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

聊聊知青文学

2022-01-24 17:00:07

  有句鼓励经过逆境人的名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但遗憾的是很多号称知青作家的人,好像得了白内障,透明的水晶体已经被昏暗的心理污染成了浑浊的果冻,让他们失去了发现光明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永远沉湎于昏暗中,且绞尽脑汁地夸大渲染历史的阴暗。

  这些知青作家们,罔顾当时社会的整体现实,夸大知青的不幸和苦难,把那段历史描述的天昏地暗,把知青们塑造成了一个巨大的不幸群体,好像留在城里的人有多幸运一样。他们甚至对那些客观地把那段经历看成是顺应历史大潮的宿命,并喊出了“青春无悔”的老知青们,讽刺为 ” 自欺欺人的强颜欢笑,空洞而虚假”。

  同样对不认为插队是苦难的知青讽刺为“美化苦难,为苦难加冕”。可事实上大多数知青确实没有把那段经历看作是一场苦难。因为他们既没有受到什么剥削与压迫,也没有受到什么精神折磨或苦痛,同样也不是每天忍饥挨饿,吃糠咽菜,以及像囚犯一样干苦力。他们只不过是和当地农民一样干些普通农活,挣同样的工分,和农民吃同样的窝头咸菜而已。对这些从小生长在城里的年青人来说确实说是艰苦,但谈不上苦难。何况当时6亿农民过的都是同样的生活,如果把这种生活一律看成是苦难的话,他们岂不是一生都生活在苦难里。

  还有就是夸张知青的不幸。不可否认知青那一代人确实比他们的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不幸,但是和他们同时代留在城里的人相比,也没有不幸到哪去。那个时候本身大学考试取消了,而且即使能考大学但升学率也是很低的,而且连高中也是文革后才普及的,所以大部分知青都是初中毕业。他们即使没有插队留在城里,又能好到哪去那。

  记得小时候同一邻居家兄弟姐妹里有插队的,留城的,当兵的。现在回头看看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收获没差多少。当然整体来看也许插队的可能会差一点,但是整个国家都处在动荡时期,要说不幸主要也是国家的不幸和那些受到文革冲击的受害者,所以说知青这个群体最多算是体验了艰苦生活而已。

  如果知青都是像这些作家们描述的那么不幸和苦难的话,那么建国初期进入新疆,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兵团建设的那些兵团战士们,又算是什么那。所以文学作品和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而这些作家们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在虚幻和现实里错乱了,分不清边界了,而且自己还不知不觉,把虚构的东西说的振振有词,就像芳芳日记里的那句话,”一粒灰尘落到百姓头上就是一座山”,明显是在绞尽脑汁夸大负面。因此不能把文学作品和现实划等号,否则你就被洗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