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在乌镇粮仓,这些毕业生“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

2023-09-25 17:05:04

 

一颗艺术的种子种下,期待成为收获满满的粮仓。

澎湃新闻获悉,7月29日,2023艺术仓库·乌镇“游牧的种子”粮仓艺术展在乌镇西栅丝厂开幕。此次艺术展由江南古镇乌镇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携手主办,31位美院毕业生的作品在粮仓呈现。


乌镇西栅丝厂粮仓俯瞰照


粮仓外景

粮仓外景

与传统的美术馆不同,此次展览场地点是乌镇粮仓。粮仓原为20世纪60年代的乌镇粮管所,2017年经重新改造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展示空间,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35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延续原有六七十年代典型的标识。


粮仓展厅


粮仓展厅内《山水系列》作品

每年中国美院毕业季展览都能引起社会关注,今年以“大脑花园”为主题的毕业展也吸引每天近万人的排队参观。“游牧的种子”正是从“大脑花园”延伸而出,这场粮仓展览是毕业生们通过学习和努力所获得的成果和成长的见证,也正是将这些种子播撒向社会的起点。

展览共计展出31位创作者的53件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光影魔方”,由雕塑系学生作品构成;第二部分是“心灵时空场”,是公共空间艺术系“青艺周”展览“大脑花园”的分主题,以此回应后疫情时代下人们对个体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的重新思考以及由此发出的艺术再实践;除乌镇粮仓展区外,濮院时尚古镇展出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的作品是第三部分“远古文化池”,由纤维艺术系学生作品构成。


《如何建造一个顶端》

此次参展的作品,媒介手段丰富,主题内涵多元,既有自我内心的审视,也有对外部世界的关照以及专业本体语言的探索与研究;在视觉感受上,有主题叙事性的表达,也有蒙太奇般的解构与重构,更有抽象意义的物质形态的构造。

展览现场,除了传统雕塑,青年创作者们围绕乡村公共艺术、共情与场所精神、工业遗产与再生、科技幻象与未来展演等多个方面展开的创作思考,这些年轻创作者用自己特有的敏锐去解码当下的生活。


《当我们沉醉于爱》


《所谓伊人》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让人们远离自然。展厅里一件《所谓伊人》的作品,用竹子、柏木、石砂塑造了一片田间,此外加入了钢板、铁球、电机件等模拟了于田间嬉戏的移动人群。作者说:“我并不知道他们的快乐源于何处,仅能看到他们在田间嬉戏,在沙堆上玩乐……他们处于他们的乐园里。”


《盲目行走》


《如果疼痛是种破碎的声音》

《盲目行走》塑造了无数从皮壳之中脱离,游走在身躯左右的匍匐小人,来自何处?走向哪里?《如果疼痛是种破碎的声音》将疼痛的不可言说性,用破碎的纸浆展现在观众面前;《芸芸众神》则将神、人、动物三者融合,体现生命之间互动与共生的关系;《山水系列》则兼具了传统审美意向和现代雕塑语言。


《芸芸众神》


《造“景”》

在中国的园林建筑中,造“景”是让不同建筑元素具有功能性和趣味性,而漏窗增加了园林空间中的层次感和在空间中与构成元素互动的一种趣味。而“窗”的概念对于当代人来说不再是汲取阳光,呼吸空气,观赏风景的含义,窗口可能是数字软件中的对话框,是人与机器交流的一种程序载体,透过“窗”所接受到的视觉信息是一种虚拟状态。刘嘉琛的《造“景”》,通过这种手工与数字化编织结合的方式去实现用虚拟建构真实的过程,也想通过作品引发人们关于信息化时代的思考。


《Autolife-01(自动繁衍零一号机)》

当代、先锋的艺术创作与历史、传统的乌镇相结合,碰撞出了独特的气质,展览中不少作品赛博朋克风十足。《Autolife-01(自动繁衍零一号机)》是作者用金属、树脂等综合材料打造了一台人造子宫,当生育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倘若人造子宫真的问世并被应用,这些批量生产的人类又会组成怎样的社会?可以看到,作者借由现代食品行业批量化生产消耗品的特性,放大并夸张了人造子宫生产人类方式中具有争议的部分。


《N.N.S-拟物剧场》

另一件用温度、光敏、声音传感器打造的作品《N.N.S-拟物剧场》也是对工业化未来的思索。作品利用“人工构造”的思路构建一个未来自然系统,该系统仍具备自然系统的适应性本能,试图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生长,没有尽头没有结束,在各种系统的影响下不断演化。


《自由落体》

曾经的粮仓存放的是物质粮食,艺术仓库存放的则是精神食粮。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郑靖介绍,粮仓不仅仅有新作品的展示空间,同时还有艺术仓储空间。艺术展展出后的作品并不会完全撤回,将有部分作品保留在粮仓的展厅中。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2022年“步履环境”艺术展的作品也以仓储空间形式呈现在粮仓4号展厅中。“艺术是服务社会的,雕塑与公共艺术也更多是直面社会和公众的,我们希望艺术仓库成为一个永不落幕,对外不断输出的艺术空间。”郑靖说。


粮仓4号展厅为仓储展厅

作为热门的旅游古镇,粮仓艺术展迎来的观众也势必更加多元,观者的审视也将形成作品的一部分。“在专业的艺术展厅中,作品呈现的是一种状态;来到乌镇、进入粮仓的空间后,作品又焕发出另一种状态,对于作品来说也是一种新的生长。”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此次项目统筹寇树德介绍说。此次选择的展品,除了雕塑作品、纤维作品这类偏向架构和造型的创作外,还有更加考虑空间本身的公共艺术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来乌镇做了很多在地性创作,今年也是第二年在粮仓办艺术展。我们在乌镇还做过一些户外展演的作品,比如在乌镇戏剧节期间,针对江南水乡的水域空间创作一些面向公众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直面观众后会得到的反馈,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去平衡创作者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我们想做的就是将艺术的种子散播在公众之间——走出校园,打破界限,建立‘无墙’学院,希望将创作与实践和公众联系在一起,进入公共空间。”寇树德说。


粮仓外景

澎湃新闻获悉,未来艺术仓库还将定期举办艺术展览,邀请国内外艺术院校积极参与,创造一个持续有效的艺术平台,持续活化艺术仓库空间并扩大乌镇艺术仓库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