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盒合如意,清代宫廷饮食器中的攒盒,蕴含了哪些设计思想和文化?

2023-09-26 17:05:06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也是古代造物工艺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尤以宫廷用具最为华贵精美。


攒盒作为清代宫廷饮食档案中常见的食器,是反映社会文化观念与时代审美意趣的重要载体,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古人的设计智慧,更是社会制度及饮食文化的缩影。
一、攒盒的早期形态

清代攒盒的最初形态可追溯到两汉时期的“樏”器。从形制及功用的角度看,古人使用的樏器、槅器、春樏、春盘、攒盘、攒盒都属于体系一脉的多格食器,并且在几千年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攒器自身的造物规律。

各类器具最早出现的原因,大都出于基本使用功能的考虑,在外观上也较为简约朴素,而随着历史的前进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器具的形制与功用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清代攒盒与樏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在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将樏视为清代攒盒的早期形态。


二、清代攒盒的新发展

清代攒盒多为天地盖式,较前代而言,胎质更为精美,工艺更为考究,制作更为精良。

结构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攒盒中的攒盘不再是因为隔梁隔断而生成的小盘,而是可以单独取出放置的独立小盘,聚合而形成完整的大盘。出于使用功能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设计更为合理。

清代攒盒相较于前代的另一个不同在于每件攒盒都由顶盖、攒盘、盘托三部分组成,它们既可以独立放置,又可以合并成为一件配套器,既可分门别类驻放食品而不相互穿杂,又可共纳一体便于携带。

清代攒盘在整体的外观高度上相较于明代矮了许多,减少了内部每个小格装盛食物的分量,更符合一顿正餐所需用量,易于保证内里食物的新鲜程度。在单盘造型中,不管是中心盘还是四周盘,一般都包含盘面、侧面、转角这几个基本结构。


三、清代攒盒的形制

攒盒相较于其它饮食器具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具体表现为上下或左右相应的对称式器形,以及内部等比例分割的独立攒盘,同组攒盘能够盛装食物的数量几乎是均等的,能够给食用者带来更好的饮食体验和视觉享受。

攒盒作为明清时期达官显贵家中常备的必要之物,整体装饰风格精致华美,线条流畅细腻,色彩丰富协和,装饰图案层次清晰,错落有致,令人赏心悦目,不仅在纹样刻画中处处体现着细致入微的工艺美,器具本身及其背后的文化寓意都代表着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向。

故事场景类画面一般用于攒盒盖面的装饰,常以整幅插图镶嵌于盖面的外框架之内,形成完整的盖面装饰效果。

从装饰纹样上出发,攒盘纹样系统中运用到的纹样存在的意义,其实超越了纯粹模仿范畴,有其固定的象征意义。攒盘的装饰纹样常位于盘面、侧沿和翻沿上。


清代攒盒的发展是建立在明代的基础之上,各类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与传统审美的相互交融,都体现在器具中。尤其是宫廷所用攒盒与攒盘,其构思之精巧,工艺之繁复,装饰之华美,都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明清两代的工艺美术,前后经历了几百年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时代面貌。饮食器具也在饮食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多样化发展,攒盒的制作工艺与前代相比愈发丰富多样。
四、清代攒盒的设计思想与文化意蕴

组合式的设计理念是比较常见的设计思维,这种方法在我国很多传统设计中都有体现。从器具的功能设计方面来说,主要体现为器具的复合功能设计,也就是为了某一特定的需求,将几种有一定逻辑关联的功能进行组合。

攒盒中相互聚合的形态和设计理念为当代艺术带来了许多新鲜的灵感。


清代发展至乾隆时期,国力强盛,皇家御宴的频率和规模相较于前代更为广大,饮食制度也更为严苛,在饮食方面形成与康熙皇帝截然不同的奢侈。

随着御膳制度的逐渐完备,皇帝的菜品也更加丰富多样,饮食结构更为科学。从御膳中记载的攒盘类菜品就能看出其种类丰富的饮食结构和不拘一格的地方风味。

攒盘能够将不同地方风味、不同民族特色的菜品组合盛装在同一组器具中,以达到一物多用、便携或节约空间等目的。这体现的正是组合式的设计理念。

攒盘每个小盘间的组合并非简单地拼凑和整合,而是经过设计者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后智慧的成果,既要满足形态审美要求,又要实现特定的功能。


与所有饮食器具一样,纵观攒盒的整个发展过程,除了反映出器物本身的衍变轨迹,同时也揭示出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进步和文化观念的变化,是追溯历史风貌的重要线索。

攒盒相较于其它普通盛食器的优点就在于它与众不同的装盛功能和展示效果。以前的盛装器皿多以单个独立盘的形式出现,每个盘之间没有联系和整体感,而攒盒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孤立感。攒盒内的每个小盘都能装盛不同类别的小菜、点心等,菜品可荤素搭配,冷热穿插,体量均等。

饮食器具的演变可以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审美特点,反之,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决定饮食器具的造型特征。

攒盒的发展过程不仅仅只是器物本身的衍变轨迹,同时也揭示了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进步和生活观念的改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樏器常做祭祀陪葬用品,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墓葬环境潮湿,因此考古出土的漆樏寥寥无几,大多都为瓷质或陶制。且装饰较为简约,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更注重它的实用功能。

发展至明清两代,无论是在造形结构,还是装饰布局上都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更加精巧细致、华丽多彩,与同时代的其他器具有相同的风格。

设计形式会凝结和显示出一定的社会伦理内容与时代价值追求,设计的物化形态体现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识对自然形态的抽象与升华。

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思想的变化会影响设计思想的发展,并进而影响到整个造物设计活动。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器具的设计中处处体现儒家美学强调的“中和之美”和“天人合一”思想,无论是形态结构、装饰布局、色彩搭配或是材质选择,均要求达到和谐的状态,形成了具有和谐感的整体造型,清代攒盒的设计更加符合封建集权统治下的审美观念。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顶峰。在饮食文化方面,以皇家为首,宫廷宴席规模不断扩大,烹调技艺水平不断提高,把中国古代宫廷饮食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总结并汲取了历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光辉成就。

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影响下的传统情感表现,将视角扩大,这种思想同样体现在宫廷建筑中。

在旧时代的封建社会,帝王惯用赐或赏来体现和巩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攒盒作为宫廷饮食常备之物,皇帝不仅自己食用,还将其赏赐给妃嫔或大臣。


食盒在中国古代的民间民俗中常被赋予多种吉祥文化,尤其是在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以及重要的节庆中,这种习俗始于宋,盛于清。食盒中的“盒”与“和”、“合”同音,所以在古代,聘礼嫁妆一般都会用“盒”来装。

送食盒既是希望将来这个新的家庭以后的生活能够幸福圆满,寓意和合之美,取和和美美、百年好合之意。

攒盒有时也被叫做全盒,因“攒”与“全”同音,取“十全十美”之含义。在现在的广东地区,每家人在新春期间都会准备一个全盒,盒子分有多格,每一格都会装不同的糖果小吃,有人拜年到访时用作款客之用。
总结

清代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时期,在社会制度、工艺技术、饮食风尚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下,饮食器具在艺术性和功能性方面都呈现多样化发展。


清代攒盒在装饰形式和立体结构上都遵循了共同的审美思想,巧妙地把单独形攒聚在一起,通过巧妙的拼合形成具有审美意趣的造型结构,其中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隐约影响着当今的造物设计审美。

攒盒的发展过程不仅仅只是器物本身的衍变轨迹,同时也揭示了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进步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作为宫廷饮食制度中常用的器具,它是身份地位的体现,作为节日走亲访友的礼物,它是传情达意的媒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