江苏代表团的选手还有,南京的徐鹤峰,扬州的徐永珍等。

田建华获得两块银牌,一块铜牌。

田建华一战成名。

1992年,第八届国际餐饮大赛在新加坡举行,由苏州市组团(5人),代表中国参赛。

参赛选手是:

松鹤楼的刘学家,助手谢长明。

得月楼的董嘉荣,助手毛伟中。

南林饭店的田建华。

新华饭店的唐能义。

龙凤酒店的施维帧。

这一次的参赛组织工作是由饮服公司系统负责的,本没有星级宾馆行业的厨师参赛。由于田建华在省里知名度较高,省里直接打电话给苏州市,建议指派田建华参赛。

田建华不负众望,个人夺得金银铜三枚奖牌。其中的金奖为冷拼“大鹏展翅”。

成绩喜人,然过程很艰苦。大赛要求早7点送作品,厨师几乎一夜不睡赶出来,一夜站下来,田建华的脚站肿了,鞋子都穿不上。

99年,第四届全国烹饪大奖赛在北京举行。全国烹饪大赛,每五年举办一届,素有烹饪界“全运会”之称,因此苏州市相当重视,组成最强阵容的代表队参赛,并一举夺得了团体金牌。

苏州代表队由5人组成:

南林饭店的田建华、潘荣鸿。

苏州饭店的朱建明。

得月楼的吕杰民。

苏州旅游职业学校的曹健。

田建华为苏州代表队的领队。

中国烹饪大师田建华

苏锡帮菜肴以注重“不时不食”,选材、刀工、制作精细着称,清代以来影响京城,尤其建国第一宴后,更是享誉国家各机关部门,外交领域驻外使团需口大,苏州无锡一带的优秀厨师批量的被抽调,这已成为江南厨师圈的特殊现象。

田建华于94年被征招,派驻日本富冈总领馆近五年时间,后因儿子高考回国。

驻日期间,田建华在做好领馆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广中华膳食文化,当地报纸以大篇幅文章介绍他的菜肴,以此冠以“中国之味”。

2003年,企业转制,南林饭店厨师一刀切,老的一个不留(对此,一怪很难理解)。田建华被太仓陆渡宾馆聘为行政总厨。

此后,还担任东山宾馆(国宾馆),新城花园酒店等多家宾馆的顾问。

田建华获得的荣誉和头衔多多,择其要者:

资深级中国烹饪大师,江苏烹饪大师,国家级评委,江苏省苏帮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州苏帮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帮菜宗师,中国烹饪协会中华金厨奖,江苏餐饮业技艺传承突出贡献人物,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江苏餐饮业功勋人物,等。

最后,我们聊起传承和创新的话题,田大师认为,菜肴需要创新,但创新,不能脱离“苏式”。

田大师自己始终恪守“继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的宗旨。

一怪问: 如果寄语晚辈厨师,有什么好说的吗。

田大师说: 一个好厨师要做到三性,即地方性,季节性,针对性。

地方性,就是时刻要知道自己在做的是苏帮菜。

季节性,应该是不时不食吧。

针对性,应对每次接待的客人要有所了解,“食无定位,适者口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