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朝鲜谈判,美军发现我方有“隐形人”幕后指挥,却猜不到是谁

2023-05-02 17:04:02

作者:海风

1950年10月,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展开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战争进行的同时,中朝与美方在板门店举行了历时两年零十二天的停战谈判,其间五次谈判中断,共召开58次代表团会议,733次小会。这次谈判,相当于一次持久战,不仅是军事的较量,也是智慧、耐力的比拼,时间之长、谈判之艰辛,在历史上十分罕见。

中朝派出的谈判代表是志愿军邓华将军、人民军南日大将等,美方代表是乔埃将军。在谈判开始不久,美方代表有一种感觉,中朝谈判团中有一个巨大的隐形人物在幕后运筹帷幄、指挥谈判,但他们都猜不到这个“隐形人”是谁。

1951年春夏之交,主席在菊香书屋召见李克农,主席说:“我点了你的将,要你去朝鲜坐镇指挥谈判。”李克农此时正患严重的哮喘病,每天依靠吗啡才能睡觉。李克农觉得要如实向主席汇报,他说:“我愿意去,只是现在我的哮喘病经常复发,怕耽误了谈判工作。”

主席沉默了一会儿,点将李克农,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克农从事革命工作以来,一直周旋于蒋军及各种势力之中,与各种人打交道,有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谈判水平。在朝鲜战争刚开始时,李克农收集了大量美军和韩国部队的情报,得到了主席的充分肯定。鉴于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主席觉得李克农是谈判的合适人选。

杨成武、陈赓与李克农

主席说:“我知道你的病情,可是我把所有人筛选了一遍,只有你才能承担这项重大任务。这样吧,外交部将派出一班人组成谈判专班,你可以不出席谈判会议,就在后台做谈判的总指挥。有什么需要你提出来。”看到主席决心已定,李克农说:“那我马上准备去朝鲜。”主席和他紧紧握手。

李克农抱病出征,1951年7月5日到达安东。第二天,李克农会见金将军,两人就具体问题进行了磋商。李克农提出,中朝方代表团分为三线,人民军的南日大将和志愿军的邓华将军等人组成一线,直接在前台谈判;二线成员是外交战线的乔冠华和柴成文,负责前台后台的联络工作;三线成员是李克农,在后台负责指挥、协调整体谈判工作。整个谈判由李克农主持,乔冠华协助。金将军同意李克农的方案。

李克农召开谈判人员工作会议,明确了谈判原则。他说:“我们谈判的目的是停战,是为了和平。我们是正义的一方,要有足够的底气和力量。在会场上,我们要坚持几条基本原则:谈判双方应该停火谈判;划分军事分界线,双方部队不得越线,商谈交换战俘的原则;一切外国军队应该尽快撤离朝鲜。在这三条原则之外的细枝末节,不必过于纠缠。”

李克农

7月10日,谈判正式开始。李克农每天都要召开会议,出席谈判的同志汇报谈判情况。大家分析讨论,然后李克农归纳总结,再研究新问题。李克农将每天工作的具体情况和提出的策略形成文字材料上报北京、金将军和彭总。每天往来的电文多达十几份,包括大到方针、谈判策略,小到帐篷等具体事务。这段时期,主席与李克农的电文来往约几十万字。

李克农不仅掌握着谈判大方向,而且观察细致入微,从谈判对手中找出经验。他观察到美方首席代表乔埃将军总是满脸笑意,然而言辞中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在谈判时,对方连连逼问,他都能镇定自若。

李克农对大家说:“我们要向对手学习,吸取对手的优点和长处,灵活运用。年轻同志切不可因对方出言不逊而冲动。记住,冷静和保持微笑,会让我们在谈判中更胜一筹。”在李克农的指导下,代表团成员的谈判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从7月10日到7月26日,在开城来凤庄中朝方与美方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达成了谈判的五项协议。10月25日,谈判地点移到板门店。这一阶段的谈判进行得更艰难,当双方谈到核心交换战俘问题时,中朝要求按照国际惯例交换战俘,美方却提出了一对一交换战俘的无理要求。在谈判会议上,美方要么缄口不语,要么一次谈判休会三四天。

面对美方不合作的态度,李克农有应对的计划,他说:“对方拖延,不讨论任何问题,我方也不着急,我们不怕拖。”

中朝谈判代表

12月28日,美方主持谈判。下午2时谈判开始,美方保持沉默,我方也不开口,谈判两边的成员仿佛对峙的堡垒,空气仿佛凝固了。15分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会场上鸦雀无声,如同死一般的寂静,静得可以听见钟表的滴答声。

美韩代表的目光开始游移,中朝代表也有些也有点着急。这时,坐在参谋席位上的柴成文悄悄离开会场,来到附近的一座帐篷里,请示李克农:“僵住了,怎么办?”李克农不慌不忙地在纸条上写下有力的三个大字:坐下去。

谈判现场

柴成文回到谈判室,悄悄将纸条递给旁边的代表。代表们传递着纸条,一个个打起精神,镇定地坐着。这是一场无声的战斗,比的是毅力。时间一分一秒地溜走,双方就这样沉默了132分钟,美国代表乔埃将军终于忍不住叫道:“休会,退席。”

乔埃被称为任何情况下都方寸不乱的谈判高手,这一次他憋不住了,一回到住所就大叫起来:“上帝,这该死的谈判就像一个世纪那样漫长,我的双腿早就麻木了。”这次谈判创造了历史上沉默时间最长的纪录。

李克农谈判方式灵活,他不仅能拖,而且擅长快。有一天谈判,轮到中朝方面主持会议。李克农在谈判前说:“他们没有诚意,我们也不需要浪费时间。”双方代表刚落座,中朝方宣布:“休会!”前后仅25秒时间。美国佬面面相觑,气得拍桌子说:“No!No!”中朝代表无视他们,稳步走出会场。

就这样,李克农动静结合,犹如一个将军指挥战役一般气定神闲,中朝方的谈判在他的指挥下井然有序。李克农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只能休息几个小时,他的病情加重,视力变差,眼睛贴纸很近才能看清楚。哮喘病经常发作,他就大把吃药。大家都很担心他的身体,多次提醒他多休息,他却总是乐观地说:“我的身体还行,你们看我工作的劲头就知道了。”

北京得知李克农的病情加重,在1951年11月派副外长伍修权到朝鲜接替李克农的工作。伍修权到来之后,李克农说:“临阵换将不好,我已经熟悉了谈判的全部情况,如果中途换人不利于谈判,我建议在我还能坚持工作的情况下不换人。”伍修权把李克农的意见报给北京,北京回复由李克农全面负责谈判,伍修权协助。

几天之后,李克农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电报,电报上只有七个字:“家父病逝,望节哀。”李克农大吃一惊,他眼含泪水,环顾周围悄悄将电报收了起来,继续批阅其余的电文,他不想影响同志们的工作。

等到夜深人静、大家都睡觉之时,李克农走到帐篷外面,心中充满悲痛,任由眼泪无声地流淌。他想到母亲在山西去世时,他还在北平军调执行部,没能回家送母亲最后一程。而这一次,远隔千山万水,他更不能赶回去看父亲最后一眼。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朝家乡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从这时到返回家乡前,李克农没有刮过胡须,他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1953年7月26日,经过志愿军有力的军事打击和李克农带队全力以赴的马拉松式谈判,第二天即将签订停战协议。正当大家都情沉浸在喜悦之中时,李克农却头脑冷静。他考虑到李承晚是被迫接受停战的,他会不会在签字的时候搞破坏?情况很难预料。

李克农召集大家开会研究,提出一个办法:停战协议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后即可生效,然后各自向司令官送签互换文本。这个办法避免了李承晚突然袭击司令官,也得到了美方的认可。

7月27日上午,在板门店大厅,停战签字仪式举行。朝鲜、美方谈判代表分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后,各自送到美军陆军上将克拉克和金将军签字。第二天上午,彭德怀在李克农的陪同下,郑重签下了名字。李克农这才刮掉留了一年多的胡子。

李克农

在朝鲜战争中,主席用人精准,李克农和彭德怀一文一武,谈判桌上耐心斡旋,战场上寸土必争。正是打与谈相结合,才换来了宝贵的和平。和平第一夜,李克农感到无比轻松,两年多来,他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