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一千多年前的外卖是什么样的

2023-11-13 17:05:0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几千年饮食文化的熏陶下,吃饭成了人们的头等大事。会做饭的用自己的手艺享受美食,不会做或者没时间的,也不肯随便将就,这时点外卖就成了最优选择。

如今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戴着头盔穿行于人群的“外卖小哥”。其实,类似的“外卖小哥”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

明代仇英《春夜宴桃李园图》局部

唐朝:承办酒席,按需做饭

虽然在唐宋之前,我国古代就有了类似外卖的雏形,但“外卖”这个词,是在宋朝孟元老所着的《东京梦华录》中出现的。书中讲到宋人的美食宵夜时说:“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猪羊荷包,烧肉乾脯,玉板、鲊豝,鲊片酱之类。”

外卖,顾名思义,就是饭店、饭馆的售卖范围不再拘泥于本店,而是邻里街头,甚至更远一点的顾客。

《文会图》局部 此画由宋徽宗赵佶以及宫廷画家共同创作

古代的外卖最早是达官贵人的专享,唐宋后普通市民也逐渐普及。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写道:“德宗非时召拜吴凑为京兆尹,便令赴上。凑疾驱,诸客至府,已列筵矣。或问曰,何速。吏曰,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馔,常可立办。”

大意为,唐德宗时期有个官员叫吴凑,他被提拔为了京兆尹,按照惯例,他需要宴请前来恭喜他的人。一般来说,古代设宴比较繁琐复杂,非常耗费时间。但吴凑邀请宾客到家,发现宴席已经做好了。他吃惊地问手下的小吏怎么那么快,小吏回答说:“现在东西两市的饭店都有准备宴席的菜品,只要带着锅碗瓢盆去店里取做好的就行。就算是三五百人的宴席,也能立刻办好。”

可见这时的官员买饭店的菜回来设宴,就和我们今天在家和朋友一起点外卖差不多。

宋朝:外卖小哥,配送到家

《东京梦华录·食店》:“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臕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这里的“索唤”就是宋朝时的外卖称呼。

宋朝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开放夜市,百姓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简单来说,就是兜里有钱,点得起外卖了,外卖从达官贵人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

《清明上河图》中的“外卖小哥”

不过古人没有手机,他们的点外卖方式比较朴素。大户人家会派遣家仆到饭店去“下单”,由仆人或者饭店的“配送员”按时将饭菜送来。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自己到店里去“下单”,并说明配送的时间、地点,由店里配送。

这种配送方式就产生了一种特殊职业——“外卖小哥”。《东京梦华录》有:“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

宋朝的“外卖小哥”被称为“闲汉”,他们常常在酒楼附近徘徊,看到别人在喝酒,就小心地上前询问有没有什么需要跑腿购买的。

据史书记载,宋代的皇帝也都很喜欢“点外卖”。宋孝宗就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宣索”李婆杂菜羹、戈家甜食等美食,而且“直(值)一贯者,犒之二贯”,还会给额外的小费。这么大方,不愧是皇帝。

外卖:品类繁多,方便保温

唐宋时期“外卖”行业这么繁荣,除了方便以外,菜品丰富好吃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宋人吴自牧《梦粱录·面食店》中,便记载了当时流行的各类美食:“又有专卖家常饭食,如撺肉羹、蹄子清羹、鱼辣羹、鸡羹、耍鱼辣羹、猪大骨清羹、杂合羹、兼卖蝴蝶面、煎肉、大熬虾等蝴蝶面,及有煎肉、煎肝、冻鱼、冻鲞、冻肉、煎鸭子、煎鲚鱼、醋鲞等下饭。更有专卖血脏面、齑肉菜面、笋淘面、素骨头面、麸笋素羹饭。又有卖菜羹饭店,兼卖煎豆腐、煎鱼、煎鲞、烧菜、煎茄子……”

鸡鸭鱼肉、素面清汤,种类如此丰富,能满足多数人的用餐需求。可以想象,当时宋人偶有一天不想自己做饭,在家点一份喜欢的外卖美食,该是多么惬意。

古代的外卖跟现在还有不同的一点是配送用的外卖包装,这一点上,古人比今天讲究多了。

古人送“外卖”会用温盘,这是古代用来保温食物的器皿,它由上下两层瓷构成,上层瓷薄,下层瓷厚,中间是空的,在使用时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可以保持菜品的温度,以免影响口感。

温盘

还有一种叫食盒,是古代专门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携带行走的长形抬盒,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其中又以木质的居多,内有数层不等,可以一次送好几种菜品。

清 黄花梨双层食盒

唐宋之后,外卖在普通人之间更加普遍,清朝时,人们出门玩乐、游船,“野食谓之饷。画舫多食于野,有流觞、留饮、醉白园、韩园、青莲社、留步、听箫馆、苏式小饮、郭汉章馆诸肆,而四城游人又多有于城内肆中预订者,谓之订菜,每晚则于堤上分送各船。”(《扬州画舫录》)

从达官贵人专享,到寻常百姓“于市店旋买饮食”,古代的外卖在唐宋时期的发展凝聚了人们的智慧,不仅方便了市民百姓的生活,也显示了当时人生活的富足安乐。(正观新闻记者 许怡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