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他用半个世纪揭秘底层华人移民现状:在古巴,有华人血统是荣幸的

2024-03-27 17:05:15

前言

1840年,为了在中国售卖鸦片,英国人将战舰开到了广州海,在此击败清军,随后一路北上,直逼京城,清政府被迫签署签《南京条约》,赔白银两千一百万,割香港,九龙给英国。

此后一百年,列强欺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命如草芥。为了活下去,大批百姓选择逃离家乡,流亡他国。

这些逃亡者大多语言不通,只会种地打鱼,又没有合法身份,到了异国也只能做最底层的工作,苟且求生。

这些流落他乡的一代移民,或者可称之为难民,他们是如何艰难求活的?如今的生活的又怎么样?

鸦片战争

为了探明这些问题,摄影师刘博智自1970年起,走遍世界各地,用镜头记录底层华人移民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50多年的脚步,去看看这些流落的底层华人们的生活吧。
一、去国怀乡

人常说乡土难离,在老一辈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除非在本地混不下去,才会另投他处,而且在老朽之后,落叶归根也是国人最理想的归宿。

可这些在战乱时期出国逃生的移民们,由于国际局势,和自身经济困局,很少有人能做到衣锦还乡,落叶归根。

特别是刘博智开始拍摄的70年代,整个大陆往来都被严密的封锁着。

刘博智

回不去家的华人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思念远方的故乡,他们保留着故乡的风俗,摆香案,供祖宗牌位,贴年画,用黄历,过春节。

除此之外,刘博智发现,每个华人的厨房里都有一块很厚的实木砧板,这是从国内带来的习惯,国外普遍用的都是硅胶制薄砧板,说明在食物的制作上,他们还保留着中餐的习惯。

1976年,刘博智结识了一位旧金山老华侨林伯,林伯是在抗战时期出海的,当时家中还有老母和妻儿,他听人说外国挣钱多,就跟着去了,没想到这一去,就跟家里人断了音讯。

为了回乡和亲人团聚,林伯有时间,就会去看和移民有关的新闻,看有没有回乡的机会,在他家的墙上,贴满了相关的报纸。

林伯家中墙上的新闻剪报

但在1976年,中美民间还未正式通航,林伯的团圆梦还得等上许久。
二、古巴的华人印迹

在刘博智拍摄的各国华人群体中,古巴华人是最特殊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华人祖辈,以及那个从未谋面的故国,都表现的无比热爱与崇敬,这是其他地方华裔所未见的。

而且,多数古巴华裔都是混血,甚至有的只是被中国人抚养的古巴孤儿,但由于和中国的那份情缘,让他们对于这个国家产生了亲切感,对他们来说,有中国血统是荣幸的。

就以刘博智初来古巴见到的何秋兰女士来讲吧。

何秋兰母亲与养父方标的结婚照

就血统而言,何秋兰完全是个白人,她祖辈上也和中国没有关系,但中国却成了她的精神母国,这种认同来自她的养父方标。

她的母亲16岁时生下了她,但没过多久父亲就死了,孤儿寡母的她们只能沿街乞讨,后来被一个中国商人买下,可这个商人两年后病死了,母女俩又流落街头。

这时,影响何秋兰一生的男人,她的养父方标出现了,方标收留了母女二人,并给与了何秋兰最正宗的中式教育。

刘博智和她交流一会后,就感觉这位女士虽然和她肤色不同,但言谈举止就像是一个本土的中国女人,她广东话讲的不错,烧的一手好菜,价值观上也和华人没什么不同。

16岁的何秋兰

在职业选择上,她也找到了一份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最深的职业—唱戏,没错,何秋兰是当地粤剧团的花旦,各种经典戏剧,如《白蛇传》《帝女花》她也能张口就来。

这也是受养父方标的影响,方标爱听戏,没事就会带着何秋兰去戏班看戏,耳濡目染之下,何秋兰也喜欢上了戏曲。因此,在八岁那年,方标就把她送进了戏院学艺,后来就成了戏班的当家花旦。

因为养父的教育,何秋兰一直将自己视为内在的华人,在她年老之际,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回乡祭祖,看看自己的精神根基所在。

刘博智被老人寻根的心情所打动,于是决定帮她完成这一心愿。为此,他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一方面去筹款,另一方面就是去寻找方标的祖籍。

何秋兰到达方家祖坟

在2011年,他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将何秋兰老人送上了去中国广东的飞机,落地之后,何秋兰老人就赶往方标的祖坟,为她那虽无血缘关系,但精神相依的祖辈献上一曲《卖花女》。

在古巴,像何秋兰女士这样被移民收养的情况并不少,比如刘博智住宿的民宿老板,他就是被中国养父抚养长大的,而且父子二人感情很深,谈起逝去的养父时,老板的眼眶就不住的掉泪。

之所以没有多谈古巴本土的华人,是因为在刘博智09年来古巴的时候,本地华人数量就已经很少了,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两万多人,已经锐减到100多。

这是因为古巴政府和中国的关系不错,所以这里的华人不用像欧美华人一样,找不到回家的归路,大多数人在改革开放后,就回国定居了,有一些老人没回去,也是觉得愧对家人。

比如黄明达老人,他49年离开大陆,从此就没回去过,和上文提到的林伯类似,他家里也有妻儿,但这么些年过去了,自觉没混出什么名堂,羞于见妻儿。

刘博智问他要给家人捎什么话时,他含泪说着:“古巴世道艰难,生活艰苦,没什么在可说的了。”
三、结语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这些一代移民选择离开了中国,那就不是中国人了,吃苦受罪也是活该。

可如果这般理解,那大荒之年逃难的难民,又算什么呢?内地的可以往邻近省份跑,临海的渔民们大多也只是选择离他们最近的那条道罢了,毕竟为了活命,且也没有出卖祖国利益。

此外,他们并未忘记自身华人的身份,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人为中国积极募集,还有大批青年回国抗日,这都代表着老一代华人没有忘本,他们骨子里还是中国人。

就像刘博智说的那样:“我们中国人做事就要聚焦中国人的问题,如果我们中国人自己不去关注这些,别人就更不会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