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宋史》里的宋江:没有啸聚梁山,而是小股流窜特种兵

2024-03-10 17:05:04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今天我们来聊聊北宋末年着名的绿林豪杰,宋江。在小说《水浒传》里,宋江带领一百零七个兄弟(含三位女士)啸聚梁山泊,手下的参战人员达到了十万人之多,所以屡屡能够依托地形优势与朝廷的清剿大军抗衡,丝毫不落下风。小说毕竟是小说,而历史上宋江确有其人,也的确被朝廷招安了。但是从《宋史》的记载来看,史料记载中的宋江,跟小说里面的宋江,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宋江的活动区域在小说中,宋江和他的武装力量是以山东梁山泊为根据地,攻打周边地区抢劫粮饷维持山寨的生活。而《宋史·徽宗本纪》里面对宋江的定位是“淮南盗”,也就是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这一片地区,大概在江苏、安徽这一带。而他主要骚扰的区域包括淮阳军(今江苏扬州一带)、京东(河南商丘、山东青州这一片广大的区域)、河北,后来又到了楚州(今江苏淮安)、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从这个描述来看,宋江的活动范围极大,基本上呈扇面形状辐射在北宋都城开封的东边。但是《宋史·张叔夜传》里面有不同的描述,说他“起河朔”,也就是在黄河以北的区域发家的。《宋史·侯蒙传》也说,宋江“横行齐魏”,也就是在河北山东一带流窜。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矛盾呢?宋人方宅的笔记《泊宅编》里面的一段记载正好可以解释这一个矛盾。宋江在山东起家之后,主要活动区域是在青州为中心的黄河以北地区,但是宣和二年十二月初七,因为宋江在青州闹得很严重了,所以宋徽宗将擅长剿匪的歙州知州曾孝蕴调到了青州。曾孝蕴去了青州以后,宋江扛不住他的清剿,于是主动向南转移,来到了淮南地区,身份就随之变成了“淮南盗”。而宋徽宗命令海州知州张叔夜剿灭宋江这个“淮南盗”的时候,是宣和三年二月,时间正好对得上。宋江的手下人数与小说里面“根据地、大兵团”的记载不一样,《宋史·侯蒙传》里面记载的是“(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也就是说,宋江的全部兵力是三十六人。那么,有没有可能跟小说里面的描述一样,宋江手下是三十六个头目,每个头目都像当时宋军的“将兵法”一样,率领着数量不等的士兵呢?我觉得有三个证据证明,宋江在山东时期的全部人马可能真的只有三十六人。第一个证据来自侯蒙的奏折,他说宋江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都没有人敢跟他们对抗,梳说明宋江“其才必过人”,建议招安之后用来打方腊。如果宋江手下的三十六人是将领,每人哪怕只带五十个人,也是近两千人的队伍,跟分散驻扎的数万官军实力大致相当,以主动打被动、流窜打驻防,打赢了也谈不上什么“过人”。第二个证据来自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书里详细解释了宋江的绰号“呼保义”的由来:宋江没有像其他造反的头目那样给自己加一个“大王”的头衔,而是自称为“保义郎”,循规蹈矩,毫不僭越。在北宋末年,这个官阶是正九品,属于武官系列的底层级别,仅高于从九品。后来在南宋的五十二官阶中,排名五十,按照我的理解,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排长、副连长之类的职务,少尉一类的军衔。考虑到宋江在流窜过程中可能会吸纳一些人入伙,这支队伍最多一百来人。第三个证据来自张叔夜抓捕宋江团伙的兵力,“死士千人”,也就是说,张叔夜用了一千个人的军队就吓得宋江“皆无斗志”,如果宋江手下真的有近两千人骁勇善战的队伍,那绝不可能被这一千人碾压式俘获的。宋江的作战模式宋江在山东、河北的平原地区可以说是所向披靡,数万官军围追堵截都没办法,他们的战斗模式极有可能是机动性极强的骑兵进攻模式。请注意,考虑到北宋末年战马的珍贵程度,宋江也不可能维持一支上千人的骑兵队伍。这支摩托化部队在山东和河北的平原地区作战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后来被迫南逃到河道纵横、沼泽密布的江淮流域之后,他们的机动性大打折扣,在沭阳县遭到县尉王师心布置的弓箭手伏击,损失了部分人马,迫不得已向东北方向突进去了连云港。到了连云港以后,宋江团伙抢劫了十多艘大船,可能是下海带着战利品逃亡,也可能是觉得骑兵在淮南已经没有优势,准备改行当海盗,但是被张叔夜派人烧掉了大船,在滩涂上设下了伏兵,切断了宋江团伙的所有退路。宋江在二把手(按照《癸辛杂识》的排名应该是吴学究)被擒之后主动投降,接受了朝廷的招安。由此可见,宋江团伙的作战模式应该是几十人到一百人规模的纯骑兵,充分利用机动性袭扰州县抢劫财物,后来被曾孝蕴逼得南下之后丧失了骑兵的优势,决定下海而最终在滩涂上失去行动能力被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支单兵作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都堪称强悍的特种部队,可惜接受招安以后被猪队友同化了。补充一点,千万不要小瞧小股骑兵部队的战斗力,请参考我此前写的一篇作文:》》》史书上记载了一场2000名宋兵对17名金兵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