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名画赏析| 范宽作品欣赏

2024-02-24 17:05:08

画作名称:《雪景寒林图》

创作者:范宽

作品尺寸:193.5cmx160.3cm

材质:绢本

作者介绍:

范宽(950—1032)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陕西华原人。他嗜酒好道,深受“天地有大美”的道家美学影响,长住终南山和太华山,终日危坐,纵目四以求画趣。其画作构图严谨而完整,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树林繁茂,画面丰满宽远,气势逼人,充分表现出了秦陇间的自然景象。存世作品有《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等。

艺术鉴赏:

《雪景寒林图》是北宋画家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水墨画,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雪景寒林图》描写北方冬日山川雪后壮美景象。图中通过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象。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

主题:

画家笔下的风景,往往是采撷心象为之,为的是心中的丘壑。古书记载范宽崇尚道家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与自然和谐相处。”《雪景寒林图》中明与暗、动与静、虚与实的完美构图无处不体现着道家沉思的、内省的精神境界。

道家提倡“天人合一”,范宽的作品宏篇巨制,所绘内容往往是大山大水,气势壮阔伟岸,韵律生动,无一不表现出“天人合一”的道韵。这也是范宽宽厚性格的真实写照,长期钟情山水的生活,让他与自然融为了一体,个人情感与景物描写相平衡,达成了与画的共鸣,表现出画者胸中的自然之气。在画中隐居,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寄情山水、追求远离喧嚣尘世的理想。画家的手笔和感触传达着画家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世界的再现,从而赋予艺术品以表现性。精妙绝伦的《雪景寒林图》直接抒发了画家的隐逸之志,真实自然地容纳了范宽的完整人格,从中不难看出画家所追求的内心感受和理想境界。

构图:

《雪景寒林图》的构图是一幅“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的偏局式典型巨制。

将画悬诸壁间,立见一赫然大山有如巨蟒飞入眼睑,令人顿生雄伟之感,拭目再看,原是主峰堂堂立于当堂,此正古人所谓“大君临明堂”之势,而四围之土坡、小山、寒林却如“群侯朝拱”之象,正是一呼而百应地“统御”了全局,大局已成“大作相”这是其画最大的构图特点。

最近的寒林犹如两排鸣锣开道的卫队,参差的树枝像孩子们在挥舞鲜花,生动活泼地,欢呼雀跃地开启了画面的大门。寒林后陈置了一座小山,小山顶上的一片密林中掩映着两座“圣殿”,承接着观赏者进入第一个景观,小山的左下部又布列了几组小山峦,山峦间隐隐地展现数排民居,使人身心为之松驰,闲适之情,悄然而生。其后还有一条山径通向烟雾霭霭的幽谷,又使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思。寒林小山的右前方,群峰涌动,雪山明亮,把观赏者的目光引了过去,而这一群涌动的雪峰又都姿态各异地迎着主峰,因此,随即将观赏者的目光“转”向了堂堂的主峰、皇皇的大山,几乎占画面的五分之四,大得奇特。大山本身又由近而远,峰嶂高峻,雄气壮魄,端庄厚实,崔嵬之体为画面,五占其四。这大山之脉却可谓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而情意绵绵之致。即此可知画家构图经营之苦心。

这幅画之所以有这一切引人之胜,都是因为有范宽那来自于真山真水,又苦心经营的巧妙布局,整幅画由最下部的寒林开启了观赏大门,随后又由殿堂萧寺及左边缘的山,以“隔者可使之连”的妙法为一边,以发自右边寒林树杪再右上连之右上方的群山雪峰为另一边形成了最大的上开势,以主峰大山承之,再以大山左右上方两侧的远山转而合之,使画面具“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之致,而大山之势与最下面寒林之右边部分及水边土坡形成了右开势,却又令右边的群峰回合,从而形成了右开左合的偏局式构图。

技法:

画面正中的山峰、树林是此画重心所在,为主体,两侧山峦、村庄、小桥则是陪衬之物,为副、为补。这种“主从”关系通过重重辅垫,处处衬托,空间的结构十分清晰,意境深远幽遂,做到了近取其质,远取其势。

范宽善画雪景,惯用重墨,厚实而滋润。在《雪景寒林图》中,作为画面主体的山峰、树林墨色深暗,就连天空、水域也一反常规着色较浓。浓重笔墨在醒目的位置突出了主峰的恢弘气势。米芾认为范宽用墨过浓,是其缺点。笔者认为此画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范宽的这个用墨特征,一是通过浓重笔触集中于画面某一区域而营造出视觉中心的效果;二是以黑衬白,用酣畅厚重的笔墨衬托雪景,烘托出了山中雪的凝重、雾的灵动、水的宁静冷凝……积雪又反衬了深黑的寒林,显得密林萧萧,幽深枯硬,铮铮硬骨之态就此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