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明朝的山河五省:受最苦的穷,缴最重的税,复最恨的仇

2023-12-16 17:05:05

前言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它的兴衰与中国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而明朝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了悲欢离合、荣辱兴亡、英雄豪杰、奸臣小人的史诗。

在这部史诗中,有一片土地,被称为“山河五省”。它们是山西、河南、陕西、山东、河北五个省份,位于黄河、长江、海河三大水系的交汇处,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明朝的核心地区之一。

这里的人民,曾经为明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曾经为明朝的灭亡和民族的解放而奋起反抗。

然而,这里的人民,也是明朝最受苦的人民,他们承受了最沉重的赋税、最残酷的压迫,以及最深刻的仇恨。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卫所制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以一个贫苦的农民身份,领导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推翻了腐朽的元朝,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

他的功绩,无可否认,也无可比拟。但是,他也是一个残暴的暴君,他的统治,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他的制度,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祸患。其中之一,就是他设计的军事体制—卫所制。

因为朱元璋是穷苦贫民出身,因此他的骨子里十分节俭,这种节俭让他把目光投降了大明百万军队,这几百万人每天吃吃喝喝得多大的开销啊?于是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卫所制。

它的基本内容是,从京师到地方,都设立卫、所,每个卫有5600人,每个所有1120人,卫所中的军人世袭当兵,每人分配50亩土地,配给耕牛,并且免除一切田赋和劳役。

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遇有战事发生,则由兵部奉旨调卫、所之兵,临时命将充总兵官,发给印信,统兵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官交还印信,兵士回到卫、所。

朱元璋曾对此制度洋洋得意: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不得不说,在最初的时候,卫所制的实行是有好处的,但久而久之,卫所制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

首先,卫所制度破坏了土地生态。因为北方“山高地寒, 土脉硗薄, 五谷鲜收”,禁不住大量开垦,最后产出的粮食还没有南方土地的十分之一。

比如,明朝建国30年来,开垦的土地达到了9000万亩,随之而来的是脆弱的生态环境没有办法承担这么大的负担,大量土地又被极速抛荒。

到了万历年间,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尤其严重,环境退化惨不忍睹。

其次,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了军事的腐败和失败。因为卫所军人是世袭的,他们没有任何的选拔和竞争,军事素质和战斗意志都大大降低。

据记载,从永乐到宣德的三十年,屯田产出竟然下降了2/3。再加上土木堡兵变之后,朝廷向北方边镇增加拨款的数目,都是来自山河五省。

因此,这些省份不仅要承担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后果,还有赋税、边防重任。

二、明朝山河五省的老百姓的赋税要比富庶的江南重

江南地区,是明朝的南方地区,也是明朝的经济地区,但是如果按照户均税负,在全国排名前三的竟然是陕西、山西和河北。

当时的江南地区,经济富庶,又值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因此当地的人们除了种田外,还能外出工作,反观山河五省的人们只能依靠种田为生,但人均税负却比江南地区多出百分之五十以上。

可见,山河四省地区的百姓过得有多么的困苦。

那么,明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呢?

明朝的税收制度是以“一条鞭法”为基础的,即将田赋、丁税、徭役等各种赋税合并为一种货币税,按照人口和地域的不同而定额征收。

明朝的税收制度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了一些地区的百姓承担了过重的税负。

这种税负制度虽然简化了税收的管理,但也忽视了各地的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一些地区的税负过重,而一些地区的税负过轻。

例如,北方地区的物价水平一般比南方地区要低,但是北方地区的税额却比南方地区要高,这就使得北方地区的百姓的实际税负要比南方地区的百姓要重得多。

再加上明朝的税收制度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导致了一些地区的税收与其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不相符合。

例如,明朝的税收制度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主要是对土地和人口进行征税,这就使得一些地区的经济落后和社会停滞没有得到相应的税收减免和支持。
三、大明征“辽饷”

明朝的赋税制度,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平衡和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在明朝的前期,还没有引起太大的问题和反应。

因为明朝的前期,还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强盛的时期,但是,到了明朝的后期,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恶化。

这个时期,国家相对动荡和衰落,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危机。

导致国家的赋税收入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缺口,赋税负担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增加和加重。

而这些变化和恶化,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大明征“辽饷”的事件中,体现出来的。

“辽饷”,是明朝为了应对后金的入侵,而向全国各地征收的一种特殊的赋税。为了抵抗后金的入侵,明朝不得不动员全国的兵力和物力,进行了一场长达几十年的殊死的抗战。

而这场抗战,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而这些资金和物资,就是“辽饷”的来源和用途。

而这些大臣和皇帝最后商量出来的结果,却是按照土地的亩数来平摊的,这对于亩数多而产出少的山河四省来说,非常的不公平。

最后,朝廷规定:天下土地,不论肥沃贫瘠,每亩加派3厘5毫银子。

据后世统计,以河南地区为例,这里每户人家承担的辽饷是苏州地区的7倍!

更严重的是,明朝的辽饷就这么一年一年地征收了下去,第二年比前一年翻了一倍。

据统计,万历四十六年,明朝向全国各地征收的“辽饷”,总计为1200万两银子,其中山河五省就缴纳了800万两银子,占了全国的67%。
四、为何原本负担就重的山河五省的农民还要承担最重的负担?

其实,还是在于一个“财”字。

上文说过,江南地区在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发展迅速,相应地江南官员也更加的富裕。

他们在明代中晚期的朝廷上占据了优势,利用江南地区的财富、文化和人脉,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而且他们背后有一批本乡的地主支持,所以,他们制定的规则必然偏袒江南,比如“论亩”这样的规则。

与此同时,朝中各种党派纷争,东林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等,大都以出身和师门为界限,相互倾轧,毫不关心国家大事,只在乎私利。这些江南官员在朝廷上遇到任何会损害江南利益的决策,必然会一致反对。

比如在崇祯九年,后金入侵大明危急存亡之际,武生李琎建议让江南大户捐钱,大学士钱士升来自嘉兴的江南人,立刻出面反对,写旨将其送到刑部审问,并说此计是“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

无奈之下,最重的负担只能压在没有话语权的山河五省农民身上。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山河五省穷,所以他们产生的官员在朝堂上混的就不好,导致中央将更多负担又转嫁给他们,然后他们更穷…

五、老实人被压迫久了会做什么?

困顿至极的山河四省的农民已经经不起一点点打击了,但老天还是不长眼,陕西出现大旱。终于,农民起义层出不穷。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

人在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时候,是什么都顾不上的。他们心中的愤怒拧成了一股绳,逐渐吞噬着大明王朝。

虽然各处起义军失败了,但是他们改头换面,留起了辫子,又杀向了江南。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自此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