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星

国产爆款,“倒退” 30 年

2024-01-16 17:20:20

" 晃晃大时代,人人争上游 "。

刚落幕的剧版《繁花》,从书里剖出一段 90 年代改革开放下的上海商业史。

十里洋场太繁华,黄河路上招牌斑斓得过分,以至于有观众翻出 2021 年的另一部开年爆剧《山海情》感慨:

谁能想到这和《繁花》讲述的是同一个年代。



其实何止这几部剧呢?


《大江大河 3》开播,宋运辉带着工人们搞改革,同样脱胎于 90 年代。

去年名气口碑双丰收的《漫长的季节》,讲述的也是 90 年间的下岗潮。

再往前拨一年,《风吹半夏》同样是 90 年代的女性创业传奇 ……

现偶笑料不断,已经沦为吐槽素材很久了;古偶趋于雷同,也不负当年盛况;

年代剧却在优质的爆款剧里年年挣得一席之地,使人不由得好奇——

年代剧,到底踩中了什么流量密码?

近几年的国产剧,最容易被拎出来嘲讽的,就是悬浮。


抛开播出即乐子的部分偶像剧不议,有的剧,场景画质乍一看还很现实主义,也有特定的议题,后续剧情却如无头苍蝇般乱飞。

例如和《繁花》同期的《鸣龙少年》。

刚打开的时候以为是个差生逆袭热血青春片,剧情却是让主角团们在 8 个月的时间里高考分数暴涨 150~250 不等,还在高考前夕实行走班制。


再加上各条故事线高开疯走,网友热搜锐评:


从业内到观众,大家常年期盼着影视作品 " 不悬浮、剧情落地 "。


纵观这几年的作品,真正做到的却寥寥。

其实别无他法:人物鲜活,背景扎实,真实感自然应运而生。

在这一点上,年代剧显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回顾这几年爆火的年代剧,几乎全都遵循了一个组合公式:

真实的地域背景,真实的历史事件,一群被地域和历史塑造了的身边人。

先说《繁花》。

胡歌在剧里饰演的阿宝 " 宝总 ",靠外贸积累原始资本,靠股票打响名声,最后入局资本市场,整条主线,依托的是上海 90 年代真实的商业发展史。

1992 年,上海开始发型股票认购证


据亲历者回忆,股票认购证发行之后,各发售点人头攒动,有人一波全入,赚回了 10 年工资。

当然,也有失意者输光一切,以跳楼终结了生命和债务。

这些 " 得意者 " 和 " 失意者 ",在《繁花》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短暂镜头。

而在《繁花》里的上海市民们初尝资本市场甜头的同时,地图另一头的东北地区,正在《漫长的季节》里经历着工人下岗的阵痛:

东北平原上摇摇欲坠的工厂,和一批被一起凶杀案困在那个时代的人们。

范伟饰演的王响是桦钢的工厂子弟,也是钢厂的火车司机。身居重要技术岗位,壮年的王响声音洪亮,以厂为家," 开得了二十挂的钢铁巨兽,却管不好鸡毛蒜皮的三口小家 "。

在那个年代,像他一样的工人数不胜数。

桦钢厂经济效益走下坡路,下岗潮在即,厂长还背着工人们侵吞工厂资产,这只是当年东北无数工厂的一个缩影。


《漫长的季节》播出后,不少亲历过那个时代的网友陷入对过往的回忆。

故事里讲了很多人,除了火车司机王响,还有本来大学毕业前途大好却当了一辈子出租车司机的龚彪,老年舞场高手兼退休警察马德胜 ……


全是那些年,东北人身边的人。


一部部往前翻看,佳作频出的年代剧像是一张网,把那个年代不同地域的中国故事织到了一起,织成一张立体的年代地图。

这边东北钢厂员工下岗潮,生产被叫停,南方沿海的城市里,却有人在更上游的位置掘到了第一桶金——

《风吹半夏》里,赵丽颖饰演的许半夏从卖废品起家,趁着机会去俄罗斯进口废钢,一路做起了自己的钢厂。

有一集拍新建的钢厂缺工人和设备,许半夏再次北上,在沈阳遇到了《漫长的季节》中那些下岗工人们。

《风吹半夏》整部剧由钢铁而起,志在钢铁的小赵厂长穷过没寒酸过,大红裙子金耳环,年代剧里独一份的生机勃勃。

《风吹半夏》里没有直接提及地域,不过影片在宁波取景,几个钢铁商人言谈间也常出现对当地经商风气的感慨,再加上原作者阿耐就是宁波人,合理推测反应的是江浙一带沿海城市的钢铁起家史。


和许半夏一起经商的几个男配角也是各有各的小算盘和搞笑在,算是对宁波商人的喜剧刻画。

以上三部影视剧,都有原著小说打底——


《繁花》的作者金宇澄生于一个上海知识分子家庭,又在《上海文学》杂志社做了多年编辑,老来提笔,把攒了一辈子的上海故事写进书里。

《漫长的季节》原著只提供了个框架,影片更多是导演意志的呈现。导演辛爽生于吉林,显然也把自己对故乡的回忆揉碎了拍进长镜头。

《风吹半夏》的原著作者阿耐自己就是搞实业出身,写出许半夏这样的角色,也给年代剧里提供了很珍贵的女性视角。

不过最有年代剧里的 " 清明上河图 " 感的,还得是当年摘了四朵白玉兰奖的《山海情》。

这部剧开头就把难题抛出来,要把涌泉村的村民做吊庄移民的动员。西北的穷地方,刮不尽的黄沙,一心想跑出去的年轻人和短视的村民 ……


影片改编的是一段真实的扶贫史,早期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让观众跟着干部们掉头发:

该移民了,村里的懒汉们轮番胡闹;

好不容易过去了,迟迟不通电;

黄轩求爷爷告奶奶通了电,水又给断了,庄稼眼看要干在地里;

终于解决了饮水用电,福建专家来帮着搞钱,结果种蘑菇技术无人问津;

发现种蘑菇能赚钱,各村蜂拥而至,种起来的蘑菇又滞销了 ……

这部剧播出的时候,每个关键的剧情节点都真是急死个人,观众看得口音都被带跑偏了:

故事里拍了很多人,每一个人都是当时一批人的缩影。


以马得福为代表的基层干部,每天夹在村民和领导中间,忙得焦头烂额,急得满面愁容。

得福他弟得宝,早先的愣头青,靠做西海固蘑菇第一人走上人生巅峰," 这孬娃还有点商业才华 "。


福建来帮扶的老教授,和涌泉村或踏实肯干或热衷拖后腿的村民,每个人都活灵活现。


当然,最招人喜欢的还是黄土高原大女主水花,聪明坚强有力量。


这四部剧,每一部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每一段剧情都是现实的艺术加工,每一个角色都像是从那个时代、那片土地里走出来的,不会有任何不协调之感。


这是年代剧能在剧集市场里打下一席之地的根基。

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是这几年真正算得上正向爆火出圈的电视剧,多少都带点爽剧元素。


比如去年的爆剧《狂飙》里,卖鱼佬高启强的一路逆袭。

比如年末黑马《新闻女王》,文慧心的职场宫斗。


" 爽剧色彩 " 符合观众口味,自带爆款潜质。


年代剧也不例外,主打大时代里的个体成长,几乎注定自带爽剧色彩。

《风吹半夏》应当是其中最为典型的。

这部剧的主线就是以许半夏为首的主角团,从收废钢铁,到接触钢铁行业,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国企、外企、和私营企业的夹缝间激烈厮杀,承接钢厂,做大做强。

许半夏跟着其他老总去北边进口钢材,这段就是很典型的爽剧剧情。

买钢被骗小分队


一行人去俄罗斯卖钢材,刚开始伍总几个人甚至不愿意带许半夏,甚至在她几次恳请之下也不愿多分她一点配额,典型的我吃肉你不许多喝汤。

当时许半夏已经被逼上绝路,她为了这批钢材高息借钱,建堆场 ……

没成想小团体遭遇骗局,伍总等人灰溜溜回国,只有许半夏一个人坚持留下,在冰天雪地里找出路,抓骗子,最后终于等到一批低价钢材。

这批五万吨的优质钢,成了许半夏的第一桶金。


绝境逢生,好看的。

但一批靠运气从天而降的钢材,也属实是爽剧的常规操作了。

许半夏大雪纷飞里买 " 废钢 "


《繁花》里阿宝最开始的事业线,也没逃开浓烈的爽剧色彩。

比如 " 三羊牌火烧丝光棉 " 危机事件——

三羊牌的衣服本来是宝总的生意,但郑恺饰演的魏总中间横插一杠,提高了收购价,眼看就要把生意抢走。

那边在准备签合同,宝总全程气定神闲坐在隔壁饭店,不但不和魏总竞价,还把收购价降低了。


等到最后,谜底揭开,原来宝总气定神闲的原因是——

他预定的是 80 万件衣服,撬生意的魏总那边只能吃掉 10 万件。

巨大的数量差距下,魏总高了 1.5 元的收购差根本微不足道。三羊牌老总慌了,灰头土脸回去找宝总收留自己。


作为买菜都要数清楚盒里几颗西红柿的老百姓,实在不太明白这种几十万的单子不确认出货数就开始准备签合同的叙事逻辑。


包括在黄河路上开至真园饭店的女老板被同行针对后,请不到厨师,剧情的处理方法是,宝总最大的金手指爷叔,动用他的人脉请来一批香港高级厨师。

大厨们在最后关头走进黄河路,狠狠打脸看热闹的其他老板娘们。

黄河路本地老板娘眼看一计不成,又找出自己是地头蛇的相好来找麻烦。


爷叔这个金手指又出现了,派至真园老板娘拿出一张当年地头蛇在外面赌博的时候向他借钱的欠条,无声地暗示他:


" 我这么多年都未曾向你要过,你现在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总之,在剧版的《繁花》里,宝总开疆拓土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改革开放的红利点上;


每一个为难宝总和宝总身边人的人,被打脸的速度都不会超过半集。

还是那句话。

算 " 无脑爽剧 " 吗?确实有点。

但不可否认,是好看的。

电视剧和电影不一样,没有封闭的观影空间,想要好口碑,先得把观众留在电视机前面。

" 爽剧处理 " 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像《山海情》一样剧情扎实当然好,就算剧情处理力度不够,把时代情绪渲染到位,也能让一家人边吃饭边追,聊起当年——

时代的波澜壮阔,人把握住机会,一步一步改变命运 ……

剧情落地,适量的 " 爽 " 作为加成,让年代剧在剧集市场里有了一批固定观众。

但是,如果只停留在 " 爽 " 的层面,年代剧也打不下这么厚实的群众基础。

" 爽剧 " 形式的处理或许能让观众欲罢不能地往下看,但真正能建立口碑的,还是要靠深入人心的感情,和立得住的人物。


《繁花》后期口碑逆转,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剧情终于走到了墨镜王的统治区里:

男女之间若即若离的暧昧,人与人难解的爱恨。

第 16 集拍玲子和阿宝异国的冬夜初遇,一个是餐厅的侍应生,碎碎念自己以后要做老板娘;一个外贸生意命悬一线,看起来完全没听进去前者的人生畅想。

剧情一转,半年后阿宝生意好转,给那晚对他伸出援手的玲子寄来一张信封,翻开来,里面是接她回上海的机票,和一张她名下饭店开业的名片——谁会不动心?


马伊琍拍《奋斗》的青年时代都没有这一瞬的灵光劲儿,眼睛亮晶晶,留着上世纪的短发,在霓虹灯里的倩影简直是 2024 年的《东京爱情故事》。

唐嫣演的外贸大楼汪小姐,因为收了一副耳环被调查,不情不愿地写检讨。


写又写不来,和爷叔一起坐在排骨年糕的店里,哭哭啼啼。

金手指爷叔不做金手指的时候反而动人起来了,一老一少背靠着店里蒸腾的热气,爷叔念一句,汪小姐乖乖写一句。

饱经沧桑的老人和少不经事的小姑娘的形象,都在一个 " 失败 " 的时刻立了起来。


终于调查清楚了,她又不要回外贸大楼了,因为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是靠着位置带来的权利,竟然什么都不是。

走的时候在大雨里喊 " 我是我自己的码头 "。

此处必听沪语版


《繁花》刚开始像个大男主的戏,往后看像是群像,再然后发现,里面出场的每一个女性角色,单拿出来都可以做大女主。

触动人心的人物和感情,才是这部剧到后期口碑真正攀升的原因。

至于去年的爆款《漫长的季节》,用的是悬疑的壳子,讲的是黑土地上的人。

里面的三个主要角色:

出租车司机王响,他妹夫龚彪,退休警官马德胜,三个老伙计踏上旧日旅途,表面上讲的是凶杀案,是悬疑,实则是讲了一代东北人的命。

这部剧在艺术和接地气里精巧的拿捏了一个点:

艺术的镜头,环绕立体声的台词。所有人物严格遵循同一种语言美学,那就是 " 嘴碎 "。

有一集彪子和马德胜去蹲点。蹲点,刑侦剧里多么严肃的剧情,落到这部剧里变得无比接地气。

一个岁数大了,要上厕所,两人立刻就 " 用那么多纸啊 "" 耽误你擦嘴了 " 展开激烈争论。

一个蹲着蹲着去买彩票了。



上一次听到这么接地气的台词艺术,还是童年的经典情景喜剧。



一部电视剧,到底是因为什么被记住的呢?


或许年代剧的长盛不衰可以给我们答案。

很多年了,影视剧集喜欢渲染作品用了多大的明星,改编自多么著名的 IP,亦或在特效和布景上斥资九位数。

可这些都不是 " 讲一个好故事 "。

我们慢慢习惯打着 " 爱情 " 旗号发工业糖精,挂着 " 大女主搞事业 " 的羊头却搞金句批发,被打脸升级的爽感所支配 ……

但一部真正称得上 " 作品 " 的作品,需要的并不是这些。

真正的作品,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时代,一群真实的人。

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大浪淘沙之下流露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