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尚

100多年前西方传教士设计珠海最美街道

2023-08-03 16:39:34

行走于南粤大地,尤其是侨乡地区,常常可以见到各种中西合璧的老建筑,连一些祠堂都是如此。这是近两百年来南粤人开眼看世界的见证,也是文化交融的结果。

如今的珠海是真正的宜居之城,城市中心在拱北香洲一带,而在旧时,珠海的起点是黄杨山下的斗门。珠海斗门区(原斗门县)建制已有一千多年,北宋时称潮居里,明清时称黄梁都。

明嘉靖年间的《香山县志》记载:“斗门墟在黄梁都,二、五、八日”。后来,人们在斗门墟兴建官署,筑土城,办乡学,逐渐将之发展为斗门的行政中心。

斗门墟这片古老区域,并没有“古色古香”的一面,而是以中西合璧着称。这条始建于清朝、1932年重建的老街——斗门旧街,也被许多人称作珠海地区最美街道。

斗门旧街是一条典型的南粤骑楼街,两侧房屋形制规格相似,大都粉刷成鹅黄色,但外墙上的山花和雕饰等各不相同。从街头走到街尾,不过五百多米,十分钟就能走个来回,但两侧建筑总有惊喜,一路仰着头走过去,绝不会失望,还有益颈椎。

早在1850年,不少西方宗教人士和商人就通过澳门前往斗门居住、经商和传教,包括澳门浸信会牧师和建筑工程师嘉理慰,教父法国人耿其光、孤里花、比利时人纪励云等。船只往来于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每逢墟日都十分热闹。因为当地商业发展迅速,原有的墟镇旧街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本地富商、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便开始酝酿修建新的街区。当然,还少不了斗门华侨的参与。

嘉理慰等人牵头统筹规划设计,博采西方各国古典建筑之精华,吸取南洋建筑理念,又兼容岭南建筑风格,于20世纪初兴建大批中西合璧的洋楼。它们属于多家商号,巅峰时期拥有广英祥、大昌和祥盛等十余间布行,还有美新、美的等百货铺、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药铺,合昌、泰丰、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余间米铺,还有钱庄等,商铺多达二百多间。此外,基督教福音堂和天主教堂也相继建起。1932年,它经历重建,便是今日的斗门旧街模样。

这些柱廊骑楼式建筑多半商住两用,骑楼可以遮挡岭南的毒辣阳光和频繁雨水。抬头望去,立面有着各种精美镂花与花鸟雕饰,还有彩色满洲窗,顶端山墙上有各种壁画,骑楼柱子上有各种繁体大字,诸如“永同兴特色饼干”“忠和酱园凉果发行处”“协昌接理书信”等,都是旧时商号字样。

斗门旧街如今的精美,显然是修缮过的结果。它的商业辉煌停留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时局动荡,物资匮乏,斗门旧街成为远近闻名的走私货中转站。当时,人们会走进“有货”的店铺,让店家从里间拿出通过澳门进口的布匹、煤油和糖等生活必需品。而在明面上,当地店铺仍然维持着营业,尽全力保持着繁荣。

后来,老街店铺的东主和屋主们纷纷离开斗门前往海外,留守的也多半已经离世。旧街的房屋多半由亲戚代管,直至无人看管,逐渐破败。在2012年之前,这里一度荒凉,许多房舍只剩断垣残壁。所幸珠海地方资金充裕,在街区和乡村改造方面一向手笔不小,斗门旧街也被列入改造,当地斥资1亿,让老街焕发新颜。人们根据各种资料,尽量还原老街模样,包括旧时商号的名字与广告。

街上最显眼的建筑当属“胜兰”,它的顶端山墙十分精美繁复,加上旁边的“新新”和“大众茶楼”,算是斗门旧街上最好看的“联排”。胜兰茶楼是当年的老字号,从清末开始便经久不衰。当然,喝茶吃饭是内堂和楼上的事情,门店外间摆满新会陈皮和柑普茶。斗门临近江门新会,胜兰当年就主打新会陈皮和柑普茶,不同年份的陈皮柑普一罐罐排开,记录着胜兰的岁月。

据说胜兰斜对面的街口位置曾有一家照相馆,当年那部亚视经典剧集、由马景涛和陈秀雯主演的《再见艳阳天》,在这里取景时,便有在此拍照的桥段。后来,老板一直将之作为店内招牌。不过我到访斗门旧街几次,从未再见过这家照相馆。

如今旧街开设了不少店铺,其中不少是新开的,真正的老字号已不算多。除了胜兰,还有林记理发店,我每次去,都发现它是当地老人闲坐聊天的好去处。

但凡侨乡,总是少不了银信业。五邑和香山地区的所谓“银信”,就是侨汇,是当年华侨寄回家中的款项,既是汇款单,也充当信件之用,是研究华侨史的重要资料。斗门旧街也有几间银信铺,其中最显然的是“章荣”,骑楼柱上写着“接理各埠银信”的字样。

最着名的老字号当属斗门赵氏横山鸭扎包。它是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鸭扎包”,是斗门民间的传统手工技艺,包括鸭脚包,鸭下巴包(俗称鸭下铲包)和鸭翼包,用鸭脚、鸭下铲、鸭翼、鸭肝、鸭肠和肥猪肉采取特有方法腌制晾晒,捆扎而成,“扎”鸭掌鸭翅和鸭下巴的“绳子”,其实就是鸭肠。

即使经过修缮,斗门旧街的游客仍然不多,日复一日保持着清静。老街坊们习惯每日坐在骑楼廊下聊天或劳作,也保持着老街的生机。

走在街上,那些中西合璧的雕饰总能让我想起旧街的设计规划者嘉理慰。1877年出生的他,是美南浸信会牧师。当年,原本在澳门一带传教的杜心余牧师患病身故,美南浸信会排遣嘉理慰牧师接手其职务。1908年,嘉理慰抵达澳门,与杜心余牧师的遗孀共同处理澳门教务。后来,二人更是结为夫妇,并以杜心余牧师的母亲所赠送之贺礼,购置了澳门浸信教会的现址地块。

嘉理慰在澳门期间曾广办现代学堂,包括培志小学、培正分校和灵导女子小学等,还在澳门海边设福音船,协助渔民子弟读书识字。此后,他在香山县的下栅、唐家湾、小榄、斗门、南水、白蕉、干雾、南屏和湾仔等地设立福音堂,并购买渡轮往来于各乡镇,运送粮食和药物到麻风院。

嘉理慰在澳门浸信教会任职42年,于1949年退休,之后仍定居澳门,直至1968年去世。他任内发展的会佐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

那段中西文明交融的岁月,也正是斗门旧街最繁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