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76年周总理葬礼,83岁宋庆龄大发雷霆愤然离场:辞职,不干了!

2023-11-16 17:05:05

1975年12月,周总理因为长期带病工作,病情不断恶化,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即使在举全国之力救治的情况下,效果也并不明显,中央有很多领导都到医院来看望总理,这时候的总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迷状态,但是他还是会在为数不多的清醒状态交代工作。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第二天,宋庆龄先生收到了周总理去世的噩耗,尽管她一直在关心着周总理的身体,或许对于这样的结果早有心理准备,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时,她一时间还是无法接受,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没能见上周总理最后一面,宋庆龄先生深感遗憾,为了不让这份遗憾升级,她决定亲自到场送老友最后一程。宋先生去之前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场遗体告别仪式,会让自己陷入一场巨大的风波。

宋庆龄先生和周总理的友情,还要从1924年说起,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1924年1月,孙中山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后来的黄埔军校。同年9月,周恩来从欧洲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后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任职后,将军校政治工作搞得异常活跃,成效卓着,与孙中山亦有所接触,并结识了孙夫人宋庆龄。

周恩来任职后,凭借坚定的革命立场,出众的口才给宋庆龄留下了年轻能干、有胆有识的好印象。宋庆龄常伴孙中山先生左右,接触过很多革命人士,但能像周恩来这样如此年轻优秀的进步青年,寥若晨星 。

一次周总理邀请宋庆龄到黄埔军校演讲,才貌双全的宋庆龄在演讲中政治态度鲜明,同样让周恩来深感佩服。不久后,宋庆龄随孙中山先生北上,周恩来则继续留在黄埔军校。

遗憾的是,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宋庆龄暂忍悲痛,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积极投身于北伐战争中。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1926年12月,宋庆龄与国军政府一同前往武汉,接受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拯救北伐军伤病士兵。在对抗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及叛军夏斗寅的战斗中,革命志士们的伤病人数日益增加。为了有效组织和安排伤病救护工作,宋庆龄在汉口成立了北伐伤兵救护红十字会,并亲自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并邀请周恩来等人出席成立大会。

在这次成立大会上,周恩来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拯救北伐伤病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方案。这番讲话极大地支持了宋庆龄的工作。在着名的南昌起义的发动和领导过程中,宋庆龄坚定地与周恩来等进步人士站在一起,毫不动摇地共同战斗,给予了周恩来等人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然而就在北伐战争不断传来捷报时,蒋介石却使用各种手段夺取权利,慢慢的背弃了孙中山先生的理念,开始内斗。

宋庆龄作为孙中山先生革命理念的继承者,自然跟蒋介石有着很多分歧。她坚决反对宋美龄跟蒋介石在一起,从人品到政治理念,蒋介石都无法得到宋庆龄的认可。同样,周恩来也早就觉察到蒋介石的野心,他对蒋介石的看法与宋庆龄不谋而合。

蒋介石与汪精卫先后在南京、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残害我党同胞,蒋介石亲手将国共合作的成果彻底毁掉,宋庆龄与周总理同样也受到了蒋介石的迫害。后来宋庆龄选择前往苏联公开支持共产主义理念,反对蒋介石的暴行。周恩来对宋庆龄先生的这一举动非常赞赏,在不顾自己危险的情况下,做了很多工作来保护宋庆龄的安全。

两位怀揣相同理念的伟人开始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投身于革命事业。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派遣大批特务密切监视宋庆龄的一举一动,然而她依然冒着巨大风险,与周恩来等人秘密联络。

正值我党面临最危险的时刻,宋庆龄先生给予了无尽的支持。抗战爆发后,宋庆龄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协助大批民主人士前往延安等地。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原因,宋庆龄与周恩来始终未能见面,只能通过书信交流。

1937年7月,全面的抗战爆发改变了国共关系。周恩来等人作为代表,前往庐山与蒋介石展开谈判。长期以来,宋庆龄与周总理两位先生只能通过书信探讨国内形势,寻求拯救国家的道路,如今,两人终于有机会面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通过周恩来的介绍,宋庆龄深入了解了当时我党的政策以及对于抗日战争的主张。由于他们本就怀揣着相同的理念,顺理成章地迅速达成了一致。

这次相会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他们彼此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为未来的救国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宋庆龄通过与周恩来的会面,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在革命中的角色和责任。他们的相遇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会面,更是思想和力量的结合,为接下来的斗争注入了新的动力。

从此,宋庆龄和周恩来成为了革命事业中的伙伴,他们的合作和默契为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共同追求的理想也引领彼此走向光明的未来。

经过周恩来的不懈努力,宋庆龄最终决定北上参与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他们的相聚是革命的胜利,是几十年奋斗的成果。

新中国建立后,宋庆龄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与周总理一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总理一家对宋庆龄充满尊敬,更是称其为“国之瑰宝”。而宋庆龄也将周恩来、邓颖超视为自己最知心、最诚挚的同志及朋友。

周总理对宋庆龄先生的关心无微不至,无论是日常生活照顾还是工作上的事务,他都提前为宋庆龄做好安排。宋庆龄生活简朴,深居简出,周总理经常与夫人一同探访宋庆龄先生,亲自嘱咐身边的人要照顾好先生的方方面面。

这段几十年的革命友谊早已成为一段佳话。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周总理的处境变得艰难,而宋庆龄也面临各种压力和健康问题。尽管如此,宋庆龄始终未忘记与周总理之间的友谊。当她得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时,她不顾自己身体的状况,坚持要亲自送总理最后一程,这是她能为老友做的最后一件事。

1976年1月10日下午,周总理遗体告别式在北京举行。年逾八旬的宋庆龄先生,由于身体原因行动不便。为了参加告别式,她除了自己的秘书外,还邀请了隋永清和隋永杰两姐妹与她一同前往,因为她们与周总理也有一段深厚的交情。

当宋庆龄先生抵达告别式现场,看到周总理的遗体时,内心十分沉痛,她没有预料到总理会走得这么突然。由于身体状况本就欠佳,再加上这个打击,宋庆龄先生在现场行走变得相当困难。隋氏姐妹上前搀扶她,却不料有一些人看到了这一幕,他们抓住机会挑衅制造事端。

他们开始批评宋庆龄先生参加告别式并自带人员,认为这些举动不妥当。尽管宋先生心中十分愤怒,但她还是忍耐了下来。

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正式举行。受到前一次告别式的刺激,宋庆龄先生的身体状况变得更加虚弱,尽管如此,她还是决定带病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在前往追悼会的过程中,宋庆龄依然需要身边的人扶持。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追悼会现场又有人开始攻击宋庆龄先生,指责她滥用职权,还要求随从服侍。一开始,宋庆龄先生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但攻击声越来越多,她再也无法忍受,转身离开了会场。

回到住处后,宋庆龄先生愤怒地表示:“真是无法容忍!说我是‘总理帮’?就算我是‘总理帮’又如何?我不干了!我要辞职!我这么大年纪了,也该休息了吧?我回上海养老去!”实际上,宋庆龄先生早就考虑过这一点,因为当时的形势感到非常无奈,决定离开北京。这次追悼会上发生的事情更加坚定了她的想法,决定辞去职务返回上海。

于是,她先让秘书与空军方面取得联系,向他们报告自己要回上海的情况。随后,她让秘书将情况详细写明并向中央报告。不久之后,宋庆龄离开了北京,返回上海,安顿下来。她的离开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有些人对她的决定表示遗憾,也有人理解她的选择。但无论外界如何评论,宋庆龄对自己的决定坚定不移。她希望回到上海,享受平静的晚年生活,远离纷争。

尽管离开了政治舞台,宋庆龄先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她对周恩来的友情和对彼此之间的合作始终铭记于心,对他的逝世感到痛心和失落。尽管岁月已经在她身上留下痕迹,但她依然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用她的行动诠释了一位伟大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回到上海之后,宋庆龄选择将自己封闭在家中,花费大量时间整理资料。她深刻意识到时间已经不多,希望在头脑清晰的时候能够做更多的事情。然而,她没有预料到,就在她回到上海不久后,就传来了另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朱老总因病去世了。

面对这个消息,宋庆龄决定返回北京参加朱老总的追悼会。她出席了追悼会,表达了对朱老总的深切缅怀,但她没有再停留,追悼会结束后立即回到了上海。然而,她没有想到,告别的场面还将再次上演。就在那一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周总理、朱老总和毛主席相继逝世。

面对这连续的噩耗,宋庆龄再次回到北京,参加了毛主席的追悼会。这几次来回奔波,宋庆龄先生的内心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和悲伤。她不仅要送别三位重要的战友,也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这是一个考验国家和人民的时刻,也是宋庆龄再次面临挑战的时刻。

事实上,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宋庆龄在追悼会上的遭遇并不是个别现象。周总理在世时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竭尽全力保护身边重要的人,其中包括他的好友宋庆龄。

周总理了解到宋庆龄的状况不佳,提前做了许多安排,以确保她在这个复杂的局势中的安全。总理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尽管宋庆龄受到了一些攻击,但她成功避开了那些人的谩骂,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宋庆龄先生坚定地坚守自己的原则,她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女性领袖,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她在个人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仍然保持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妇女权益的奋斗。她的坚持和勇气将永远激励着后人。那个时期对于宋庆龄先生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时刻。她所经历的不公和攻击让她深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动荡和风险。宋庆龄投身革命数十年,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作为坚定的革命家,她从未被任何困难击垮,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如今面临的困境自然不会使她屈服。

宋庆龄先生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她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随着国家慢慢进入正轨,过去的反革命分子接连受到惩处。宋庆龄终于看到了希望,于是在1977年回到了北京。

高层采纳了她提出的许多建议,为那些在特殊时期受到伤害的人提供了帮助。宋庆龄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她终于看到国家摆脱了过去的阴影,迈向了新的时代。

这一切正是她与周总理坚守的理念的结果,只可惜周总理无法亲眼目睹局势的转变。1980年,邓小平同志邀请宋庆龄先生担任执行主席,尽管她想为国家做更多贡献,但宋庆龄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次年,宋庆龄先生因病去世,结束了自己伟大而辉煌的一生。她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巨大变革的见证者,也是革命从起初到胜利的各个阶段的亲历者。她为国家和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是当之无愧的伟人。她与周总理之间几十年的革命友谊建立在共同的理念基础上,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