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张居正《权谋残卷》:半部残书,一代名相;十年峥嵘,千年权谋

2024-02-22 17:05:05

张居正,七岁通六经大义,16岁中举人,张居正在首辅之位理政十年,指导皇帝,拯朱明王朝于将倾之际,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全凭一人之力实现了明代中兴,成为西方政治家与历史关注的“中国经济第一人”。他靠满腹权谋智慧,得中国第一宰相美誉。半部残书《权谋残卷》,证明其“宰相之杰”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在《智察卷一》中,我们领悟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察之不明,举之不显。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在纷繁复杂的人事中,善于观察者能洞悉细微的变化,察觉潜在的风险。明察秋毫,方能洞察真相,分清是非。观察力是智慧的体现,也是自我保护的必备技能。

在筹谋卷二中,智者深知"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的道理。他们以天下为先,谋划长远,顺应天道人心。守成与征伐,不如以德服人。远近相宜,善察先机,筹划周全。他们相信圣王之举,依赖于谋虑而非卜筮,以义为先,胜于武力。深思熟虑,无往不胜。察人性、顺人情,而后行事,必将和谐。所谋在于形势,强弱互易,倾举国之力不如令其自败。勇者之力,不如智者之计,以力取不如以计图。攻伐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实虚相生,昏晓互衬,人皆逐金帛,而智者更求深远。谋之不浅,行之必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未雨绸缪,智者之行也。

用人卷三中,明辨善恶、明晰赏罚是至关重要的。当法制明确、命令审慎时,无须卜卦也能带来吉祥;当勤劳与修养、功绩与尊贵得到应有的褒奖,无需祈福也能带来福祉。贤能之士的崛起会使国家兴盛,而小人的得势则会给国家带来危机。因此,领导者在用人时,应审慎选择。对于小人,应坚决去除;而对于君子,则应积极引进。大德之人能包容众人,大道之理能接纳万象。人心趋向利益而回避危害,这是常情,应以宽恕之心来安定人心。与其逼迫鱼儿游向深水,不如用德行和恩惠来引导。通过赏罚并用的策略,感化人心。取其大节,宽宥小过,这样才能使人才心甘情愿地效命。赏罚的原则是:赏不怕少而怕不公,罚不怕严而怕不平。赏用以激励德行,罚用以禁止奸邪。只有使下属既畏罚又贪赏,才能真正实现上下的良性互动,天下无不可用之才,关键在于如何去用。

在事上卷四中,我们领悟到了与上级相处的智慧。诚实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通过真诚的态度和行动消除隔阂。不因小过失而损害大局,是对忠诚和智慧的体现。我们不仅要尊重和帮助君主,还要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攻城易,攻心难,用礼仪和威严来树立良好的形象。对君主的怨恨、毁谤或怀疑,应以德、誉和真诚来回应。处理事情要着眼长远,而非只顾眼前的小惠。真正的忠臣会为君主谋求利益和安宁,深入思考并规划长远的策略。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这才是真正的支持与关爱。

在《避祸卷五》中,廓然怀天下之志,却需韬光养晦。牙坚则易失,舌柔则长存。柔能克刚,弱能胜强。人心叵测,知人机者,危机四伏。故需知微知彰,善于藏匿。洞察祸福之源,考察盛衰之始,防范未然之事,避祸于无形,此乃上智之举。明哲保身,全身而退,惟智者能之。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临渊止步。易曰: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利器所向,人所欲取,身怀利器者危。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方无咎。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全身之术,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情。

在"度势卷六"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势"的哲学。势,意味着适应与变化,生存与发展。适应环境则生,逆势而行则危。得势则强,失势则弱。在处理事务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找到最佳的平衡点。避开敌人的锋芒,化解纷扰,寻找破绽,利用敌人的弱点。善于度势的人,能把握敌人的破绽,而不善度势的人则会给敌人制造机会。明察秋毫,洞察先机,这是度势的关键。我们要观察形势的变化,等待最佳时机,知己知彼,然后乘势而上。在度势的过程中,智者会果断决策,利用智慧和胆识来推动局势的发展。谋略、见识、胆量三者兼备,才能真正把握住"势"。让我们以正义之心,浩然正气,战胜一切邪恶与困难。

城池可破,金石可摧,但攻心之策,不可轻弃。心为主宰,志为灵魂,唯有心志不折,方可立于不败之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此乃攻心之术。君子好德,小人贪利,辨之羞之,驱之以德。移花接木,假凤虚凰,谋略之道,唯在一心。治以道,胜以仁,不以暴制暴,不以勇压勇。攻心之术,千变万化,武穆用兵,在乎一心。乱之扰之,激之困之,然后图之。虚予实取,投其所好,攻其不备。如此,则无往不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权奇卷八的世界里,智慧与谋略的较量无处不在。明察秋毫者能洞悉一切,慎思者则以智慧之光照亮迷雾。有时,诱之以计,待之以隙,不治狱而明判,不用兵而夺城,这便是智者的游戏。在这个世界里,诡谲多变,人心难测。假神鬼以立威,伪称天命,以伏他人之心。消彼涨,此涨彼消,其理一也。取之必先纵之,除之必先骄之,然后乘其势。偷梁换柱,移花接木,虽曰巧智,岂无大谋?这是一个斗智斗勇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布局与破局之间游走,探寻真相的背后隐藏的深意。而最终,唯有善察者明,慎思者智,方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立足。

在"谬数卷九"中,我们领悟到智慧的无常与变幻。知其诡而不察,是深知对手的计谋却不揭破,让其在自以为得计中迷失。察而不示,则是洞悉真相却不立即展现,引导对手走向错误的道路。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意味着要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智无常法,因时因势而已,提醒我们要灵活应变,不拘泥于固定的策略。间者隙也,有间则隙生,这是利用对手的缝隙进行攻击的智慧。在明处揭示真相,让敌人的耳目成为我们的喉舌,借彼之口,扬我之威,这是掌控信息流的巧妙手段。在"谬数卷九"的智慧中,我们看到了无穷的策略与机变,只要灵活运用,便能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机变卷十的世界中,存亡与安危常在一线之间。唯有洞悉微妙,见机而行,才能于瞬息万变中稳操胜券。知机者明,善断者智,此乃智慧之本。局势可度,机亦可恃,然计谋之中,更需冷静自持。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此乃大将之风。巧用计谋,以智取胜,敌强我弱,亦能转危为安。危在我而施于人,化厄难为转机,此亦机变之道。故智无常局,唯在一心,此乃卷十之精髓,指引我们在万变中寻找定见,决胜千里。

在《讽谏卷十一》中,我们领悟到讽谏的艺术。讽,是言不可言之言,谏不可谏之谏。我们应以善意与关怀,表达难言之语,而非逆其心意。谏言时,应为人谋划,而非仅顾己之立场。有时需激励之辞,以证明不可行之事。而表达方式,不宜急躁直白,而应婉转含蓄。在轻松笑谈中,揭示真理,诙谐幽默中,传递大道。眼见君之过失而不言,非忠臣所为。轻君之危亡者,实难忍之。让我们以智慧与情感,行讽谏之道,共创和谐之境。

在《中伤卷十二》中,我们看到了谗言的可怕之处。天下之至毒莫过于谗,谗言犹如利器,一言之巧,胜过万马千军。小人们运用谗言,口若悬河,权谋狡诈,以毁坏他人的基业。他们或诬陷他人,或诱使他人陷入不忠之境。这些手段往往不着痕迹,欲抑先扬,欲褒先贬,让人难以察觉。因此,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一旦信谗,便受制于人。明君应该明察秋毫,远离奸邪。然而,君子亦可能行小人之事而不自知。在谋国之智中,小人之智亦有其可取之处。只要尽忠事上,虽有谗言亦可化解。但行君子之道时,应慎行小人之事,以免近墨者黑。

在美色卷十三中,我们看到了乱德与失政的警示。当贤人离去,小人得志,国家危殆。而面对美色,内心不动者或许是矫情。美色虽美,但比不上尊贤之心。亲近美色而远离贤臣,智者不为。谁说妇人柔弱?一颦一笑,胜过百万甲兵。智者用美色谋伐他人,愚者却因美色伐己。色必有宠,宠生谗言,谗言则危国。然而,失天下非因美色,实因好色所致。借美色藏奸,市色谋权,千年之下,此风不绝。人主应审慎对待美色,非大志者不可为圣贤事业。明辨色与贤之分,知取舍之道。齐桓晋文霸主之业,汉武唐宗明君之行,皆因明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