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晚清四大奇案之首—“刺马案”:两江总督被当众刺杀却不了了之

2020-12-07 08:56:38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上午,在两江总督驻地得南京城,发生一起震惊朝野的大事,上任才两年的两江总督马新贻,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刺杀,当晚便伤重去世。而行凶的凶手却没有趁乱逃走,反而高声报名“张汶祥”,大笑而就缚。

这便是被成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马案”,此案案情牵扯到宫廷、刑部 、 兵部、督省、湘军等要害部门 与节,错综复杂的背景深不可测,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留下种种未解之谜。

案发的经过

当日,是两江总督马新贻来江宁(今南京)督署西边的校场演武厅参加阅射的日子。因为上任后的马新贻在江宁练了四营新兵,以西方的职业兵为样板,每天操演两次,每月二十五校阅。

但是因为七月二十五日这天大雨不止,于是马新贻便将校阅之期延迟了一天,改为二十六日举行校阅。检阅结束后总督马新贻便由校场步行返回督署,因为校场离督署很近,有箭道相通,所以马新贻每次都是走路来回。

这一次检阅完毕完毕,马新贻像往常一样在由校场步行回督署,步行回督署。当时负责警卫的有督标中军副将喻吉三和替总督传令的武巡捕叶化龙及三名马弁跟着马新贻。

在回署必经的箭道两旁, 挤满了围观的百姓。就在马新贻快走到督署旁门时,将入便门,忽然从旁边跑出一个人跪在路边,请求马新贻的帮助。

马新贻一看,是他的一位山东郓城的同乡,名叫王咸镇的武生,两人曾经一起上过学。马新贻发达以后,这人便时常以生活困顿为借口来找他,向其讨要钱财。

一看是他,马新贻便皱着眉头说道:“之前不是已经资助过你两次,怎么又来了?”看到总督大人不悦,巡捕叶化龙上前用手将那人推走,巡捕唐德金上前查问。

于是马新贻继续前行,未走几步,就在侍卫离开的空当,这时人群当中又蹿出一个人,穿的是清军的衣服,此人快步走至马新贻面前,打千请安, 右手随即从靴筒中取出了一柄短刀,直刺马新贻右胁。

匕首由下至上刺入后,此人又急转刀刃自上而下拽出,据目击者称:碎肠随刃而出,匕首也卷成螺旋弯刀。马立刻像蹲下闪避的样子,其实已被刺中要害。

此前一直不见踪影的中军副将喻吉三听到呼喊, 匆忙赶到, 喝令将凶犯捆住。刺客却是并不逃跑, 操着北方口音嚷道:“ 养兵千日, 用在一时。” 说毕从容就缚。

众差弁忙将马新贻抬回督署。马自知性命难保,口授遗折请江宁将军魁玉代为上呈朝廷。当晚便伤重不治命丧督署。

这便是马新贻被刺杀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还几个疑点。

首先,负责保卫总督安全的督标中军副将喻吉三,直到总督遇刺之后才慌忙赶到的。据其自己供述,是因为其当时回校场监督士兵操演,但是这名有着湘系背景的中军副将,为何偏偏在此时擅离职守,岂不可疑?

其次, 虽然中军副将的缺席削弱了总督的防御力量, 但是马新贻毕竟是官居一品的两江总督,出行的时候有着众多的护卫仪仗,在重重防御之下, 要谋刺总督也是难如登天。

但是,偏偏此时总督的仪仗队因为马新贻老乡王咸镇,而停了下来。 偏偏此时马新贻身边的护卫都去驱赶王咸镇了,而没有人近身防卫马新贻,而被凶手趁虚而入,这重重巧合太刻意了。

凶手的行凶的手法相当老练专业,对于一般人来说要是拿刀刺一个人,一般是平举着直接刺过去,大概率是刺人的胸膛或者肚子,除非是刺中心脏,否则这样被刺的人其实是有大概率生还的。

而凶手却是俯身,从靴子中拔刀从右肋由下而上刺入,甚至还特意旋转刀身再拔出,这样会借助往上冲击的力度,直接刺伤人的心肺和肝脏,导致内伤大出血,这种手法的的致死率是最高的,由此看见凶手必定是个专业杀手或者是经年老兵。

马新贻此人生平

有清一朝,地方大员自太平天国造反以来,折损的倒是不少,但在革命党人崛起之前,和平年景遇刺身亡者,还真是少见。

尤其还是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为何身为两江总督的马新贻会成为被刺杀的对象?马新贻到底是何许人也?

马新贻(1821—1870),字谷山,号燕门,山东曹州 (今菏泽) 人。 其二十七岁中进士, 咸丰三年(1853), 任合肥知县时随钦差大臣袁甲三平太平军,因功擢庐州知府。 同治三年(1864),升浙江巡抚。

同治七年(1868),任闽浙总督,不久,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 马新贻官声极佳,业绩突出,颇受民众爱戴。 谁也想不到,他居然死在一个刺客手里。马新贻和李鸿章同榜,若非暴死,其成就不在其下。

马新贻(1821—1870), 字谷山, 号燕门, 山东菏泽人, 回族。 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 二十七岁的马新贻高中进士。历任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安徽按察使等职。

同治三年(1864 年), 马新贻被擢升为浙江巡抚, 开始显露出其出色的治理地方的才能。同治 六年 (1867 年)十二月, 又擢升闽浙总督。 由于其才干受到清廷的赏识, 于是在任闽浙总督仅仅半年后, 代替曾国藩, 就任两江总督。

从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到四十七岁成为两江总督,马新贻在短短二十年就有如此际遇,在晚清政局实属罕见。

并且两江总督可是国之重臣,执掌清朝财赋的主要来源地江苏(包括上海)、江西、安徽三省军事民政,马新贻既无赫赫战功,也无特殊政绩,却能在年仅四十七岁时,升为任两江总督,成为朝廷重臣。

谁都看得出,这是朝廷专门培养出来的政治新贵。慈禧之所以要培养他以及其他新锐人物,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制衡曾国藩的湘军。

同治初年,八个地方总督,出身湘军的占五位,十六个巡抚席位,湘军占据了十一个之多。

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太平军被平定后,湘军成为朝廷最大的心病,尤其是其占据了两江这样富庶的地方,掌握了朝廷近半的赋税。

所以在朝廷借升迁之名将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并利用天津教案将曾国藩弄的声名狼藉后,朝廷决定对湘军动手,于是派遣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来整顿湘军。

据说在升任两江总督之前,马新贻奉旨进京请训,向慈禧太后请安,当他和慈禧见完面从养心殿出来时,大汗淋漓,朝服湿透,惊恐万状。

据马新贻的后人说,慈禧太后授以他密旨,要他秘密调查金陵沦陷后,太平天国国库金银的下落及有关事宜。他深知此事重大,凶险极多,故此失态。

并且+在赴任前,马新贻还把两位家兄招至身边,叮嘱说:“我此次去,凶多吉少,万一有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两位兄长听了也惊恐不安。

能做成为一方大员,马新贻自然不是傻子,他也很明白,自从太平天国运动平息后,太平军曾经的首都就成为了湘军的自留地。自己此去可谓是入了龙潭虎穴,必然凶多吉少。

然而,要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遭罪,就因为湘军势大,朝廷才会提拔资历浅薄的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来制衡,故而此时的马新贻已经是被逼上梁山,没有退路了,只能一往无前了。

“刺马案”的真凶到底是谁?

在马新贻上任后不久,就曾受到一封公函,上面并无一字,只画着一匹死马。敢如此明目张胆的威胁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也只能是湘军了。这也表明湘军对马新贻来此的目的心知肚明,故而出言警告,让其知难而退。

然而已无退路的马新贻,为了不辜负朝廷的信任只能坚持下去了。便立马开始整顿军务, 在两江总督任上马新贻裁撤湘军,镇压淮军索饷,不遗余力。将两江的湘军裁掉近一半。

同治八年, 淮军鼎字营勇丁因为索饷而闹事, 马新贻派人强力镇压,随后又借机将鼎字营分批全数遣散。但是裁下的湘军官兵并未回湘,成了地方上的黑势力,与湘军、官府勾结,无恶不作,给社会带来不稳。马新贻借机对其进行强力镇压。

在裁军的同时,马新贻也不断提拔自己的亲信,例如苏候补道孙衣言,性情耿直,文笔老辣,山东候补道袁保庆,嫉恶如仇,言辞犀利,两人候补数年均未得实缺,十分落魄。

马新贻到任后知道了孙、袁 二人的才干,点名保奏要孙、袁到督府任职,成为马新贻的左右手,号称马新贻的一支笔、一张嘴。

在裁减军队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后,马新贻又开始,澄清地方吏治,借助湘军种种不法之事,对出身湘军的官员和军中将领进行强力打击。并开始在绿营兵中挑选精壮,组建四营新兵,以西式之法操练。

马新贻这一切的所作所为,深深触犯了湘军的利益。而且在稳固自己的地位后,马新贻开始将目光投向曾国藩和曾国荃两兄弟,开始调查的当年的太平天国圣库案。

当年,太平天国在南方纵横十余年,积累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大部分囤积在天京。可是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攻入其首都烧杀抢掠,然而却上书朝廷“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

但是跟随曾国荃攻入南京的湘军将士,可是人人都发了大财,回乡买田宅,置产业,出手大方,挥霍无度,令国人侧目。

对此清廷心存疑虑,将查清此事的重任,交给了马新贻,然而不久马新贻就离奇的被刺杀了。

在案发后,中枢朝廷也是十分震惊。立即下诏,命令江宁将军魁玉会同藩台梅启照等人令严刑审讯刺客张汶祥。几天后,又加派漕运总督张之万参与审讯。

此数人借口案情重大,拖拉时日,也不对刺客用刑,借口是:“案情重大,徒事刑求,倘未正典刑而庾死, 谁任其咎”。

最后魁玉、张之万上奏说:“张汶祥矢口不移其供,只是因私对马心怀愤恨,为同伙报仇,为自己泄愤,无另有主使各情,尚属可信。”并以此拟定罪 名结案。

但是清廷并不相信魁玉、张之万的“拟定罪名”,毕竟这个杀人动机太过糊弄人,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出来。朝廷只好下令命曾国藩火速回任两江总督。

并加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携带刑部两名郎中(即满人郎中伊勒通阿、汉人郎中颜士璋)即刻赴江宁复审。

但是曾国藩接旨后坚辞再任两江总督,并上奏以病体请求开缺养病。清廷不予批准,谕令尽快赴任,但曾国藩迟迟不动,拖延近三个月才到江宁接任。

钦差大臣郑敦谨是刑部主官,素来有“铁面无私”的称号。到达江宁的第二天就关门审案,郑的本意也想查个水落石出,也不枉其“铁面无私”的称号。审了几日,张汶祥并不改口,曾国藩坐在一旁只听不言。

郑敦谨满腹疑惑,私下问曾有何看法,曾国藩淡淡地说:“看来只好照魁、张原奏之法奏结此案。”郑敦谨听后恍然顿悟,明白此案是不能再深究了。于是即按 魁、张原奏之法奏结,仍按原拟罪名定案。

参审的江苏候补道孙衣言、山东候补道袁保庆对此极为不满,当面质问郑敦谨,郑说:“万一审出是某某人主使,某某军队是后台,此案如何了局?”结案奏章须所有参审人员一一“书诺”(即认可并愿意负责),孙衣言、袁保庆坚决不“书诺”。

其后,结案奏章以四百里加急进京,未等圣旨下达,郑敦谨即携两个郎中离开江宁。曾国藩依例奉上“程仪”,郑分文未取,两个郎中各受纹银500两。

行至清江浦,郑敦谨打发两个郎中回京交旨,自己写奏折称病不能任职,请求开缺。清廷不允,给假两个月养病。郑敦谨自行弃官回乡,终生不再为官。

刑部两个郎中回京后不久就悄然离京,汉郎中颜士璋被放兰州知府然而并无实缺,贫困潦倒,西北大帅左宗棠出身湘军,深知其中黑幕,对颜无辜受过十分同情,令其军中帮办。满郎中伊勒通阿“给全俸以养天年”,回老家养老去了。

而且据史料记载,马新贻被刺死之后, 他的一个兄弟心有不甘, 进京了解情况。此人到京不出三天就因为偶感风寒暴毙而亡。

而且,在马新贻被杀后第二天,立即有相关的“戏文”在舞台上演,各种传闻满天飞,什么马新贻“绿了自己兄弟”所以被杀,什么其原先是“太平军卧底”。什么兵败俘与敌人结拜却背叛兄弟。

各种笔记、小说、传闻,在社会中疯狂流传,虽然很多都是无稽之谈,但是这些无稽之谈甚至出现在考试试题中,还有诗歌流传。马新贻尸骨未寒,其形象已经被严重的丑化了,这背后明显有推手。

“刺马案”最有嫌疑的凶手非湘军莫属。此事可能最终牵扯到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湘军系统高层灵魂人物之一。

曾国藩虽然直接作案的概率不大,但是绝对是“知情人”之一。而在审理过程中,这位被后世吹成“道德完人”的官员,采取了极为消极庇护的态度,这也是白纸黑字记载得明明白白。

刺马案之所以会成为一桩悬案,不过是因为牵扯到整个湘军体系的利益,犯了众怒。此时的湘军已经是尾大不掉了,为了维持国家稳定,清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再加上”有心人“的推波助澜,才使得此案扑朔迷离而已。

其本质上不过是地方实力派对中枢权威的挑战,也就是在此案后,清廷中枢的权威性,开始逐渐衰落,地方割据的乱世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