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装甲王牌的梦想伴侣,维修人员的战场噩梦,虎式坦克有多难修?

2022-08-16 17:05:02


在1942年到194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在德国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序列中,最令人生畏的莫过于装备虎式重型坦克的重装甲营。

自诞生以来,虎式坦克就以精准强悍的火炮和坚厚强韧的装甲威名远播,成就了卡里乌斯、魏特曼等诸多顶尖装甲王牌。

然而,虎式坦克王牌的耀眼星光背后,却是众多后勤维修人员的辛酸泪水。在德军眼中,虎式坦克属于维修难度最高的一类车型,可以说它在维修方面受到的诟病和在战斗方面获得的赞誉一样多,那么虎式坦克有多难修?重装甲营的机械师们又要面对怎样的困难呢?

57吨的钢铁躯体

虎式坦克在维修方面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它高达57吨的重量,甚至超过了很多现代主战坦克,比如战后苏俄坦克的代表型号T-72系列也不过在41~45吨左右,而美国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早期型号为54~57吨。

在二战战场上,虎式坦克绝对属于超重量级的装甲车辆,要知道德军此前的主力坦克III号和IV号坦克都是20吨级别的,与虎式坦克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虎式坦克是德军装甲部队最具威力的武器,但也是最难以维修的战斗车辆之一。

在战场上,虎式坦克如果遭遇某些失去机动能力的情况,如发动机、传统系统或变速箱发生难以迅速修复的严重故障,履带、负重轮或主动轮等行走机构损坏,或者陷入泥沼、河沟里动弹不得,仅仅把这些重达数十吨的铁疙瘩拖离现场就很令人头疼。

德军的标准做法是使用2台Sd.Kfz 9半履带牵引车拖带1辆虎式坦克,虽然理论上一台牵引车的动力也足以拖行,但在某些道路上,如坡道和盘山道,沉重的虎式可能把牵引车带偏,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增加一台自重较大的车辆(比如III号坦克)进行辅助。

在将一辆陷入淤泥的虎式坦克拖出则需要4台Sd.Kfz 9一起使用绞盘发力,还需要另外2辆虎式坦克利用自身重量提供锚定点。


■2辆Sd.Kfz 9半履带牵引车拖带一辆虎式坦克的经典场面。

如果回收行动发生在火线,那么脆弱的牵引车显然很难在敌火威胁下完成这一行动,因此在1943年后每个重装甲营都会配备3辆装甲救援车,利用豹式坦克底盘改装而成,加装了40吨的绞盘和1.5吨级起重臂,专门用于回收虎式、豹式等重型装甲车辆。


■战争后期从事重型车辆救援的豹式装甲救援车。

即便成功将虎式坦克 拖回后方维修基地,还要一些大型起重设备才能展开维修作业。重装甲营的后勤单位通常装备6台利用Sd.Kfz 9底盘改装的车载起重机,其中3吨级和6吨级各3台,但它们的起重能力仍不能满足需要。

前线报告显示,维修基地必须配备15吨级龙门吊和10吨级汽车吊,才能实施比如吊装炮塔之类的作业。


■德军第503重装甲营的维修基地中,一辆虎式坦克的炮塔被15吨龙门吊吊起。

就算回到德国国内的工厂,虎式坦克的重量依然会造成麻烦。1943年,当第一批损坏的虎式坦克被送回维也纳的修理厂时,德军发现那里的液压升降机根本不足以承载如此沉重的车辆,而且厂内仅有1台40吨级和2台16吨级起重机,这就需要维修设施添置更大的起重设备,增加了维修成本。此外,虎式坦克的维修还需要特别抽调熟练的机械师作为主管人员,负责指挥操作。


■能将虎式坦克整车吊起的起重设备只存在于德国国内的大型工厂内。

反人类的交错路轮

虎式坦克、豹式坦克等德军重型装甲车辆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采用交错重叠的负重轮设计,只要看看相互交叠的轮子,即便一个外行人也能感觉到维修的难度,其实问题比看上去更加严重。在1944年2月前,虎式坦克的交错路轮初看是2层,实际上却有4层之多,而且中间两排路轮还是双轮结构。


■这张照片足以说明虎式坦克负重轮结构的复杂程度。

相互叠加的路轮意味如果更换一个被地雷损坏的内侧路轮,可能需要拆掉外面的11个路轮,如果要更换中间或最内侧的受损路轮,甚至要拆掉18个路轮,大大增加了维修的工作量。德国人在1944年2月做了改进,将路轮减少为3层,只有中间一排采用双轮结构,从而降低了更换路轮的难度,还简化了履带更换作业:在运输履带和战斗履带相互转换时,维修人员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拆卸或安装路轮。


■要修复受损的路轮(红色),需要将外侧路轮(黄色)全部拆掉。

德国人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反人类的设计?引用一段英国的战时报告加以说明:“转向架车轮被安排为相互重叠,从而增加了弹簧单元的数量,形成了软悬挂。这种安排在以前的德国履带式车辆上也遇到过,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显着增加重型坦克的行驶稳定性。”另外,德国人认为这种设计提供了足够的冗余,当一片或几片路轮损坏时,坦克仍能够蹒跚而行,即使没有履带,虎式坦克利用路轮也能拖行超过100千米。此外,多层路轮会给侧面车体提供额外防护,一辆损坏的坦克总比一辆被摧毁的坦克要好。


■某重装甲营的维修现场,为了修理车体侧面的损伤,大部分路轮都被拆除。

麻烦的双扭杆悬挂

如果你觉得更换路轮是维修虎式的最大麻烦,那你一定对双扭杆悬挂缺乏了解。扭杆悬挂是一种应用非常普遍的车辆悬挂方式,时至今日仍能在很多重型车辆和坦克上看到,而德国人早在二战时期就对扭杆悬挂颇有研究,应用于虎式、豹式等一系列重型战车上。


■虎式坦克的扭杆结构图。

双扭杆悬挂给虎式坦克带来了优良的行驶性能和射击稳定性,但对于维修人员而言却是最为骇人的噩梦。虎式坦克的扭杆贯穿车体,而且两两相连,这组扭杆一端连接着路轮,另一端固定在车体上,形成悬挂结构。

如果坦克因为触雷导致扭杆弯曲变形,需要将两侧路轮全部拆掉,让扭杆端头露出,然后利用千斤顶将扭杆翘起,才能从车体侧面抽出一根2.5米长的扭杆。对于虎式坦克的维修作业而言,更换扭杆无疑是最麻烦的!


■这幅照片充分说明了更换扭杆作业的困难。

庞大的维修编制

为了保证虎式坦克部队的战斗力,满足其繁重复杂的后勤维修工作需要,德军在编组重装甲营时特意加强了维修单位的配置,并制定了相应的维修作业流程。按照德军装甲部队的标准建制,一个装甲营会配属一个维修排,一个装甲团配属一个维修连(下辖两个维修排),而一个重装甲营则按照团级建制编入一个维修连。不仅如此,在营部连内另编有一个维修排,在每个装甲连内也配置一个维修分队,可以说将维修体系贯通到整个编制结构中,在整个德军装甲部队中都是非常罕见的情况。


■德军维修人员利用汽车吊为虎式坦克更换发动机。

基于前线的作战经验,重装甲营的维修单位通常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部署:维修连的一个排应在安全的后方建立固定的维修基地,基地选址除了远离敌方火力外,还要至少保证三天以上的安全时间,地面要坚实得足以安放大型起重设备,最好能有封闭的厂房;维修连的另一个排则作为应急抢修队靠前部署,跟随战斗连队行动。


■德军维修分队在吊装虎式坦克的炮塔。

在1943年6月营部连维修排组建后,重装甲营的维修作业形成了三级处理机制:轻度损坏由战斗连队的维修分队处理;中度损坏由营部连维修排处理;重度损坏由维修连处理;维修连还需要组建若干机动维修分队,以支援一线维修单位处理复杂情况。在实际运作中,维修分队、维修排和维修连在职能上没有严格的划分,将维修工作分配给具体单位的决定通常取决于战术形势和维修分队的能力。


■德军维修分队在检修虎式坦克的主动轮。

为了解决受损故障车辆的回收问题,重装甲营还编有专门的回收分队,装备4辆Sd.Kfz9牵引车,后来换装了装甲救援车。

就总体而言,德军重装甲营的维修单位在整个战争期间都保持着出色的效率,尽管他们面对着战争中最困难的战车回收和维修工作,但总能尽一切努力让虎式坦克这种极具威力的战斗机器保持最佳的状态,不过他们的努力往往要受到迅速恶化的战斗形势和备件短缺的影响,尤其在战争后期更是如此,而经验丰富的维修技术人员始终是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


■德军维修分队在利用龙门吊将虎式坦克炮塔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