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背后

2021-11-22 17:05:08

1929年华尔街股灾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也不例外。



1933年初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之后,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使得德国经济开始复苏,从1935年起快速增长,1938年国民总收入增速达到10%。纳粹的宣传部门不遗余力地称其为“经济奇迹”,向国内民众灌输这一概念外,还向欧洲甚至全世界宣扬,其中最主要的宣传点还是就业率。



经济危机之后,德国的失业率曾经一度达到了30%。1932年,有560万人失业;到1934年,这一数字已不可思议般地降至270万;到1936年,只有160万人失业,到1938年,这一数字为40万人。因此,在五年中,失业人数减少了520万,降幅达到93%,失业率减少至只有2%。这种变化速度的确世所未见。

但是这种变化纯粹是因为希特勒的政策措施完美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我们来看看希特勒上台后实行的法律和政策。

希特勒上台不久,就通过财政赤字,开展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速公路网等,以刺激经济、促进就业。类似高速公路网等大多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原本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就已有了计划,但是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同时,将减税和对铁路、公路、水道等的投资结合起来。德国的基建业蓬勃发展,从1933年到1936年,从业人员从66万飞升到2百多万(根据统计,1933年德国人口约为6500万)。

1934年,为了应对巨额财政赤字,经济部长沙赫特提出了发行墨佛券(MEFO Bills)的方案,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花的钱用墨佛券这种期票进行支付,这种期票可以在公司之间进行交易。要承兑这种期票的时候,帝国银行再印刷德国马克进行支付。到了1938年,五年期的墨佛券很多已经到期,但是政府严重缺乏现金,于是采用“强迫银行购买政府债券,从而将储户和保险公司的钱变成政府的现金“的办法。反正这时候,纳粹政府干什么都没人敢反对了。

除了利用财政赤字,举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外,希特勒另外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军事优先”政策。



在上台之初,他就说:”德国的未来完全取决于、也只能取决于国防军的重建。所有其他任务都必须给军备让路”和“在国防军的要求与出于其他目的的要求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国防军的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具有优先权。”“军事优先”政策立即得到了贯彻实行,军事上的开支很快就远远超过了市政建设的开支。



1933年6月,沙赫特批准了一个未来八年350亿马克的军事开支预算。1933年德国的国民总收入才430亿马克,单单1933年的军事开支的预算就比1932年与1933年市政建设开支的总和还多三倍。1933年到1936年,军事开支从占国民总收入的1%飞速攀升到10%。1933年到1939年德国政府的总进项是620亿马克,但是支出却达到了1010亿马克,其中60%的钱花到了军备上面。类似克虏伯公司等德国的兵工厂全力开动。诸如煤炭、钢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跟随着蓬勃发展。1933年,克虏伯公司的利润是665万马克,1934年就几乎翻倍达到1140万马克。

希特勒应对巨额财政赤字的另一招就是国企私有化,从民间和私营公司吸引资金。纳粹从理念上认为私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效率更高、成本意识更强。同时通过这种方法,纳粹和企业巨头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希特勒当上总理后不久,在与德国企业巨头们私下会晤时就劝告他们支持他搞独裁,因为“民主终将导致康米,那时就是私营企业的末日。”几个星期后,17家企业集团,包括像法本和德意志银行等最大的企业集团向纳粹奉上了政治献金。

作为交换,1937年10月,希特勒宣布,解散资本在40,000美元以下的所有公司,并禁止再成立资本在200,000美元以下的新公司;同时要求行业组织进行重组。这迅速导致所有小公司中有五分之一倒闭或被吞并。



纳粹党还放言,德国私营公司只要支持政府的经济目标(主要是通过参加政府的军事生产合同),它们就会受到保护和享有特权,但如果他们敢违背德国的国家利益,他们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希特勒还提出了“国货运动“,所有物品尽量买德国生产的,力求”自给自足“;实在无法自给的也只从和受制于德国、或与纳粹关系良好的国家购买。



以上手段之外,失业率得到的控制主要因素还有:

希特勒在取得企业巨头们支持后,取消了工会组织(纳粹之后操纵成立的“工人先锋”组织,主要任务是保证工人勤奋工作,企业按要求生产,而不是维护工人权益),废除了劳资集体谈判,并禁止罢工,从而将普通工人的工资冻结在了相当低的水准。1933年到1939年这些年份当中,只有1934年德国工人的工资和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的1928年相持平,其余年份都低于这个水平。与同时期的美国、英国、瑞典以及法国的工人相比,德国的工人工资水平是最低的。

大量成分不好的人,比如无家可归者、犹太人、同性恋等,或仅仅是得罪了纳粹党的,被当作基本劳动力送往建筑工地。如果拒绝,就会被送往集中营。另外德国工人不允许磨洋工。如果有人被判为“怠工”,也会被送往集中营。人都送到集中营了,自然也就不存在失业了。

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还通过了一系列的排犹法案,使得犹太人无法在德国参加工作。超过30万的犹太人为避免迫害而离开德国,从而留下了大量的工作空缺。而即使留下来的犹太人因为不能参加工作,他们原本的工作岗位也腾出来给了“ 正牌“德国人。犹太人不算德国人,没有工作也不会被计入失业率,但他们腾出来的工作岗位还是德国的。

1936年8月,希特勒亲自写了一份备忘录,要求戈林起草一系列的“四年计划”,在这份备忘录中,希特勒写道:

“自法国大革命爆发以来,世界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走向新的冲突,最极端的解决方案名为“布尔什维克主义”,其实质和目的是消除人类目前的领导阶层,并由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取而代之。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这一场历史性的冲突……本备忘录的目的,不是预言眼下欧洲不可持续的局势何时将演化为公开的危机。我只想以这样的方式写下我的信念,即这场危机不可能也无法避免。德国有责任在这场灾难面前通过各种方式确保自己的生存,并保护自己免受危机的侵害。……因为布尔什维克主义战胜德国不是导向凡尔赛条约的达成,而是会导致最终的毁灭,德国人会亡国灭种……我认为德国国会必须通过以下两项法律:1)规定破坏经济的人须判死刑 (2)规定个别犹太犯罪分子对德国经济和德国人民造成的一切损害应该由犹太人整体负责。“

另外,女性被要求在家相夫教子,希特勒的信条是:真正的雅利安女性就应该呆在家里,照顾和教育孩子。女性在家相夫教子自然也不能算是失业人员。



所以单纯从降低失业率的角度看,希特勒和纳粹党有些政策的确是正确的,比如大规模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更多的却是对人民的压制和迫害。



这就注定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是不可持续的,希特勒的穷兵黩武也预示了他要掀起大浩劫,只可叹当时的德国人民大多数都沉浸于”帝国复兴”的骄傲当中,只可叹当时的英法居然蒙眼自欺,绥靖以求自安,最终只换来惨烈的世界大战,德国人民遭殃,英法人民也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