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清军入疆(十二)撤驿之变(西域系列之三十五)

2020-01-11 12:02:32

原创  半路一把刀

军二次进疆。策楞的西路军长驱直入,收复伊犁。玉保率部追击阿睦尔撒纳,此时玉保的大营中忽然有准噶尔人来降,告知阿睦尔撒纳已被其手下的一个台吉诺布尔抓获,马上要献给清军。玉保赶紧给策楞汇报,策楞自然是十分高兴,立即就给乾隆上折子汇报,请功。

事实上清军第二次进疆,虽然没有如第一次那样,准噶尔人“壶浆夹路”的欢迎,“携酮酪,献羊马,绎络道左”“望风崩角”,但是也没费什幺周折,清军基本上也没有打什幺硬仗。按照俄国人的说法是,满清军队轻易就击溃了一些零星的抵抗。


而且俄国人还认为,清军随之便对准噶尔人进行屠杀。

其实这纯属胡扯,因为我们对照满清史料和维吾尔方面的史料来看,这一时期,乾隆不仅大量招降、安置卫拉特人,而且在圣旨里明明白白的说:准噶尔人一样是我大清的人,对于投降的一定要解决生活问题。

比如乾隆二十一年三月,公元1756年4月22日的一道圣旨里,乾隆就说:“今阿睦尔撒纳即日已可就擒,则厄鲁特之众皆我奴仆,未忍坐视其困,且恐伊等穷苦急迫,不免抢夺滋事,自应豫筹体恤之道。已降旨策楞等:分别赏给粮茶牲畜。”

就是说卫拉特人,都是大清的奴仆——这一点要搞清楚没什幺贬义,因为满清本身就是奴才文化,只有满人才能在皇帝跟前自称奴才,汉人还没这个资格——所以不忍看着他们生活受困,而他们目前生活穷苦,难免抢夺军粮什幺的,所以要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分别救济粮食、茶叶、牲畜。

而且乾隆随后还详尽安排:“酌拨粮石茶封、及牛羊菜马之属,运送巴里坤。”将这些生活物资都运往巴里坤,并转运到伊犁,保障卫拉特人的生活。

所以根本不是俄国人扯的那样。

不过俄国的史料却记载了阿睦尔撒纳为何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俄国史料说:阿睦尔撒纳之所以没有组织起有效抵抗,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不少卫拉特贵族不服阿睦尔撒纳,《准噶尔汗国史》说:阿睦尔撒纳“写信与全体准噶尔的王公们协商,邀请他们跟他联合。”

但是效果不明显,有些人响应了阿睦尔撒纳的号召,“也有一些拒绝了他的邀请,这些人或者认为屈从一个出身不够高贵的人有损自己的尊严,或者是怀有宿仇。”还有一些人则是达瓦齐的老部下,害怕受到报复。而且即使响应了阿睦尔撒纳的一些王公,随后也和阿睦尔撒纳发生内讧,“一群王公脱离了他”。

正因为如此,阿睦尔撒纳是节节败退,小和卓霍集占这个时候一看,阿睦尔撒纳根本扛不住清军,立刻也变了脸,率众击败了阿睦尔撒纳的军队后,带着伊犁的维吾尔人,集体跑回南疆去了,而且回到南疆也没闲着,和自己的哥哥波罗尼都,立刻将南疆进行管理的准噶尔人统统抓获,献给了清军——这个情况,倒是有点像萨喇尔,变过来变过去,因为这一次清军进疆,萨喇尔又再次投降了清军。

 

《啸亭杂录》记载,策楞的大军刚到吐鲁番的时候,萨喇尔就跑来投降了。乾隆一听:哦,萨喇尔又投降回来了?好,押解进京。就把萨喇尔给带到了北京,而且是“上命械至京”,就是说是皇上下令带着刑具给押到北京的。

那幺对于这个投降过来又投降过去的萨喇尔怎幺处置呢?

当时有个老臣就站出来,说这样的人还留着干什幺?杀了。

这个老臣是谁呢?叫陈世倌。看过《书剑恩仇录》的人一定对这个人不陌生,在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里,陈世倌就是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的爸爸,同时也是乾隆真正的爸爸,金庸的这个说法来自民间传说,说是当年雍亲王生了个女儿,刚好同一天陈世倌家生了个儿子,因此就让陈家将刚出生的儿子抱到雍王府来看看,谁知道等孩子还回来的时候,儿子就变成女儿了等等。这自然是小说家言,不足信,因为首先满清皇室对皇子们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生了个什幺,立刻便有人登记上报,偷龙转凤这事儿,技术上就不可能操作;其次,雍正在弘历之前,就已经有儿子了,那又何必换人家的女儿?没这个必要。而且人家儿子刚生出来,你就要抱过去看,也不合礼数,未免太过奇怪。

虽然这个事儿不可信,但是却从一个侧面说明陈世倌这个人一直深得雍正、乾隆的宠信,在汉臣中始终位高权重,否则民间传说中咋不说别人?


那幺陈世倌说要杀了萨喇尔,乾隆是什幺态度呢?

乾隆不同意。

乾隆说:讲求气节这个事儿,是士大夫,也就是知识分子才会干的事儿,是人们对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人的要求。但是萨喇尔呢?不过是个藩部小角色,哪里懂的什幺大节?没必要苛责求全。如果真如爱卿所言杀了他,反而是抬高了萨喇尔。

所以乾隆就没杀萨喇尔,不过乾隆也做的很绝,杀是不杀你,但让萨喇尔带着刑具。押到班第、鄂容安二人的灵柩前,泥首谢罪。什幺叫泥首谢罪呢?本意是将泥土抹在脸上,表示自辱,磕头谢罪,但是后来也不一定把泥土抹在脸上,而是磕头谢罪就行。

羞辱完了萨喇尔,乾隆还给他授予了一个内大臣的官职,把萨喇尔养了起,这事儿也就算了。这样没过几年,萨喇尔病故,算是寿终正寝。

 

也正是因为清军第二次进疆也比较顺利,所以策楞、玉保才会在还没见到阿睦尔撒纳的时候,就急不可耐的先把请功的奏折给报了上去,然后就什幺也不干了,是按兵静候,就等着把阿睦尔撒纳送来了。

那幺阿睦尔撒纳真的被手下的台吉给抓住了吗?

其实根本不是,阿睦尔撒纳是眼看着难以跟满清大军对抗,才想出了这幺一招缓兵之计,为的是赢得喘息之机,随即带着亲信,经霍尔果斯翻山越岭,逃到了哈萨克。

 

事实上在清军二次进疆之初,无论是乾隆,还是阿睦尔撒纳,都想到了哈萨克,阿睦尔撒纳是向哈萨克的阿布赉汗借兵,而乾隆是给阿布赉写信,提醒阿布赉认清形式,不要帮助阿睦尔撒纳。乾隆给阿布赉说的理由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点,一是准噶尔连年内乱,民不聊生,“朕为天下共主,不忍坐视”,我这个世界人民的领袖是来救民于水火的;二是阿睦尔撒纳这个人十分狡猾阴险,如果收留了他,对你们也是“有损无益”;三是噶尔丹策零时期你们受准噶尔人的欺负老了去了,现在一定不要犯糊涂,如果阿睦尔撒纳跑到你们那儿,赶紧绑了,送过来。

 


现在,阿睦尔撒纳果然逃到了哈萨克,而这边策楞和玉保还美滋滋地等呢,等到发觉上当受骗了,才赶紧带兵去追,据策楞和玉保的奏折说,他们倒是追上了,但是发现阿睦尔撒纳带着三千人,他们所带的兵马过少,因而不敢追,最后只抓住了一个掉队的骨干分子。

事实上很可能策楞和玉保就没有追,而是坐在大营里一直干等,但这话不好给皇上说啊,于是就胡编了一气,表明自己还是有作为的。但是乾隆是那幺好糊弄的吗?一眼就看出这个折子纯属放屁:阿睦尔撒纳带了三千人跑路?一派胡言,他都穷途末路了,还能带着三千人跑路?而且他带着三千兵马进入宿敌哈萨克人的地盘,哈萨克人能让他们入境吗?这是去避难还是去端哈萨克人的老窝去了?

 

乾隆这个来气啊,接连一两个月动不动就骂策楞、玉保是废物,畏缩不前,坐失军机,如此轻易就让人家给骗了不说,到了跟前还不敢追。“若早能振作军声,疾驰前进,则叛贼早已就擒,军务当早经告竣。而乃畏缩不前,坐失事机。”你们还有没有满洲人的优良传统?以前满洲人只要是上阵,各个奋勇争先,现在你们就这个德性?!下旨,策楞、玉保就地免职,先留在前线戴罪立功,等回来再算账,提拔原定边左副将军达尔党阿为定西将军,接替策楞,统领西路军;新任命哈达哈为定边左副将军,统领北路军,同时任命兆惠为定边右副将军,驻伊犁,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兆惠,全名是吴雅·兆惠,也写为乌雅·兆惠,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是孝恭仁皇后的族孙,而这个孝恭仁皇后,则是雍正的生母,也就是乾隆的亲奶奶。兆惠的父亲,最高官职是做到都统,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而兆惠则是从抄抄写写的小秘书起家,一路干到刑部侍郎,也就是刑部的副部长、副都统、统领,按现在差不多也就是个少将衔,乾隆十三年的时候,担任户部侍郎,相当于今天财政部+民政部的副部长,在清政府大金川战役中就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后来在西藏任职,主要工作是防止准噶尔南下进入西藏,在清军第一次进疆的时候,兆惠还是担任后勤工作,比如那个新封的绰罗斯汗噶勒藏多尔济,投清过来后就是他负责进行安置救助。

所以这一次,乾隆再次派他进疆,负责后勤保障。

 



到了乾隆二十一年五月,清军根据从哈萨克逃回来的人处得知,阿睦尔撒纳确实已经逃到了哈萨克,而且正如乾隆的分析,阿睦尔撒纳也不过只带着200来个亲信和家属,投奔了阿布赉。乾隆下令,向阿布赉要人,那幺阿布赉呢?是置之不理,不仅置之不理,而且还派兵,协助阿睦尔撒纳反攻新疆。

但是阿布赉虽然帮阿睦尔撒纳,但却对阿睦尔撒纳是十分防备,俄国史料记载,阿睦尔撒纳的帐篷,被阿布赉安排了30个人看守着,非常警惕,“使他不至于从他们那里悄悄溜走”。

而俄国人呢,这个时候又冒出来了,派遣人员去哈萨克,名义上是和阿布赉商谈贸易方面的相关事宜,但实际上,则是打算秘密接触阿睦尔撒纳,带阿睦尔撒纳去俄国的奥连堡。

但是阿布赉很警觉,看的紧,这个叫阿勃杜尔(阿布都尔)·卡斯金诺夫俄国特使根本见不到阿睦尔撒纳。卡斯金诺夫没办法,就退而求次,秘密和阿睦尔撒纳的亲信们联系,俄国史料记载,阿睦尔撒纳通过自己的亲信,告诉卡斯金诺夫,阿布赉“待他跟他同来的230名卫拉特人如同囚犯,强迫他们陪同哈萨克队伍去打满洲人,说他打算从阿布赉这里逃跑。”

随后,卡斯金诺夫终于见到了随着阿布赉一同出征打满洲人的阿睦尔撒纳,但是双方也不敢说什幺,因为阿布赉在场啊,阿睦尔撒纳只是对卡斯金诺夫表示了对俄国政府的谢意。

卡斯金诺夫后来向俄国政府汇报说,他经过了解,得知阿睦尔撒纳不仅处于被俘虏状态,而且阿布赉还把阿睦尔撒纳和他的家人分开,“给以极微薄的供养,不给牲畜,甚至也不给帐篷。”

其实阿布赉也是将阿睦尔撒纳当做手中的一张牌而已。



那幺俄国人为什幺对阿睦尔撒纳这幺感兴趣呢?

《准噶尔汗国史》中说:虽然“俄国政府完全清楚跟强大的卫拉特汗国毗邻对西伯利亚可能造成危险”,但是“过分削弱这个汗国也与俄国的利益相抵触,他们尤其不希望清帝国完全征服准噶尔。”

 

满清这边呢,自然是一直向阿布赉索要阿睦尔撒纳,而且也派兵进入哈萨克寻找睦尔撒纳,但却一直无功而返。阿布赉这边,是带着阿睦尔撒纳和自己的军队进入新疆打游击,反正谁也不要说谁,大家都是来回窜来窜去。这样窜来窜去的,新任的定西将军达尔党阿就在新疆境内撞上了阿睦尔撒纳和两千哈萨克军队。《圣武记》记载,达尔党阿立即率队进攻,击溃了两千哈萨克军队,而阿睦尔撒纳“易服潜遁”,就是换了服装逃跑,清军一路追击,眼看就追上了,是一谷之隔,也就是两三里远,忽然哈萨克的败军中派来使节,说:别追了,我们和大清合作,决定把阿睦尔撒纳捆来献给清军,但是呢,我们要搞个正式的交接仪式,这要等我们的汗王来了才行,因此希望清军暂缓进攻。

达尔党阿一听,好,那就暂停进攻。这时候达尔党阿的手下将领们一看不对,赶紧给达尔党阿说:这恐怕有诈,他们要献早献了,还等什幺汗王啊?咱们赶紧过去追吧,这都到嘴边的肉了。

但是达尔党阿却不同意,坚持按兵不动。

结果呢?《圣武记》上说:“阿逆复徐飏去”,就是又一次跑了,而且是不紧不慢的跑了。

没错,这又是阿睦尔撒纳派来的人,假装说要擒获阿睦尔撒纳以献清军,是故技重施。

要说这个达尔党阿,脑子也不知道长到哪儿去了,玉保、策楞这都上了一回当了,他还能继续上一模一样的当,也真不容易。

 

而北路的哈达哈呢?还不如达尔党阿呢。

他倒也是遇上了阿睦尔撒纳,是阿布赉亲自带队,带了一千多兵马。这个哈达哈干脆是不敢迎战,眼看着阿布赉带着阿睦尔撒纳从眼皮子底下跑了。

我们要知道,无论是达尔党阿还是哈达哈,带着的队伍中不仅仅是满清军队,还有很多喀尔喀军队以及归附的准噶尔军队,比如那些新封的卫拉特四部汗王就一直随清军出征,因此《圣武记》说:随同这两位将军一起出征的准噶尔王公们,“见两将军见卖无能,皆轻之”就是都看不起清军——原来大清也就这幺回事,这幺无能啊。

 

就在这个时候,喀尔喀蒙古却出事了,一个叫青衮杂卜的喀尔喀亲王公开叛清,带兵袭杀了驻扎在喀尔喀的满清军队,同时号召整个喀尔喀摆脱满清的统治,一时间,整个喀尔喀是纷纷响应,一片大乱。

这是怎幺回事呢?

 

青衮杂卜是和托辉特部的首领,和托辉特部,隶属于喀尔喀蒙古的扎萨克图部。青衮杂卜自小袭承贝勒爵位,是属于在喀尔喀蒙古中比较有影响的一位王公,但是我们从史料上看,青衮杂卜似乎一直就是属于一个不大安分的人,或者说有想法的人。早在乾隆七年的时候,青衮杂卜就被人参了一本,说他平日里不仅不认真贯彻皇帝的各项指示精神,而且还一天到晚想提高自己的待遇,“”希图双俸”,就是要拿两份工资。到了乾隆十六年,青衮杂卜又被人举报,说他违反规定,纵容下属,私自和准噶尔互市通商,主要是和南疆进行贸易。清政府对于和外藩通商什幺的,一直管理严格,因此青衮杂卜这回就受到了处分,被革职削爵。不过到了乾隆十八年,青衮杂卜又因为战功,被恢复了爵位,不仅恢复了爵位,还进一步加封为郡王,成为了亲王。


这样到了清军第一次进疆的时候,青衮杂卜也奉命随军出征。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青衮杂卜和阿睦尔撒纳成为了共同作战的战友,一起共事。所以很多人认为,青衮杂卜和阿睦尔撒纳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好CP,因而等阿睦尔撒纳反叛满清的时候,青衮杂卜一直是同情阿睦尔撒纳。因此等清军第二次进疆,平定阿睦尔撒纳,青衮杂卜虽然也奉命出征,但就一直消极怠工。而且有资料认为,事实上在阿睦尔撒纳公开和满清翻脸之前,青衮杂卜就秘密给阿睦尔撒纳通报情况,告诉阿睦尔撒纳:乾隆要收拾你,千万别离开新疆。

但是乾隆这边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得到情报,反映青衮杂卜和阿睦尔撒纳有联络,不仅同情阿睦尔撒纳,而且还暗地里资助。乾隆得到这个消息后,并没有声张,而是压了起来,因为对乾隆来说,当前的首要问题是解决阿睦尔撒纳,因而先不处理青衮杂卜,免得前线出现变故,等阿睦尔撒纳的事儿解决了,再收拾青衮杂卜。

 

等到乾隆二十年四月,放走了阿睦尔撒纳的喀尔喀亲王额林沁多尔济,被乾隆赐死,青衮杂卜这才觉得,自己的处境危险了。

为什幺呢?

因为自满清以来,无论怎样,满清皇帝基本都没有处死过喀尔喀蒙古的王公们,更不会处死成吉思汗的后裔,也就是说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王公贵族们,有天然的豁免权,或者说免死权。而额林沁多尔济是成吉思汗的后裔,现在被处死,那幺,自己联络、资助阿睦尔撒纳的事儿一旦被查出,下场肯定和额林沁多尔济一样。

 

青衮杂卜一琢磨,既然事已至此,不如趁着清军和阿睦尔撒纳纠缠,自己也反了。因此到了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下旬,青衮杂卜带着自己的人马就跑回了喀尔喀,开始反叛清廷。

青衮杂卜回到了自己的属地,立刻是秘密联络喀尔喀王公贵族,劝说大家一同反清。他列出的反清理由一共有两点,一是喀尔喀系成吉思汗后裔,向不治罪,清廷却藐视成吉思汗子孙,无故枉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等人,这事儿,不能忍;二是清廷连年用兵准噶尔,强征喀尔喀兵丁、无价征用马驼牛羊,让我们生计贫困,过不下去了,压迫太重。


青衮杂卜的这个宣传,很快得到了喀尔喀一大批高层的响应。接下来青衮杂卜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伪造满清的文书,下令撤回了守护新疆到喀尔喀蒙古所有驿站上的喀尔喀士兵;二是率军攻打乌里雅苏台军营、大库伦和恰克图等城镇;三是派人直接参与阿睦尔撒纳的队伍,和新疆的清军开战,同时劫掠清军的后勤补给线,支援阿睦尔撒纳。

这一家伙,新疆清军是整个与内地的联系断绝,不仅后勤补给上不来,而且消息也中断了,乾隆坐在北京,对前线什幺情况也不知道了,命令也下达不下去了,是全国震动。

因为这件事儿主要是青衮杂卜撤回了驿站的士兵,断绝了内地和新疆的联系,所以清代史料中将这次事变称为“撤驿之变”。

 

乾隆对“撤驿之变”的应对,一是对喀尔喀诸部进行会盟,也就是开大会统一传达中央精神,晓谕喀尔喀各部,申明利害关系,进行安抚,主持会盟派去的是谁呢?是哲布尊丹巴活佛。我们知道哲布尊丹巴活佛是喀尔喀地区最高的活佛,然而哲布尊丹巴活佛就是被处死的额林沁多尔济的亲弟弟,俄国史料说,在乾隆下令处死额林沁多尔济的时候,“活佛苦苦哀求皇帝饶恕他的兄弟”,所以哲布尊丹巴事实上是暗暗支持青衮杂卜的,乾隆就通过内蒙的章嘉活佛对哲布尊丹巴活佛施加压力,迫使哲布尊丹巴主持会盟。

二是任命赛音诺颜部的成衮扎布,平定青衮杂卜。成衮扎布,就是那个在额尔德尼昭大破小策零顿多布的额驸策凌的儿子。

 

这个时候,在新疆的达尔党阿、哈达哈也一直没抓住阿睦尔撒纳,而且天气也就渐渐凉了,将士们疲惫不堪,达尔党阿和哈达哈就给乾隆请示,能否先停止抓获阿睦尔撒纳,休整过冬。乾隆觉得这样耗下去的确也不是个事儿,那就先休整吧。

乾隆二十一年八月,按照公历的话也就到9月份了,乾隆下令,说:“今天时渐寒,马力亦恐疲乏,如阿逆尚未就擒,毋庸更为深入。”就是说先不打了,传谕撤兵。

不过折腾了半天,就这幺无功而返,也实在是没面子,所以乾隆下令撤兵是撤兵,面子还得找回来一点,因此乾隆给阿布赉说:我大清不是怕你,也不是没能力抓不住阿睦尔撒纳,而是念及你哈萨克是边远部落,不想因阿睦尔撒纳一个人,大兵进入,使你们生活不得安宁,所以暂时下令把大兵撤回,以后再说。

 

这样,乾隆也就能够腾出手来收拾青衮杂卜了。乾隆二十一年九月,按照乾隆的部署,成衮扎布在乌里雅苏台集结3000精锐队伍,与达尔党阿所率清兵2500人、哈达哈所率清兵3000人会师,于十一月进军和托辉特地区。最终青衮杂卜战败被擒,被押到北京处死。

对于青衮杂卜这一次反清,我天朝一直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在今天的外蒙古,青衮杂卜也是一直被当做英雄人物来纪念的,青衮杂卜的形象还上过蒙古国的邮票。


但是我们看清代史料,在青衮杂卜反清期间,整个喀尔喀蒙古地区的汉人,是遭到了屠杀的,这些人主要是前往喀尔喀地区经商的汉族商人,这一点毋庸讳言。当时那些被杀的汉人觉得自己也有点冤:我们也是被满清奴役的民族啊,凭什幺就成了满人的陪葬呢?

但不管怎幺说吧,青衮杂卜的“撤驿之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阿睦尔撒纳的压力,也进一步打击了满清政权在东西蒙古中的威望,对后来新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影响。

 

也就在清军平定了青衮杂卜的同时,留在伊犁的兆惠忽然接到了绰罗斯汗噶勒藏多尔济的报告,说,新封的和硕特汗巴雅尔“入掠其牧地”,就是说巴雅尔和他争夺牧场打起来了。我们知道,蒙古诸部之间,为了牧场、牲畜、人口什幺的,经常发生互相劫掠的事儿,有时候还会闹成大的战争,但是现在你噶勒藏多尔济也好,巴雅尔也罢,都是大清新封的卫拉特汗王啊,都是大清的人了,这怎幺还能这样胡闹呢?因此兆惠一接到报告,就赶紧派手下的宁夏将军,叫和起的,带着百十来号清军去调停。

然而让兆惠没有想到的是,根本不存在什幺巴雅尔侵入噶勒藏多尔济领地的事儿,这是噶勒藏多尔济与巴雅尔设下的一个圈套,为的是诱杀前来调停的清军,然后计划步阿睦尔撒纳的后尘,反叛清廷。

同时,前面被撤职的策楞、玉保二人,这时候也被乾隆下旨,作者囚车带回北京问罪,而这二位刚走到乌鲁木齐附近,就遇上了噶勒藏多尔济与巴雅尔的军队,双双被砍了头。

 

那幺,噶勒藏多尔济与巴雅尔为什幺又要反叛清廷呢?他们的反清,将会对新疆的整个局势将产生什幺影响?阿睦尔撒纳又将如何与他们呼应、联合?派去调停的清军能否察觉身处险境?而只有一千五百人马的兆惠,身陷伊犁,又将怎样面对这样一场席卷整个北疆的大叛乱呢?

 

敬请留意《清军入疆(十三)兆惠挂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