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他是“决澜社”创始人,也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位画家

2022-12-12 17:05:04

他是“决澜社”创始人,也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位画家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提起 庞薰琹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人都会对他有所耳闻。经常一起被提起的还有 “决澜社”,这是中国艺术史上第一个有宣言、有纲领、有连续展览活动、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现代艺术团体,他们的艺术实践与艺术宗旨在中国现代主义绘画史上有着长久深刻的影响。而“决澜社”的主要发起者与创办人正是庞薰琹。

同时,作为当年负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具体筹建工作、并出任第一副院长的庞薰琹,人们对他笔下的油画是相当熟悉的。但是,对他早期的线描人物画的情况却知之甚少。今年时值决澜社成立90周年,今天笔者给大家分享的正是他 早期、不大为人所熟知的线描人物画


1932年决澜社第一回展合影,后排(左起):庞薰琹、杨秋人、阳太阳、倪贻德、王济远、周多、李仲生。前排:梁锡鸿、张弦、段平右图源:艺术中国

出身名门望族,赴法留学尝试以线条造型画油画

论及庞薰琹早期的线描人物画,还缘于笔者日前在友人处所见其所藏,庞薰琹早年为成都“诗婢家”所画、并由“诗婢家”笺纸店出版刊印之人物画笺(图1、图2),以及庞薰琹早年毛笔所绘之线描人物画。



庞薰琹《仕女头像》(图1)


庞薰琹《仕女头像》 (图2)

1906年6月20日,庞薰琹出生于江苏常熟虞山镇。常熟庞氏乃江南的名门望族。庞薰琹的高祖庞大堃与兄弟庞大奎一道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庞大堃之子庞钟璐探花及第,后来更官至当朝一品大员;祖父庞鸿文与庞鸿书兄弟皆为翰林,同朝为官。

出生于如此显赫的仕宦家族, 庞薰琹自是继承了祖上的书香之气,带有一份江南文人特有的儒雅气质。他幼承庭训,习识经书诗文,临习山水、花鸟画。1921年,庞薰琹尊家命进入上海的震旦大学预科学习,两年后正式进入震旦大学医学院学习。

一年后,庞薰琹决定弃医从艺。离开震旦大学后,他曾短暂跟从一位流落上海的苏联画家学习油画。1925年,庞薰琹满怀着对艺术的憧憬,只身登上法国邮船“波尔加”号,正式踏上赴法留学的行程。


左图:庞薰琹 自画像 1983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右图:阳太阳 自画像 1978年 家属藏

初到法国,适逢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行。这次博览会的主题为“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对后来的装饰艺术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的作用。

庞薰琹从小在常熟县城里长大,虽然曾经在上海生活过四年,算是见识过上海那“十里洋场”的繁华,但当亲身面对此等景象,也不禁感叹:“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识到 ,原来美术不只是画几幅画,生活中无处不需要美。”在这次世界博览会上的所见所闻,庞薰琹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令他对建筑以及装饰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执意要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

但由于该学院当时不接收中国学生,因而庞薰琹在徐悲鸿的夫人蒋碧薇的介绍下,进入了叙利恩绘画研究所学习。 在巴黎,庞薰琹还结识了后来成为了着名油画家的常玉。经过双方多番的艺术讨论、结伴写生,庞薰琹最终听从常玉的建议,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搬到巴黎第六区、当时最为活跃的现代艺术中心蒙巴尔那斯居住,在一个更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习艺术。


艺术家常玉

在蒙巴尔那斯有一所学校,叫“格朗·歇米欧尔学院”,庞薰琹和常玉经常结伴在此画画。 庞薰琹用中国特有的毛笔画速写,目的主要是练用笔、练线条,有时还略加上一点水彩颜色。他们这样的举动,引来了许多人的围观,其中就有着名雕塑家布德尔。

当时,庞薰琹并不知道面前的这位与自己热情打招呼的老人,就是闻名世界的 雕塑家布德尔。在布德尔的邀请下,庞薰琹去到其位于格朗·歇米欧尔学院楼上的工作室,接受其亲自教授。


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 (1861—1929),法国表现主义雕塑家

这一时期,庞薰琹画了三四千张的线描作品,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现已散失殆尽,人们只能从他20世纪30年代发表在上海的一些杂志上的作品图片去窥探一二。

在西方艺术盛行的巴黎,庞薰琹拿起毛笔去画线描时,头脑中的线描观念很显然不仅仅是停留在中国传统艺术上,他是想以这样的方式去探索新的造型方法和形式。那 时,他以线条造型的方法所画的油画作品,也开始具有毛笔笔法的韵味和书写的特点。

闯出一番天地线描本身有它自己的韵律

1930年初,庞薰琹回到了中国。回国后的庞薰琹开始潜心攻读中国绘画史和传统中国画论。1936年9月,应李有行之邀,庞薰琹举家迁往北平,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北平艺专”)图案系任教。

“卢沟桥事变”后,庞薰琹及家人随北平艺专南迁。在南迁过程中,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完成了合并,但由于合并而出现的人事风波,庞薰琹离开了学校,携家眷辗转到了云南昆明。到昆明后,对庞薰琹的艺术才能极为欣赏的闻一多,为庞薰琹举办了一次小型画展。在这次聚会上,庞薰琹结识了梁思成、朱自清等学者名流,使其社交圈及艺术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宽。1939年秋,在梁思成、梁思永兄弟的引荐下,庞薰琹进入了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 在此,他的艺术研究伸向了中国古老文化的最深处——考古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知识领域,进行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研究,庞薰琹对形与色的艺术世界的理解更为深刻了。


庞薰琹 《地之子(初稿)》 45×37.2cm 纸本 水彩画 1934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庞薰琹《笙舞》 52×39cm 纸本水彩画 194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1939年11月,受当时“中央博物院”的委派,庞薰琹与民族语言学家芮一夫一道赴贵州调研西南少数民族的风俗及民间艺术。此行既是一项民族学田野考察工作,又是他在艺术上切实走向生活、体验生活的一次全新实践,使其坚定了创造生活美的艺术理想,积累了丰富而生动的艺术创作素材。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精美绝伦的、以唐代仕女带舞和贵州苗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就有不少是线描。 这批线描作品典型地反映出他将绘画性和装饰性有机结合起来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传统绘画里,线作为一种高度抽象化的形式语言而存在,是物体的客观存在与人们的主观视觉感受之间相互交融的产物。不同的艺术家,在不同的环境状态下,面对不同的艺术个体有不同的情感,因而人物造型也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对于线描创作, 庞薰琹曾说:“线描不仅是物体轮廓的表现,线描本身还有它自己的韵律,包括了形和意、虚和实、静和动、柔和刚种种变化。”正由于此,庞薰琹从巴黎时期起就一直疯狂着迷于线描艺术的表现。这大量的线描作品,既体现了前后相承的艺术发展脉络,也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前期侧重人体的结构和体量,后期更加强调了线条的律动、节奏和音乐感。可以客观地说,庞薰琹喜欢线描的表现方式并非偶然,是和他的个性以及情感表现相结合的。

他并不主张单纯地采取传统线描的手法和方式,对传统线描的简单划分不以为然。他认为把线描如此分类,只会使线描技法得不到发展,那些为线描而线描,为表现而表现的线描只会走进死胡同。不能够将每一个活灵活现的艺术个性套进已有的线描模式当中,使个性受到束缚。在他表现苗族人民生活以及唐代仕女带舞的线描作品《母子》《走亲》《琵琶女》里,就很好地对传统线描作出了创造性的延伸。


庞薰琹《母子》线描 42×32cm 194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庞薰琹《琵琶女》线描 29×32.5cm 私人收藏

这些作品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有的来自于他在古代装饰艺术上的研究,都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在笔法上突破了传统线描的程式化表现。画面人物形象明显融合了西方写实绘画的造型观念。既强调了比例结构上的真实,又不失中国传统线描的节奏和律动变化,更兼具装饰性的形式特点。


庞薰琹《走亲》线描 42×32cm 1944年 中国美术馆藏

由此可以看出,庞薰琹先生的艺术探索,很好地对传统进行了一番继承和发展,对后来者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而在艺术市场上, 庞熏琹无疑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位画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艺术品拍卖风生水起的时候,他的作品在市场上几乎见不到,偶尔露面价格极低。步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艺术品行情的大幅上扬,庞熏琹的作品才逐渐在拍场露面。纵观庞熏琹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史地位,后市值得继续关注。同时值得留意的还有“决澜社”成员作品的市场,如倪贻德、王济远、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张弦、阳太阳、杨秋人、丘堤。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