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吃喝

江西碳水炸弹:油条包麻糍撒芝麻花生糖

2020-12-07 08:55:18

锅里是油条膨胀发出的滋滋声,炸好上浮的油条整齐排列在锅面。一个师傅用长筷子快速翻转,夹起,控油;另一个师傅则撕扯着一块麻糍——也就是打得软嫩的糯米——扯成长条,并迅速从筒里拿出刚炸出来还滚烫着的酥脆油条。


长麻糍对齐油条两头,巧劲一扭便粘在油条上;抓起一把芝麻碎花生碎,簌簌的撒上一层不留空隙;最后再撒把糖。


俩师傅背对着背,配合默契,油条的出锅进度却还是比不上扭麻糍油条的手。眼见炸油条的师傅不停擦着额头唰唰流下的大汗珠子,双手轮着放进旁边的水盆里降温。

在这家人从众??的小店门口,我就这么看着师傅们辛苦的工作,感同“胃”受,眼泪不自觉地就从嘴角流了下来…

八一馆一带是南昌的热门商圈。五颜六色的招牌,来来往往的行人,停不下来的车喇叭和只有十几秒的红绿灯,每一个都在向人们展示热闹和繁华。既然是热门商业街,商店更新的频率自然也如同往来的男女,没个准儿。昨天这家卖着烤串,今天就成了拌粉店。


南昌八一馆中山路的晚上

可换来换去,能做到像这家炸油条店这么火爆的,也的确是好几年出不了一个。

“大家往里靠靠,别占非机动车道!”

“队伍排好,不要插队,不要拥挤!”

扩音器里循环的喊的话,从地铁口一直穿透至街道的最深处。密密麻麻的人群,排队这个南昌最繁华的街头。其实不过两人宽的门面,一台收银机就能挡住全部视线。收银机柜上还贴着张A4纸,黄皱得都让油浸透了,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大概是“5元一份,自觉付款”。


“师傅这怎么买?” 隔壁一个时髦小哥凑上来。

没人理。等了一会还是没人理。他想把自己挤进门面店,却耐不住后面几个人不停的往前挪,根本不给他机会,他只能撤出,往后面乖乖排队。

我是老实排队的,十分钟后,顺利拿到了自己的油条麻糍。简单的纸皮包装,上面有艺术字体印刷的”油条包麻糍”。趁热咬一口,油条够新鲜酥脆,一口下去还掉渣!咬到里面,是细腻的麻糍,虽说大概率是机器压的,但细腻到这种程度也是有心了,让人甚至感觉是吃芝士(麻糍会爆浆和拉丝)!


慢慢咀嚼,没化开的糖沙沙作响,花生香和芝麻香交织在一起,嘴巴里香极了。一个看起来挺大个儿的油条包麻糍,这么啊呜几口就被我吃完了,吃完还想吃!好吃啊~

道理油条和麻糍都是常见的东西,怎么我老家就没想过这么搭配呢?

这个叫油条包麻糍的小吃其实源自江西。大马路上随便抓个江西人问,大多数都能回答你:哦,这是景德镇那儿的。但我查了一下,这不准确,这个有意思的组合搭配,应该是来自于景德镇一个叫乐平的地方。


油条没人不熟悉,在中国无论南北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乐平人对油条的喜爱,已经超越了早餐的平凡,而是奉为宴席佳品。这可不是我瞎说,消息源来自我室友,乐平人老刘。他说小时候但凡吃喜酒都能看到油条,说是因为油条两根怀抱,成双成对,有团圆美好的意思

油条地位如此显赫,乐平自然少不了油条摊。街角巷边,半挂半进,里面是和面的案板,外面是炸油条的铁锅。老式煤炉里发出劈里啪啦的炸裂声,周围的地上积了满满一层油垢,踩一脚还能黏住鞋底。


锅里的油飘着青烟,师傅将切的一指来宽的面条重叠,两头拽住边拉边放,长度合适了横着放下油锅,长筷子快速摆弄,一会油条就浮上来了。刚出锅的油条,透着豆油香,咬一口脆香烫嘴…. 哎呦不说了口水留下来了。

在老刘的记忆里,每次伴随着第一批油条的出锅,远远的就能听到熟悉的叫卖声掐点而来,“卖麻糍,滚麻子,好恰个麻子~~”吆喝声通常来自老人,挑着担子穿着老旧的大衣前来。

挑着担子卖东西的人

老刘家楼下的麻糍老人每天很准时,像这座城市的闹钟,唤醒居民楼上即将上课上班的大人小孩起床吃饭。他会挑着担子,来到油条铺还有三四米的地方,揩着油条铺的人气,带带自己的买卖。

乐平人是爱吃麻糍的,这和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灌溉出了沿江平原上的万亩良田,这里是我国优质稻米的产区,这也使得本地饮食从米粉到年糕处处离不开稻米。九江人陶渊明曾经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后辞官归隐鄱阳湖畔。现在想想,很可能是老陶的老家不缺米!


乐平就处于鄱阳湖的旁边,挨着贡米之乡万年县。高品质的糯米,使得这里能打出最细腻筋道的麻糍。也因为米多,使得年糕成为一种相较于其他地方,更平民化的食物。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江西九江人。

挑麻糍担的老人,大多数是卖了大半辈子麻糍的,遵守着买卖人最基本的规矩:不挡别人家的门。只有店里人唤“来块麻糍”,才会打开担子上面的棉被,手指浸湿,扯下一块,捧着糖罐过去,并且毫不吝啬的滚上满满的砂糖芝麻混合料,夹油条里。

如果没生意,就坐在自己带的一张矮木凳子上,看着担子。担子一头是棉被裹着的麻糍,一头是砂糖和水。做这生意,手要干净,所以再冷的天老人也不把手踹到口袋里。直到油条店关门,麻糍担才无声无息的离开,第二天重复。


但要问这种吃法搭配是什么时候产生,老刘不知道,卖油条的不知道,卖麻糍的可能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在上一辈手艺师傅那里,油条店就是这样和麻糍担共生的,并完美的解决了本地千万个老刘每天早上的伙食。

“两块钱只能买一根油条,另一块买麻糍。油条要现炸,麻糍要裹满料,还要大叔压一压,不要吃一口掉芝麻。” 在去排队的那天之前,老刘有专门跟我传授他的油条麻糍之道。

“我敢保证你绝对没吃过,老板只卖几小时…,吃完简直幸福” 的高频速语言推荐,镜头里闪过的是门口漫长的队伍,虽说一看就是赤裸裸的网红美食,但是主播那咬着油条,麻糍跟芝士一样拉出了丝的效果还是馋到了我。翻一翻评论,里面全是满满的乡愁:”小时候经常吃,没想到这么火了”;“加肉松都是流氓,传统的才好吃”!

我赶紧截图发给老刘,希望本地人给点客观评价,浇醒我想去尝网红的心。可没想这个本地人居然给我回了一句:我吃过,挺好的,你可以尝尝。


网红店里,生出来各种口味。

这可不得了了!我好奇心如同老鼠一样开始乱窜,“老刘同志,这可是网红店诶!”

“你管它网红不网红呢,点那个最便宜的基础版,不要理那些添加的花哨玩意儿不就好。我还觉得这店里做得不赖。”


于是也就因为他这句好吃,让我加入了前文漫长的队伍里。

真的好吃吗?我不是老刘,没有记忆里的滋味。作为外地人,我只知道油条有油条味,麻糍有麻糍味,基础的款式里并没有网红美食的穷凶极恶,应该还是当年那个在清晨的乐平街道边的清晨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