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宋时轮为何对粟裕不太服气?那年失去野战军指挥权,难免耿耿于怀

2024-01-15 17:05:10

1934年初,曾担任红21军参谋长和西方军参谋长的宋时轮将军,因为对那位“洋顾问”的指挥能力有所质疑,在公开场合半开玩笑地发了几句牢骚,这下子可不得了,立即以“AB团”的嫌疑遭到逮捕和关押。最后的处理结果竟然是开除党籍和解除军职,以非党身份下放到红军大学,当了一名军事教员,总算还是黄埔五期的科班出身。

(宋时轮上将)

长征开始前,红军大学并入陈赓指挥的干部团,宋时轮于是成为干部团“上干队”的一名普通军事教员,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直到陕甘支队和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后,经毛主席过问,宋时轮才恢复组织生活,并被派往徐海东的军团司令部,担任了作战科长一职。

1936年3月,红军东征达成战略目标后,即将西渡黄河返回陕北根据地之际,又是毛主席提议,抽出红一军团的两个加强营,统由宋时轮指挥,在吕梁山区开展山地游击战,以迟滞晋绥军和中央军的联手反扑,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顺利班师。

宋时轮以不足1000人的力量,拖住了6万多敌人的进攻,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与他的军事养成教育和早期革命经历是分不开的,当年黄埔军校趋向反动时,宋时轮曾被关押一年多,逃出广州以后,就在湖南老家组织了萍醴边游击队,山地游击战经验非常丰富。

纵观宋时轮将军的早期革命生涯,有两个点是必须注意的:第一,在闽赣苏区,他曾经是被排挤被打压的那部分同志之一,那么在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必然是要被重用的同志;第二,他是在毛主席那挂了号的将领,是深得信任的。

一、抗战时期的重大失误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1937年8月,宋时轮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团长,按照红军当时的?“缩编”原则,八?路?军?的?师首长等于曾经的方面军首长、旅首长等于之前的军团(或军)首长,而主力团长皆为之前师职?以上级别的干部。

之前笔者撰文说明过,八路军第一批15个主力团长,未来的军衔必然是开国中将起步,如果在抗战期间、解放战争时期发挥良好,那基本就会授予上将军衔,比如杨成武、李天佑、杨得志、陈锡联等等,宋时轮也不例外。

而粟裕在新四军完成整编时,1937年底的职务是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理论上说,新四军最初的四个支队,相当于八路军的“旅级”,所以粟裕的职务,大职相当于八路军初期的副旅长。

按旅长未来才能授大将衔的标准,客观来说,粟裕将军如果按部就班发展的话,由于资历略浅,也差不多是开国上将的军衔。

(粟裕将军)

换句话说,在抗日战争的初期,粟裕和宋时轮的职级其实是比较接近的,然而宋时轮那可是军事主官,八路军最初的15个主力团,兵力均在2000人甚至以上,而张鼎丞新四军第二支队的初始兵力,只有1800余人,另外粟裕还只是副职。

从1938年起,八路军三个主力师进入到“分兵发展”的阶段,宋时轮先后出任雁北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等职务,至当年8月间,已兼任冀热察辽军区司令员,而粟裕刚刚出任第二支队代司令员,两位名将的职级基本持平了。

不料在这期间,宋时轮出现了重大失误,那就是军区部队的转移问题。冀东大暴动之后,宋时轮麾下已拥兵50000余人,引起了日伪的极大注意,调集重兵进行围剿,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跟装备优势的鬼子进行大兵团作战,八路军肯定是不具备条件的,必须在战略上作出改变。

(宋、邓首长)

因为宋时轮手下的这5万余人,只有宋(时轮)团、邓(华)团是老八路,其他都是冀东大暴动发展起来的抗日联军,装备、素质和纪律均差,面对日伪的疯狂进攻,军区其他几位副司令员都主张化整为零,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但是宋时轮坚持要率全部力量西撤,撤到平西根据地进行整训,等待情况好转后再杀回来。历史已经证明,抗战初期以大兵团遂行作战和移动,并且在长途西撤中,还要突破日军的多道封锁线,是极不现实的,宋时轮此举过于乐观了。

延?安?也?来?电?劝?阻?,指?出?冀?东?抗?日?联?军?的?队?伍,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其中?大部分是不愿意离开故土的农民,如果长途行军,一旦遭到日伪围追堵截,很容易溃败,可惜宋时轮没有听进去,执意西撤,致?使?5万人的部队大?部?损?失?,最?后?撤?到?根据?地?的?仅?数?千?人?。

1940年,宋时轮奉调回延安学习,从此离开了抗日前线,而粟裕将军在华中敌后战场开始发力,并且是越打越出色,1941年已经升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

二、落选野战军首长名单

抗战胜利后,宋时轮跟随也到延安学习的陈老总,返回山东解放区工作,当时为了阻止敌人沿铁路北上“摘桃子”,我军成立了“津浦前线指挥部”,调集山东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的有力部队,组成一支临时性的野战军,与敌争夺铁路交通线,而宋时轮被任命为这个指挥部的参谋长。

1946年1月底,根据形势的变化,津浦前线指挥部的所属部队改编为“山东野战军”,下辖新四军第1纵队(叶飞)、第2纵队(罗炳辉,后韦国清)、八路军原山东军区第7师、第8师等四支部队,总兵力达70000余人,是当时我军在山东地区的主要野战力量。

山东野战军的主要首长名单是:司令员陈毅、政委黎玉、参谋长宋时轮、政治部主任唐亮,并未设置副司令员职务。众所周知,陈老总在军事指挥上有些短板,而黎玉同志主要负责分局的工作。

因此山野的作战筹谋、临战指挥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是由宋时轮负责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颇有些“常务副司令员+参谋长”的意思。

(唐亮))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山东野战军打得并不理想,陈毅也主动承担了主要责任。与此同时,粟裕将军正率领“华中野战军”与敌激战,保卫苏北和苏中的根据地,所以在1947年之前,在整个华东战场上,我军是存在两大野战军的,另有相当数量的军区属地方部队。

华中野战军成立于1945年11月,组建时间还要早于山野,主要以留在江苏、安徽两省的新四军主力部队编成,下辖四个纵队40000余人,其主要首长名单是: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最着名的“七战七捷”,就是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打出来的精彩战例,由于敌众我寡,加之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配合上的失误,至1946年底,华东战场的形势已不容乐观:山东野战军逐步向南撤退,而华中野战军则被敌人向北压缩,两个野战军完成了事实上的会师。

延安对山野的指挥也不甚满意,如此两个野战军合并和整编已成定局,于是1947年初,未来威名赫赫的“华东野战军”横空出世。

(左三刘先胜)

部队完成合编了,司令部当然也得合二为一,那么两个野战军原来的首长们,新职务如何安排,肯定是个大难题。就资历和威望而言,陈老总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是毫无悬念的,原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出任了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协助陈毅进行作战指挥。

酝酿过后最终经军委批准的其他首长名单是: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副参谋长刘先胜和张元寿(牺牲后由张震接替),对比原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首长名单,细心点读者一定看出问题来了:

在两大野战军原来的八位首长中,除黎玉同志转入地方工作外,只有宋时轮没有进入“野战军首长”的名单,参谋长职务交给了原军区参谋长陈士榘,而宋时轮只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不仅失去了野战军的指挥权,理论上说,还成为各野战军首长的“下级”。

须知新组建的华东野战军中,原山东野战军的兵力的占比最大,而之前实际负责山野军事指挥的宋时轮,一夜之间降为纵队主官,加之跟粟裕基本没有共事过,互相并不了解。心里难免会有落差的,这是人之常情。

(抗美援朝时期)

三、晋升华野兵团司令员

华野正式成立以后,打了个孟良崮,打了个莱芜,两仗消灭了近10万敌人,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场的不利局面,“502”高超的指挥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大胜面前,对粟裕不太服气的一批原山野将领,当然也包括宋时轮在内,确实说不出什么,战绩在那摆着。

转折出现在1947年华野“七月分兵”之后,为了配合刘邓挺进大别山,陈、粟率华野主力杀到外线逐鹿中原,包括1纵、3纵、4纵、6纵、8纵和宋时轮的10纵。期间华野多次遭遇不胜,不仅部队士气颇受影响,10纵也曾走过麦城。

本就不太服气的宋时轮,这一时期确实有些怨气,好在多数时间里,10纵是归刘邓直接指挥的。1948年8月,华野集中全部力量准备发起济南战役,其中攻城作战主要由“山东兵团”负责,考虑到10纵作风硬朗,粟裕在战前的曲阜会议上,决定把10纵加强给山东兵团,担负次要突击任务。

不料一直有情绪的宋时轮当场抗命,声称部队需要整补无法完成任务,包括粟裕在内的与会者皆愕然不已。

(解放杭州)

当时陈老总在中野,作为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只能把情况如实上报军委,大战前夜,纵队司令员竟敢不服从命令,这是非常严重的事件,不管主席对其如何信任,也是不可能容忍的,当即回电着华野前委解除宋时轮的职务,口气也是十分严厉的。

宋时轮回到部队后,也意识到做过头了,后果可能非常严重,马上跟粟裕进行了深刻检讨,临阵换将毕竟是兵家大忌,鉴于宋司令已经认识到了错误(恐怕也是考虑到主席和陈老总的面子),粟裕再电军委,保住了宋时轮纵队司令员的职务,很有点让其“戴罪立功”的意思。

大战济南,宋时轮把助攻打成了主攻,华野顺利解放名城,在这样胜利的气氛下,粟裕也没再追究宋时轮战前抗命的责任,济南战后,此事也就翻了篇,没有秋后算账,说明粟裕将军还是蛮厚道的。

在接下来的淮海战役中,粟裕对宋时轮甚至有些重用,徐东阻击战中,“排炮不动,必是十纵”固然善守,宋时轮还统一指挥了另外两个纵队,这基本是当兵团司令员使用了。宋时轮也不负重望,牢牢顶住了“邱疯子”的攻击,保证了碾庄战役的最后胜利。

1949年初华野整编为第三野战军,同时组建四大兵团,宋时轮以纵队司令员的级别,连升二级直接出任第九兵团司令员,其中既有资历的深厚、淮海的战功、陈老总的着力推荐,当然也得有粟裕的首肯。

须知另外三个兵团司令员,可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七兵团陈士榘将军,那是野战军参谋长(跟刘亚楼情况类似);第八兵团王建安将军,原是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也曾是原粟裕兵团的副司令员。

不得不说,粟裕将军在济南战前的处理方式,确实挽救了宋时轮的军职,如果当时一定要作撤职处理,无论如何,宋时轮都将与兵团司令员这一职务,遗憾地擦肩而过。

(解放上海)

尾声:

上海解放后,粟裕曾担任军管会副主任,而宋时轮兼任淞沪警备司令员,仍然是直接上下级的关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宋时轮率九兵团入朝,而粟裕在赴苏治疗回国后,出任第一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等要职,1955年授大将衔,无论是职务还是军衔,都是宋时轮上将的上级,没什么好说的。

1957年,宋时轮调任新成立的军事科学院第一副院长,次年就发生了变故,粟裕受到错误的批判,在兼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叶帅的关心下,也调入了军科担任副院长,等于排名还在宋时轮之后,这就比较尴尬了。

而宋时轮仍然有些耿耿于怀,比如在看到战史部总结粟裕指挥鲁南战役时,居然故意反问道:“他也参加鲁南战役了吗“?战史部的王希先同志没有让步,列举大量史实进行反驳,宋时轮最后也没再说什么,但是心态可见一斑。

(宋院长)

宋时轮真正改变态度,还是在其后的特殊时期,1972年以后,粟裕升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当时军内有些人整材料要搞宋时轮,粟裕看见这些不实材料后,全部予以扣留,并上报周总理请求妥善处理,最终保护宋时轮过了关。

宋时轮了解始末后,深感汗颜,从此对老首长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84年粟裕大将逝世后,宋时轮亲往参加追悼会,其后的时间里,也一直为粟裕生前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而积极奔走。

开国将帅之间的革命情谊,是复杂和深厚的,那是枪林弹雨中的过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