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旅游

走马观哈瓦那

2023-08-05 16:34:25

                          走马观哈瓦那               

  

    从天寒地冻的多伦多往南飞三个小时,便是截然不同的热带天地、加勒比海旅游胜境。您随便参加一个全包计划的一至二周游,就能冬季夏过,不贵的花费就能享受礼待尊贵,休闲小憩便可眼福大饱。不论是置身的白色沙滩,迷人椰树,碧绿海水,还是附近的独特人文、地理,都会使您乐而忘返,思量来年重归再来。

 

我曾消夏于号称“加勒比海明珠”的古巴,度假地选在被誉爲“人间伊甸”的巴拉德罗[Varadero]。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爲那处海滩距离该囯首都不远﹐仅两小时的车程,可以轻而易举的实现我久已嚮往的图谋:游览名城哈瓦那。生活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大陆人﹐ 对于“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着我﹐门前开红花”这首歌,人人耳熟能详﹐所以有缘能亲莅其境、一睹这大都的神秘风采,正好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真个成行了,所见的却没有想象中的恁地传神,或许是由于“曾经沧海难爲水”,走过了欧美诸多名胜古迹,因而有点“熟视无睹”、“审美疲劳”吧。当然,时间不裕,浮光掠影﹐以一亦难盖全。仅算管中窥豹﹐略见了这目前世界上仅存不多的共产国家之一斑。曾来自于“东方睡狮”、同样国度的我﹐本能地将所见所闻跟故国神州对比察看﹐委实理解了为啥后者的社会主义冠上一个定语“中国特色的”﹐确实实与“原装的”的不太一样,体会自然别具一格。

 

虽是古巴的首都﹐哈瓦那也属西印度洋上屈指一数的最大的城市。它位于岛国西北部阿尔门达雷斯河的入海口、哈瓦那湾畔﹐跟美国的佛罗里达州隔海遥相望,直綫距离约有180多公里。这里的气候燥热,四季常绿﹐景色秀丽﹐聚居着佔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现有220多万,是古巴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市区被划分为新﹐旧城两个部分。新区濒临加勒比海,街道宽阔整齐,高楼鳞次栉比,各种豪华的宾馆、饭店、公寓、政府办公机关大厦等林立,花坛草坪点缀其间,充满了现代化气息,数得上拉丁美洲有名的现代大都市之一。旧区则建立在海湾西边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占地的面积并不太大,故而街道显得很拥挤﹐狭窄弯曲,两旁矗立着着许多陈旧的南欧式的房屋建筑﹐门楣褪色﹐窗户多是百叶式的﹐并无玻璃﹐也多斑驳残破。

 

我们参访的重点是旧城﹐也就是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名录”的一些景点。在将近五百年以前﹐随着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殖民统治便在此展开﹐位于南北美洲中心的哈瓦那﹐遂成为了西班牙征服全美洲的重要根据地。海港码头嘈杂繁忙﹐修建的军事工事四面环绕,城堡危立而坚固,这些如今都成了具有很高建筑学价值和观赏性的历史文明“遗迹”。经典的带拱形屋顶的建筑群﹐多数集中在大教堂广场、兵器广场、老广场﹐以及圣弗朗西斯科广场周围﹐古香古色,原汁原味﹐迄今保存尚好。只是年久失修﹐显得破烂不堪﹐甚为可惜。这些传统的官邸﹐民宅﹐栋栋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一些不老的传说﹐一直在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活力﹐给观光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漫步在街上﹐周遭两边林立着典型西班牙风味的殖民时期的楼宇﹐当街比翼双飞着五十年代美国老爷车、七十年代苏联车﹐古旧威严的大教堂、傍海屹立的富华沙堡垒﹐以及跳蚤市场上的木雕贝壳陶瓷手工艺品,还有穿着殖民地礼服在石头铺的路上“招摇过市”的古典淑女……﹐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用说这里还有着大名鼎鼎的已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当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执政五十载仍健在掌权的“总司令”卡斯楚﹐以及路边随处可见的领袖语录标语牌---﹐都叫人流连﹐“耳目一新”。

 

旧总统府前﹐停放着的老式坦克﹐诉说着曾经的流血革命﹔号称“古巴白宫”的前议会大厦﹐堪媲华盛顿的国会山庄﹐其穹顶比后者的还要高出一米呢﹔如今它成了博物馆﹐供游人参观﹐一窥昔日的金璧辉煌。海明威常常光顾的咖啡馆﹐我们未去﹐否则又会是一番这位近代文学家传奇的史海钩沉。有着琉璃瓦牌楼的中国城﹐我们也弃之未访﹐毕竟光顾过太多的海外唐人街了﹐不如多览一些古巴风土人情。尽虽説“革命广场”、英雄肖像等﹐政治意味甚浓﹐但却是现世已极少了的左风﹐一旦改朝换代﹐这番景象恐也会迅速消逝绝迹了。

 

哈瓦那的大街小巷﹐没啥堵车现象﹐毕竟经济还没有发达到车水马龙的程度。就连公交车也不繁多﹐倒是有一景堪称“绝色”:世界头号大的公共汽车---“骆驼”﹐原来它是由大集装车改制而成的﹐中间凹下去﹐两头凸起来﹐形状像头巨大的骆驼﹐故而得名﹔它可以载人350多位﹐不过乘客挤立于其内﹐似罐装的沙丁鱼一般﹐又没有冷气空调,烘热汗味可想而知。骆驼车是首都的主要大型运输工具﹐如此庞然大物,轰轰隆隆,穿梭来往,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私家车辆更少﹐小轿车殊少新款式的﹐偶而有﹐也多是外国使馆的座骑。那些我曾在底特律福特汽车博物馆里见过的“古董样品”摆设﹐居然在这里的街道上“活灵活现”、“老当益壮”﹐“横冲直闯”呢,算是一怪。出租车小巧玲珑,如同黄色的甲壳虫,只带“斗篷”,令人称奇。单车当然大行其道﹐其中不乏舶来品---上海凤凰牌的,我们看来十分的熟悉悦目。

 

夹行在铜色皮肤的熙熙攘攘人流中﹐不时斜刺里沖出个搭讪者上前来﹕有换币的、兜售的小纪念品的、弹吉他唱歌的、速写白描人物肖像的,虽不追迫着你索钱要币﹐却也“死缠烂打”的,挺煞风景﹐不由你不加快步子﹐摆脱“纠葛”﹐以不影响兴致与心情。

 

除了欣赏这些地标或代表性的景致之外﹐我尤其留意普通的民居、大众的生活的一面。走马观花,自是难以“深入”了﹐仅是从车窗里看出去﹐得一点表面印象。沿街的那些旧脏的院落﹐褪色脱泽的居民楼群﹐阳台或窗子底下搭晒着的衣物﹐家家户户哪怕是高层楼上﹐窗户外面皆镶着的铁栅栏﹐让我忆起了小时候自己故乡的市容街景。在路边赤膊玩耍的孩子们﹐閑站着的汉子们﹐也都不乏家乡盛夏晃蕩在街头之上的“膀爷”影子。昔日我不就是这么长大的吗﹖此刻心中的那感觉﹐似乎是时光倒流﹐一瞬之间回到了半个世纪以前的赤县﹐重演了我那一去不複返的童年时代。

 

我还在这儿“邂逅”了公有制“初级阶段”的产物---粮食供应站。原来﹐依旧坚持社会主义的古巴还实行着配给制﹐每人每月定量供应口粮和副食品﹐凭証认购。居民们拿着小本本﹐在黝黑的店裏逐项采买生活必需品的情境﹐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参观小学校的时候,我也见到了久违了的少先队员和红领巾,孩子们排排坐,正襟岸然、严肃听讲的气氛,跟北美小学课堂似“游乐场”的“乱糟”景况,迥然不同,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儿时朗朗读书的教室。

 

乘车途中,我们不断地听着导游介绍古巴的国情及现状﹐我问及了他们目前的职工平均每月工资收入等﹐掐算起来,比三十年前我在国内当工人的4美元﹐和廿五年前大学毕业的6美元来﹐都还要高一点呢﹐不孬呀。过去的我们和现在的他们﹐日子也就这么过着﹐也都这麽过来了,人真是能伸能屈。一度还真以为世界上人人都如此、甚至还不如我们呢,故心平气和,安贫乐道。没因为深陷穷困潦倒而“愤世”﹐反知足常乐哩。足以见不论处境如何,心态的平衡最是重要,苦也就不苦了。

 

不过如今若叫尝到了富裕日子甜头的人们﹐再倒溯回去“由奢变俭”的话﹐恐怕就很不容易了。所以不甚理解那些“端起碗来吃肉﹐撂下筷子骂娘”的﹐已经挺不错的了﹐还要成为一族“愤青”。倘若来一趟古巴、接受一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再教育”﹐大概就会“忆苦思甜”、明白醒悟了﹐原来纯粹属于“烧包”、身在福中不知福哇。

 

记得圣经上说,人类万族本是同根生﹐都出自于亚当,所以四海之内皆兄弟,芸芸衆生乃一样的民﹐何况我等还曾在与古巴同样的意识形态环境里长大成人。就是所谓的“理想”、“信念”﹔或是“制裁”、“封锁”﹐就让大家的际遇、命运有了这么大的分别。其实我们本有一样的理念﹐均自信坐拥世间最公平、完善的社会制度﹐人贬的“井蛙观天”也好﹐他谪的“夜郎自大”亦罢﹐不过都是一种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而已﹐根本不是那麽一桩事。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有了机会尝试了、处过了其它的社会、政体﹐得以了比较以后﹐方会知道事情的原本和真相﹐才有了较爲正确的概念和客观的认知。人世间的所谓美好与公平﹐实际上皆是相对的﹐根本就不存在“大同世界”、“桃花源”。

 

真是感谢上帝﹐将我这吃过苦的孩子带到了北美这“最后的一块迦南地”﹐安居乐业,有能力度假旅行。瞧瞧眼前这些被仍被国际社会孤立﹐被国内政体钳制﹐而不能自由接触外界的古巴众生﹐我何等的幸运。来此观光一囘﹐不啻上了一堂深刻的“阶级教育”课﹐让脱离此环境久矣的我﹐得益匪浅,感触良多。我自然也让自己的儿女藉着旅游的所见所闻,懂得饮水思源、珍惜现在加拿大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