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黄埔四期的林总能指挥一期的陈赓,胡琏为何指挥不了杜聿明?

2023-12-19 17:05:04

作者:相忘于江湖

解放战争中,黄埔军校的师兄弟对决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黄埔兼职教员陈毅和师范毕业的粟裕,打败了不少黄埔精英。

苏中战役打败一期李默庵,宿北战役二期戴之奇“杀身成仁”,鲁南战役俘虏一期马励武,莱芜战役活捉一期李仙洲、韩浚,孟良崮战役击毙四期张灵甫,济南战役活捉三期王耀武,决战淮海击毙二期邱清泉、活捉一期杜聿明。

【黄埔军校教室现景】

出身黄埔四期的林总,在东北战场击败的黄埔校友就更多了。

一期大师兄杜聿明、侯镜如、范汉杰、郑洞国,四期同学潘裕昆、阙汉骞、刘玉章、向凤武、沈向奎,五期小师弟郑庭笈、龙天武,六期小师弟廖耀湘,七期小师弟刘云翰。

也难怪蒋校长感慨:这么多一期生,打不过一个四期生!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军黄埔四期的林总可以指挥一期的大师兄陈赓。但是,蒋军阵营却极少看到师弟指挥师兄的案例,像淮海战役胡琏既不能指挥杜聿明,也不能指挥黄维。

这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这种情形和两军胜败有没有关系?

【黄埔军校学生军】

黄埔四期林总指挥一期的陈赓,出现在解放战争后期。

在双方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以后,号称“固若金汤”的千里长江防线完全没有了历史上“天堑”的作用,长江下游的汤恩伯集团退守上海,三野一枪不放进占“总统”,原本用于协助攻坚的陈赓第4兵团,临时改变作战任务切断浙赣线。

随着三野解放“冒险家的乐园”上海,敌军在江南的防线门户大开。

二野、四野的作战任务是西南、中南,但是二野三个兵团都在四野的东面,两大野战军必须交叉运动。为了效率最大化和三军协同,陈赓4兵团临时配属林总四野直指广东。四野47军、50军、42军124师,则配属二野进军大西南,

应该说,林总指挥大师兄陈赓,是主席下的一手很绝妙的棋。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比如:最大限度节省了进军西南和中南的时间,有利于大迂回、大包抄、达成突然袭击的效果,保障了二野、四野这两大集团的总兵力没有大的出入,刘伯承指挥四野部队、陈赓指挥二野部队,不会有生疏感。

但是,这一大变动也有不利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磨合问题。

【《南线大追歼》中的林总剧照】

刘邓进军大西南的过程中,四野3个军7个师表现不俗。

比如,曹里怀47军的139师,歼敌122军大部拿下了大庸,141师则在白马山五战五胜,先后发起朝天望夹击战、大陆垭突击战、茶园袭击战、豹崖围歼战、黑大桥阻击战。

白马山战斗打开了进军重庆的大门,宋希濂率残部溃逃川南。

曾泽生50军和42军的表现也可圈可点:50军先后解放石柱、大竹、渠县、营山、蓬安等县城。42军155师攻克石柱、进逼丰都,124师解放秭归等地,打得也非常好。

陈赓4兵团在进军两广的过程中,却和林总发生了3次分歧。

作为“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在主席、周公、刘师长等上级面前,也是顽皮幽默,毫无拘束,在临时上级、黄埔四期的小师弟林总面前,就更没有约束感,尤其是战术问题。

两人的三次分歧都是一些具体细节,林总考虑的是战略方向,陈赓考虑的是战术落地,实际上殊途同归。好在主席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三次都支持陈赓的主张。而林总也不愧是百万大军的统帅,对此并不介意,和陈赓毫无芥蒂。

在我军阵营里,山头和个性的存在,并不会影响到团队的协同。

【1949年11月,我军在重庆武隆的白马山战役中毙敌3000余人,俘敌万余,缴获辎重战马400多门、600余匹等大量物资】

蒋军阵营中,黄埔系、保定系、土木系都很讲究等级。

军阀混战、土地革命时期,升任师长的将领大多是黄埔一期。

比如胡宗南、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黄维、孙元良、范汉杰、刘戡、余程万等等。即便是陈明仁、侯镜如等旅长,抗战时也普遍晋升为军长、集团军和方面军司令。

蒋军“五大主力”首任军长,18军陈诚是黄埔教官,74军俞济时、新1军郑洞国、5军杜聿明都来自黄埔一期,只有新6军廖耀湘是黄埔六期,但该军成立已经是1944年。

号称“抗日铁军”和“御林军”的74军,继任军长是黄埔3期的王耀武,第三任军长按资历应该是三期的李天霞,但是被黄埔四期的张灵甫“半路截胡”,导致整编为74师后张、李二人面和心不和,有人认为这是孟良崮李天霞见死不救的主因。

在蒋军阵营里,很难出现黄埔小师弟指挥师兄的情况。

抗战胜利后,黄埔三期的王耀武主政山东,让长期在山东的李仙洲颇为不满。莱芜战役前王耀武命令撤退,李仙洲找不到殿后部队,黄埔三期的46军军长韩练成、黄埔一期的73军军长韩浚,谁也不愿意留下阻击掩护大队撤退。

结果,黄埔系的内讧,导致仅仅3天时间就有5.3万人覆没。

莱芜战役

同样是师弟指挥师兄,为什么双方的结局却有天壤之别?

林总、陈赓虽然有分歧,但不耽误痛歼难逃之敌;王耀武、李仙洲等人的暗潮汹涌,导致在莱芜战场输得一塌糊涂,四期的张灵甫和三期的李天霞,也为明争暗斗付出了代价。

在大决战承前启后的淮海战役,即便胡琏无法指挥杜聿明,也完全可以替代久疏战阵的黄维指挥12兵团,如果是那样的话,此前四次“诱捕”胡琏的“军神”刘伯承,面对“狡如狐猛如虎”的胡琏,也未必能占到多少便宜,更难以合围。

但是,这种可能性却没有变为现实,蒋军覆灭的命运也回天无力。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非常讲究“论资排辈”的蒋军阵营,黄埔小师弟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超越师兄的,无论师弟表现多么出色、师兄多么昏庸无能或者武功尽废。

青年时期的黄维并非书呆子,他20岁当团长,24岁当旅长,34岁当军长,堪称少年得志。红军围攻赣州,黄维率18军11师32旅兼程驰援,架成浮桥潜入赣州。

红三军团多次强攻无功而返,32旅半夜从坑道潜出城外突袭红1师,师长侯忠英被俘牺牲,政委黄克诚幸运逃过一劫。这一次惨败,让彭总直到晚年都耿耿于怀。

但44岁的黄维已非昨日,的确不如胡琏更适合12兵团司令。

晚年黄维

黄埔四期的林总和胡琏,在不同的统帅手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空间。

主席用人和蒋校长完全不同:看资历,更看能力;讲山头,更讲协同;注重部队配合,也不排斥随机应变。

【粟裕】

粟裕将军,这样回忆他是如何从朱毛那里学习军事指导思想的:

我跟随毛、朱学习打仗得到的最深刻体会,是战争有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去寻找。两军对阵,不仅是兵力、火力、士气的较量,也是双方指挥员指挥艺术的较量。战争指挥艺术是一门无止境的学问。

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或许,这也是我军和蒋军两大平台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