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地域歧视?赵匡胤为什么立下祖训,不许南方人做宰相?

2020-10-18 17:05:03

北宋末年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文字,“宋太祖刻石禁中曰:‘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出于对南方人的偏见,不许南方人做宰相,随后将这一思想作为祖训,刻在石碑上训诫子孙后代。

赵匡胤的这一举动被后人誉为最高级别的地域黑。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北宋初年朝里的宰相全是北方人,不仅如此祖训在执行过程中还遭到了扩大化,南方人连状元都当不成。

比如有一年,在一场科举考试中有两名生员作答的策论鞭辟入里,在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其中一人是山东平度人蔡齐,另一位叫萧贯,来自江西。

结果时任主考官的宰相,大名鼎鼎的寇准就依照太祖遗训选了山东人蔡齐做状元。

事后,来自陕西的寇准二话不说,按照祖训刷掉萧贯,将蔡齐定为状元,并因此洋洋得意,说:“又为中原争得一状元。”

由此可见拜宋太祖所赐,南方人在宋朝初年备受歧视。

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之前和之后,多次与南方的割据政权交战。战争的过程并不顺利,赵匡胤的很多得力属下战死沙场,他本人也好几次险些死于非命。由此可见,赵匡胤怀恨在心很有可能是南人不得为相的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其中一点就是那个时候南方远不如北方发达,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学术氛围也是北方强于南方。

首先看人口,西汉末年时南北方人口比例是1:32,北方汉人占了多数,南方主要是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汉人数量很少。

这一失调情况,直到孙坚建立东吴政权南方人口才略有增长,之后五胡乱华和唐代安史之乱时又有大量北人南下躲避战乱,可是即便如此,南方的人口仍然远远少于北方。

直到北宋“靖康之难”,北人大举难逃,南方的人口才超过北方。在这个过程中长江下游的人口增长了将近6倍半,中游增长了近5倍,闽浙地区人口增长最多,将近7倍。两广的人口公元8世纪时只有30多万,到了1200年增加到了120万。

这足以证明,北方的人口在南宋之前一直远远高于南方。同时又因为在农耕社会,经济与人口直接挂钩,那时候北方的经济也强于南方。

有史料显示,金国建国之初,跟北宋作战打了胜仗,向北宋索要一千匹绢绸。北宋乖乖奉上“买路钱”,但是送去的绢绸被金人退回来一部分。

金人给出的解释是:这部分绢绸不达标,比较“轻疏”。

后来北宋政府经过调查发现,符合金国标准的那部分绢绸是“北绢”,也就是北方今日的山东一带生产出来。而退回来的部分则是“浙绢”,是made in nanfang。

不仅是纺织,瓷器制作也是如此,北宋时代五大名窑,四个在北方,南方只有一个。

可见,北宋初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发达,社会生产力和百姓的富裕程度高于南方。

百姓有了闲钱,才有机会读书,才有可能参加科举考试。

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上充足的经济基础,使得北方人才济济,南方相对落后,出类拔萃的读书人也就相对较少。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宋太祖赵匡胤才有底气说:“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南方人才不多,有他们,我们大宋福运昌隆,没他们,我们照样千秋万代。

只是他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王朝只剩下“南方”这半边天。更没有想到,随着和平年代南方不断发展和进步,涌现出一波又一波学霸。

这些人一个比一个整齐,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皇帝不得不违背祖训选取贤才,让他们来做宰相。

赵匡胤的祖训只维持了两代就被打破,自宋真宗任用命来自南方的王钦若为相后,越来越多来自南方的读书人考上状元,当上宰相。

到后来,北宋被打的只剩了“半边天”,全都做了“南人”,宰相的位子几乎被“南人”承包了——南宋共经历了62任宰相,其中南方人竟然占了56人,北方人仅有6人。

不仅如此,此后的明清两朝,朝堂上的南方官员都远远多于北方。

南方完成了神逆转,过程很沉痛,但是华夏文明随着人流和知识涌入,在南方遍地开花,继而得到了升华。

如果赵匡胤在天有灵,看到南方的进步,应该会为自己的狭隘的地域黑和一刀切而汗颜。

世间没有绝对的事,只有相对。南方一时忤逆和落后,不代表永远逆反,不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