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上海中国画院展明清人物画:从陈洪绶看到齐白石《抱剑仕女》

2023-09-12 17:05:03

 

7月13日,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因心造境——上海中国画院院藏明清人物画研究展”在程十发美术馆开展,展览聚焦明清名家,精选画院藏珍品40余件/组,展出有陈洪绶、华喦、黄慎、高其佩、罗聘、任伯年等名家作品,涉及写真、高士、仕女、道释等不同题材的人物画。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其中部分藏品,如齐白石《抱剑仕女》、黄慎《钟馗图》等鲜为面世,姜曛《西厢记·惊艳》亦是首次展出。策展人表示,“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明清时期的人物画回归到了‘人’的尺度,画家们更关注个人化、人性化的表达,从不同的人物形象中就可以看到画者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以及面对时代变化时的探寻和精神源泉。”


展览现场


齐白石 《抱剑仕女》

我国人物画的历史悠远,从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一直到晚清时期人物画的发展,可谓纵横两千余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在这两千余年里,明清时期由于商业贸易、政治经济、思想文艺的蓬勃发展,人物画作为表现新观念、新思想的画种之一,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鲜明体现,亦与时俱进,凝聚着时空记忆,体现着时代风采。


任颐《东山丝竹》

“一般谈到明清绘画时,关注的多是山水、花鸟类别,人物画的成就反而被掩盖了。但明清时期的人物画发展却在日渐式微中出现了新的转向与具有意义的突破,涌现了一批别具面目,勇于创新的人物画家与流派。比如‘如影写照’的曾鲸、墨趣纵横的徐渭、浅淡雅致的文徵明、高古奇骇的陈洪绶、富于个性的扬州八怪代表以及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三任’等。”此次展览策展人刘宇倩向澎湃新闻介绍道,“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明清时期的人物画回归到了‘人’的尺度,画家们更关注个人化、人性化的表达,从不同的人物形象中就可以看到画者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以及面对时代变化时的探寻和精神源泉。”

此次展览以“因心造境”为主题,以俗世纷呈、与古为新、道释瑞彩三个板块,结合渊源流变、时代境况、绘画技法、身份认同等多个角度探究明清人物画所呈现出的丰富面貌。

曾鲸、张翀 《陈玉璞像》


曾鲸、张翀 《陈玉璞像》局部

“俗世纷呈”板块中的《陈玉璞像》《瘗萱图》《清代人物写生》等作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与俗世情感。其中《陈玉璞像》中人物倚坐于湖石之上,衣着敷色淡雅,颔须笑眼,恬然自得,为文人怡情抒意之写照,也是文人理想状态的投射。


任伯年《清代人物写生》

这一板块中,任伯年的《清代人物写生》与一组遛鸟人的老照片对读很是吸引人。在晚清民国时期,街上随处可见身着长袍的“提笼架鸟”者。在当时,养鸟不仅是一种娱乐消遣,更是一种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任伯年的画轴就描绘了一位士绅形象,他一只手持摇扇,一只手提鸟笼。


老照片《遛鸟人》

策展人向澎湃新闻介绍:“任伯年幼时受其父影响,练就了默临的写真技巧,后来又与土山湾画馆主任刘德斋有所往来,旁涉了西方写生的造型技巧。可以对比下老照片里的人物表情和身形姿态,就能感受到任伯年深厚的人物画写生功底,画中人物线条流畅,形神兼备。”


姜曛《西厢记·惊艳》

明清之际,出版业繁荣发展,从戏曲、小说到科举应试类书籍,一应俱全。明末流行的曲本《西厢记》,就多达数十种插图版本。展览展出了清代画家姜曛的册页《西厢记·惊艳》,该册页为首次展出。历代画家在崔莺莺形象的塑造上大有不同,随着大众审美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从略带丰腴转向崇尚娇弱的形象,姜曛的画风精致细腻,细节生动。画家以理想的女性形象塑造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说崔莺莺一角凝聚着整个社会对女性角色认知的转变。


姜曛册页《西厢记·惊艳》展览现场

“《江湖流民图册》描绘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场景,《西厢记》则是通过文学作品展现了闺秀的生活场景,《清代人物写生》描绘了乡绅的闲暇日常生活。正是这种俗世生活的多样性,开启了中国人物画向现代性转型与质变的飞跃之路。”策展人说。

陈洪绶《簪花曳杖图》

高士、仕女是古已有之的绘画母题,在“与古为新”板块中,可以通过任伯年和陈洪绶、华喦画作不同形象的对读,来感受他们如何承古出新。如何探寻传统堂奥,又另辟蹊径地创新表达。

“任伯年少时曾参加太平军,后在上海以卖画为生。尽管他与陈洪绶相距三百多年,但两人有着相同的际遇,他们都经历了国家存亡、朝代交替、民族危难的动荡时期,自然也就有了相似的心境。他早年绘画风格尚未成形时,由任薰入手而上溯陈老莲,深谙其人物的高古奇骇及变形风格,得老莲稚拙意趣,”刘宇倩介绍,“华喦于‘扬州八怪’中独树一帜,以雅逸蕴藉之风自成一家。任伯年深受华嵒陶冶,不仅在人物、花鸟、山水不同题材上,而且在艺术的动人意境上,以及风格的清新雅丽上,都以华嵒为皈依。尤其是他人物画中的树石技法,情境营造,简直是华嵒人物画中场景的再现。”


华嵒 《抱瑟侍女》

展览还展出了一幅鲜为面世的齐白石《抱剑仕女》,画中女子环臂持剑,眉目传情,透着一股帅性英气。

点景人物在画中所占的比重虽小,却是画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在这一板块的《治平山寺图》《品茶图》《似赤壁游》《诗人爱遨游》中,还可以赏析徐渭画中泛舟赤壁的游者,文徵明画中临窗而远望的读书人,程庭鹭画中摇头吟咏的诗人。


高其佩《仗剑钟馗》

明清时期,儒释道三教圆融,旧有的神仙道释人物与世俗生活联系紧密,常以灵活多变、切合生活的形式服务、回应于民众。“道释瑞彩”板块中的“钟馗”“铁拐李”等神仙人物,从洒脱纵横、泼辣有力的笔法中寄托着俗世情怀与超然象外的内心表达。


黄慎 《钟馗图》

钟馗是我国民间传说中辟邪除灾的道教神仙,任职判官,能镇宅驱魔。早先钟馗像悬挂于岁暮辞旧迎新之际,后改为端午时节,有驱邪除魔、求吉纳祥的寓意。历代画家喜欢画此题材。钟馗形象始载于魏晋,至宋元时期臻于完备,多以抓鬼、驱鬼为主,演变至明代他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多以单人为主,常与吉祥图像相融,也更具人性。清代钟馗画的创作达到鼎盛时期,艺术形象趋于生活化,艺术个性突出,形式也多有创新,作品数量也远超前代,从而推动了这一题材的发展。


黄慎 《铁拐李图 》

铁拐李是传奇的道教神仙,位列八仙之首,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贫苦百姓的一个缩影,其跛足、面貌丑陋的乞丐形象深入人心。因他极富人情味且法力高超,所以深受百姓喜爱。明清时期,画家对铁拐李的形象进行了调整,从传统威严的宗教形象转变为贴近生活的老者面貌,体现了神仙平民化、人性化的趋势。


展览现场


《四游记》文献

展览的最后,还展出了《四游记》的文献资料。《四游记》是明代民间流行的长篇神魔小说合集,描写了成佛成仙的故事,包括《东游记》《西游记传》《南游记》《北游记》四种。其中的八仙想象、唐僧师徒取经等题材备受广大群众喜爱,一直是民间年画与戏曲评书中的经典人物。

澎湃新闻获悉,展览项目入选2023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后续上海中国画院也将陆续推出相关讲座,全方位地呈现展览丰富多彩的面貌。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8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