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正值用人之际 为何杀害高仙芝封常清两员名将

2023-11-29 17:06:15

公元756年1月,唐玄宗下诏令边令诚诛杀在前线抵御叛军的封常清与高仙芝,临阵斩将是兵家大忌,封常清与高仙芝两人是唐朝西域名将,常年在西域征战,只因为在洛阳被安?山叛军击败,封常清与高仙芝退守潼关,被唐玄宗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今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人,出身贵族、武将世家,善骑射,勇猛而果敢,高仙芝与父亲两人均在唐朝安西都护府任职,高仙芝因战功得到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羌族人,唐朝名将)的重用,担任安西副都护。

达奚部落叛乱,高仙芝率2000精骑全歼叛军,小勃律国(今克什米尔西北部,今吉尔吉特)叛唐投靠吐蕃,高仙芝率1万步骑唐军跋涉数千里远征小勃律,攻灭小勃律国,俘虏其王,诸胡震惊。

安?山叛乱

高仙芝于750年击败不臣服唐朝的朅师国,俘虏其王勃特没与吐蕃酋长,又击败石国,俘虏其王车鼻施,又击破突骑施部落,俘虏其可汗移拔,高仙芝一时纵横西域无敌手,为了对抗大食,高仙芝先发制人,长途跋涉数千里攻打大食,在怛罗斯之战,重挫大食,因为葛罗禄部临阵叛变,高仙芝大败逃回安西都护府,之后调离安西,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封常清是蒲州猗氏人,今山西临猗县人,因外祖父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今新疆库车)充军,封常清参军,后跟随高仙芝,高仙芝在外征战,多让封常清留守,高仙芝调离安西后,封常清逐渐成长为安西唐军首领。

公元753年,封常清跋涉数千里攻打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击败其众,迫使大勃律国臣服唐朝,自此,封常清在西域独当一面,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高仙芝

唐玄宗为何一定要杀前线领兵作战的大将,戴罪立功不行吗?况且正是用人之际,唐朝中原地区已经近百年没有发生过战争了,封常清、高仙芝常年在边疆作战,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安禄山手下叛军是唐朝东北边疆的精锐边军,临阵斩将不是自毁长城吗?

1、唐玄宗昏庸与宦官边令诚陷害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总共在位44年,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与其党羽,结束了自武则天以来唐朝朝廷的混乱与政治动荡,并创造了为期27年的开元盛世。

早年的唐玄宗励精图治,用人唯贤,起用一大批贤臣良将,比如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都是唐玄宗提拔的,唐朝国力也再次到达巅峰,唐玄宗也沉浸于自己创造的辉煌之中,但人是会变的,50岁之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始享乐,同时不断开始出昏招。

唐玄宗与杨玉环

公元737年,唐玄宗听信武惠妃的谗言,一下子害死了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武惠妃去世后,唐玄宗抢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为妃,开始沉迷酒色、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唐玄宗开始远贤臣、亲小人,先是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后重用专横跋扈、专权误国的杨国忠为相,导致朝廷政治极度黑暗。

晚年的唐玄宗更是不理政事,只知道与杨玉环喝酒作乐,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唐朝近百年的和平时期,唐玄宗对安史之乱的爆发更是毫无知觉,也没有应对计划,此时的唐玄宗已经完全没有年轻时的英明与果敢,甚至连明辨是非都不能做到。

边令诚是监军太监,一直在高仙芝军中担任监军,这是唐朝皇帝掌控边将的手段之一,从信任度来说,皇帝明显更信任监军太监,毕竟是皇帝亲自派出去的,边令诚与高仙芝有矛盾,向高仙芝索贿不成,便向唐玄宗诬告高仙芝与封常清。

宦官边令诚

《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三》:令诚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桡败之状,且云:“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上大怒,癸卯,遣令诚赍敕即军中斩仙芝及常清。

边令诚向唐玄宗报告了高仙芝、封常清战败的情况,并且说:封常清借叛军的强大势力动摇军心,高仙芝无故丧失陕郡数百里之地,还盗减军士的粮食和物资。唐玄宗听说后很愤怒,派边令诚手持敕书到军中斩杀高仙芝及封常清。

这就是唐玄宗的昏庸,仅凭一面之词,就派出太监去斩杀领军大将,动摇军心不说,大将都没了,谁来抵挡安史叛军,至少要也查明情况是否属实,再让高仙芝与封常清戴罪立功,这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可是唐玄宗啥也不管,直接杀了两人。

安史之乱地图

2、高仙芝、封常清确实打了败仗

高仙芝与封常清确认打了败仗,封常清在洛阳被安?山主力击败,高仙芝原本屯兵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分析形势后,与封常清一起退守潼关,一个是兵败,一个是退守,两个人都有责任,但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

封常清打败仗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唐军战斗力不及叛军。安?山与史思明手下的叛军其实就是唐朝边防军,常年在边疆地区与外族作战,经验丰富,全是精锐士兵,再加上唐朝中原地区已经近百年没有战争,唐朝各地郡县连军队也没有,根本无力抵抗叛军。

唐朝的军队部署是外重内轻,唐朝把主力军队全部摆在边境,主要用于对外作战,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东北地区的范阳、平卢以中北部的河东,也就是安?山的势力范围,二是河陇地区的陇右、河西、朔方,三是西北地区的安西四镇,高仙芝与封常清均来自西域。

唐朝军队分布

唐朝有战斗力的军队全在边军,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叛军一路南下,进展神速,沿途州郡无法抵御,而唐朝其他地区的边军支援也一时无法到达,于是唐玄宗让封常清、高仙芝等人招募军队,这些刚招募来的士兵从来没有打过仗,而且也没有时间用来训练,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完全不如叛军。

二是封常清曾向唐玄宗夸下海口。

封常清曾向唐玄宗夸下海口说道:安禄山率领敌兵十万,侵犯中原,中原太平很久了,人不知战。然而事有逆顺,形势会有变化的,我自请赶赴洛阳,开府库,招募骁勇之兵,挑着马杖和马鞭渡河,很快就可以拿安禄山的首级进献朝廷。

封常清在战前把安?山想得太简单了,安?山手下近20万军队可是唐朝的正规军,还是最有战斗力的边军,除了安西边军和河陇边军能够对抗之外,论士兵战斗力,这些新招揽的军队完全不堪一击,拿新后和职业军队作战,封常清确实过于自大了。

封常清曾向皇帝夸下海口

当封常清镇守洛阳招募军队并开始训练新兵时,没想到叛军来得这么快,虽然封常清击败了叛军的前锋,但是当安?山的主力到达后,封常清既然有城墙之险,但也无法对抗,只能弃城而走,退守潼关。

但是君无戏言,封常清向皇帝夸下海口这事,如果不能做到,那不是欺君之罪?封常清与明朝袁崇焕向崇祯皇帝夸下海口“五年平辽”是类似的,袁崇焕的结局与封常清是一样的,都被皇帝所杀。

高仙芝的情况则与封常清不同,高仙芝驻扎在陕郡抵抗安史叛军,封常清战败后退走潼关,在路上遇到高仙芝,两人分析了当前的战争形势,一致认为手下军队无法抵抗叛军,不能与叛军硬拼,只能撤退到潼关,利用险要地势来阻挡叛军,这个战略是正确的。

唐玄宗开始猜忌边将

但问题是高仙芝放弃了陕郡百里之地,不战而退,虽然在军事战略上是正确的,但唐玄宗并不能理解,作为皇帝,他不了解战场形势,也不理解唐军为何会战败,唐玄宗只看到了高仙芝不战而退,再加上边令诚的诬陷,唐玄宗一怒之下,为提振士气,杀了高仙芝与封常清。

3、唐玄宗开始猜忌边将

由于边将安?山的叛乱,唐玄宗对于领兵大将的猜忌会越来越多,安?山本是唐玄宗最信任的将领,结果发生了反叛,这让唐玄宗担心其他将领也会趁机叛乱,封常清与高仙芝都担任过安西四镇节度使,与安?山地位相当,唐玄宗认为临阵斩杀能够威慑其他将领,所以直接杀了他们,但这只不过是唐玄宗的一厢情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