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蒋军攻下四平长春,为何不打过松花江?非是不愿,而是不能

2022-11-14 17:05:04

作者:莫孤烟

1946年5月22日,东北民主联军撤出长春。就在3天前,他们撤出了鏖战一个多月的四平。可以说,这段日子是民主联军官兵最为昏暗的日子。

撤出四平时,部队虽然士气低落,但撤离是有计划的,秩序总的来说还是好的。但撤出长春时情况就不同了。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在给延安的电报中直言部队“非常疲劳”,秩序“有些混乱”。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也承认部队“疲惫不堪、损失很大”。黄克诚认为,在目前这种局面下,蒋军不可能停下来,一定会利用我军四平保卫战失利后元气未复、兵力不集中的机会继续进攻哈尔滨和吉林。总之,和平的前景非常渺茫。

四平战场

延安总部最开始对形势的判断还不是很悲观,判断蒋军不会继续发动大规模攻势。因为从一般战争规律看,进攻方随着战线的拉长,其兵力会越来越分散,补给也会越来越难,攻势自然会越来越弱。但局势的发展让总部不得不改变了看法。主席指示民主联军,不能和敌人纠缠,要“走得越快越远越好”,一定要恢复元气以后才能继续作战。

四平一战,东北民主联军是把家底都拿出来了,激战40天后,联军伤亡1.5万人,其中多数是战斗骨干。军火基本耗尽,每个战士手中平均仅剩3发子弹。最为严重的是,一些干部出现了厌战思想,悲观情绪四处蔓延,那些新组建的地方部队中出现大量逃亡现象。由于民主联军刚进东北不久,根据地尚未稳固,群众基础也远不及关内的老根据地,因此部队的兵员及粮食的补充就成了大问题。

东北民主联军士兵在战斗中

在这种局面下,要想通过给蒋军以重创来挽回局面,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一点,延安方面和南京当局都看得很清楚。林彪当然希望能有大把时间来休整部队,可问题是谈判桌上的筹码要靠战场上的胜利来换,能打才能促和。如今蒋军四平取胜,想寄希望于延安派驻南京的代表团用和谈策略阻止蒋军向北满的进攻,当然是不可能的。

此时白崇禧正在极力主张穷追猛打,向北满进军,打过松花江。延安方面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不仅放弃了长春,而且还准备炸掉松花江上的两座的两座大桥,甚至都做好了放弃哈尔滨的准备。主席发给林彪的指示是“避免挑衅,拖延时间”。

李宗仁、白崇禧和蒋氏在一起

此时的蒋军,如果真如白崇禧所愿继续大举进攻,元气大伤、人心不稳的民主联军是无法抵挡的。如果放弃了所有城市,而农村又无法立足,又该怎么办呢?难道真的要全军撤到苏联去避难吗?

不过,就在这个历史节骨眼上,蒋军却在军调部指挥所进驻长春后停止了追击,在松花江以南分兵占领各处城镇。民主联军主力正是利用这一难得的时机撤至松花江北岸,休整之后恢复了元气。白崇禧多年后还在为错失全歼林彪主力的良机而扼腕叹息,蒋氏更是为当初同意东北停战15天而后悔了一辈子。那么,蒋氏究竟为何在重大关头犯下了“放虎归山”的大错呢?

蒋军的机枪手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蒋军确实兵力不足。

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麾下的部队包括了新1军、新6军、13军、52军、71军5支中央军嫡系部队,以及60军和93军两支滇军部队。这些部队总计有20万之众,多数都是蒋军中的精锐主力,在实力上无疑是要强于东北民主联军的。不过,蒋军在攻占四平和长春之后,为了扩大和巩固地盘又一口气占了吉林、辽源等十几个城市,大把的兵力像撒胡椒面一样撒了一路,以至于杜聿明手中能掌控的机动兵力越来越少。再说了,蒋军部队的补给同样是个大问题,战线拉得越长,补给问题就越严重。对于此时的杜聿明来说,打过松花江去其实是有心无力的。

蒋军精锐部队

普鲁士兵学泰斗克劳塞维茨早就留下名言:进攻力量会逐渐削弱,在得不到补充的情况下,到达进攻的顶点时就应该停止进攻,转入防御,否则就会遭到防御方的反攻,甚至失败。克氏说讲的是战争中的普遍规律,谁也摆脱不掉。蒋军在占领长春之后,其攻势已经达到顶点,而且确实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只能是停止进攻。

当然,民主联军也并非一味避战。林彪为了牵制蒋军,不让其全力北进,下令辽东军区程世才、萧华部进攻鞍山、海城,基本全歼蒋军一个师,逼迫杜聿明调了四个师回援,对北满我军主力是一个有力的策应。黄克诚数十年后还庆幸不已,认为蒋军为了占地盘而分散了兵力,因此才无力向我军进攻,非是不愿,而是不能。

杜聿明就任东北保安司令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的掺和。

蒋军攻占四平之后,美国特使马歇尔和曾警告蒋氏,美国不会帮助蒋军开进北满。他建议蒋军打进长春后就停止进攻。之后,马歇尔以退出调停作为威胁,逼着蒋氏同意东北停战。蒋氏后来在辽沈之战全军尽墨后曾捶胸泣血,说“马歇尔害了我们的国家”。

马歇尔为什么要极力阻止蒋军进入北满呢?这其实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在东北亚地缘问题微妙心态的反应。假如当时蒋军真的打过松花江,攻下哈尔滨,甚至把林彪的主力都赶到苏联去,那将会给远东局势带来无法想象的危险。

苏联红军在哈尔滨

苏联红军在消灭日本关东军后撤回国内,但苏联在满洲是有特殊利益存在的,特别是北满,一向被斯大林视作禁脔。如果蒋军开进北满,斯大林就有可能让苏军回到满洲。这样一来,美国将会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援助蒋军,可能会爆发美苏冲突,这是美国要极力避免的;不管不问,任凭苏军进驻北满,美国将会威信扫地。

无论是蒋氏、白崇禧还是杜聿明,他们比谁都希望能够占领整个东北,但是在得不到美国支持的时候,他们是绝不敢忽视苏联对北满的态度的。而正是美、苏、蒋各方之间的微妙关系,才使得东北出现了难得的停战时期,东北民主联军也正是趁此良机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