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80年代五个行业,人人羡慕的“金饭碗”,如今却成最底层的行业

2023-11-10 17:05:02

文 | 笑史云烟

编辑 | 笑史云烟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五种受追捧的“金饭碗”岗位。

这五种岗位在当时老百姓看来是铁饭碗,能带来高社会地位、稳定发展和优厚待遇。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行业不断涌现,这五大金饭碗也渐渐失去往日光环。

一、粮食质检员

八十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仍然实行集体经济。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必须服从集体利益。为了交公粮,农民只能种植国家规定的稻谷和小麦。多余的粮食也必须交给国家指定的粮站,才能卖个好价钱。

粮站成为农民唯一的粮食销售渠道。要想粮食通过质检,就必须讨好粮站里权力最大的粮食质检员。质检员的一句话,就能决定农民一年的收入。

所以,成为质检员,就是抓住了“粮食的生死权”!

对农民来说,质检员高高在上,不可靠近。质检员穿着干净的白大褂,头顶着红圆帽,拿着放大镜检查每一粒稻谷。

他们站在高高的检验台后面,俯视着面带恭敬的农民。质检员的装扮,就像拥有了官员的身份。农民们害怕质检员皱一下眉头,生怕自己的粮食被判定为次品。

质检员的工资福利远高于普通农民,可以住进砖混结构的小楼房。

质检员家的自行车都是28寸的轻便车,比普通农民骑的自行车体面多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向往成为一名质检员,要过上像官员一样的日子。

随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放开,粮食流通市场化,国有粮站纷纷被私人收购。

许多粮站解散,粮食质检员这一行当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日渐衰落。

如今,粮食质量检测靠的是精密的机械设备,不再需要人工进行裁判断准粮食等级。老张代表的那个时代,早已一去不返。

粮食质检员这份看似金饭碗的铁饭碗,也在历史洪流中消失。

二、售货员

杨辉站在空空如也的商店里,怀念地看着墙上挂着的“模范职工”奖牌,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真快。

记忆里的八十年代,这家位于偏远小镇的百货商店是当地人唯一的购物选择。那时的杨辉是这家商店里唯一的售货员,也是全镇的名人。

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稀缺,没有票子是买不到东西的。杨辉手里握有货源,有着分配商品的权力,确实也小有权威。每天站在柜台前为顾客提供商品,杨辉感到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要,也很骄傲。

然而时代在变迁,九十年代中期,各种大型超市出现,商品丰富了,购物选择多了,人们不再只能依赖有限的几家国营商店。杨辉感觉自己的工作不再那么重要,顾客们也不再对她赞不绝口。

再后来,互联网电商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购物方式。

如今,这家老商店门可罗雀,杨辉有时候一天不见一个顾客。做售货员这个职业,已经不需要任何技能,任何人都可以干。

日复一日,杨辉在空荡荡的商店里感慨万千。

她想起自己最辉煌的时期,那时她年轻力壮,为顾客服务的工作很有成就感。现在,她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身体也不允许她再工作太久。

不知还能坚持到何时,也许很快就该退休了。

三、司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中国司机这一职业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80年代,汽车在中国还属于奢侈品。只有国家机关或者一些大型国企的领导才能使用。拥有汽车和驾驶执照的人很少,成为司机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工作。

不仅工资收入高,而且还能得到国家的各种补贴和福利保障。这让司机们过上了省吃俭用也不愁温饱的生活。

更令人向往的是,司机通过服务领导,往往可以结识各界权贵,容易获得人脉资源,拓宽前程。这一时期的司机工作,不仅收入优渥,还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改革开放后,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私人汽车数量激增。考驾照和买车的门槛大大降低,司机这一行当也变得普通了许多。

与此同时,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层出不穷,公路运输的优势地位不再。司机们逐渐成为一种低收入的艰苦工作。

有人将现今的司机职业与老舍笔下的祥子相提并论,都需要辛勤劳作才能获得微薄的生活费。但是,我们在比较的时候不能忘记,80年代的司机地位之所以如此崇高,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外在的虚名。

他们的收入和地位完全建立在服务于权贵阶级之上。改革开放消除了阶级壁垒,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虽然司机的社会地位不再高人一等,但他们的劳动同样值得尊重。我们不应仅以收入和地位衡量一个职业的价值,更要看到背后的辛勤付出。
四、邮递员

80年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都还未普及,人们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的是书信。一封信要从寄出到收到,往往要经过数日甚至数周的等待,期间全靠邮递员的辛勤工作才能完成信息的传递。

提到80年代的邮递员,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他们那标志性的蓝色制服。不论炎热寒冷,每天清晨邮递员准时出现在大街小巷,将信件一家一家地投递到户主的邮箱里。

在没有GPS定位的年代,他们靠的是熟记每个街道地址,有时甚至要分辨出难以辨认的手写地址,才能将信函精准送到。

尽管路途遥远,有时一天要步行数十公里,但邮递员们从不抱怨辛苦,只为让人们收到心意。

其实,当年的邮递员不仅是信函的传递者,也是连接城乡的纽带。

每当乡下的家人收到城里孩子的来信,都会激动万分;留在农村的老人,只要能定期收到子女的问候,就感到无比欣慰。而对于远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说,邮递员送来的家书,更是久旅的慰藉。

另一方面,当时的邮递员也肩负着许多额外的责任。由于医疗不发达,许多药品必须通过邮递;而在资讯不便捷的时代,报纸杂志都是邮递员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可以说,在那个节约的年代,邮递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时过境迁,如今互联网已经连接起了世界每个角落。

但我们不能忘记,正是那些辛勤工作在前线的邮递员,将沉甸甸的思念通过信件与包裹传递,编织起了人与人之间紧密的羁绊。

他们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传递温暖,构筑起了80年代特有的人文景观。这份辛劳与用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五、播音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没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时代,广播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操着标准普通话,声音优美动听的播音员,成为当时备受尊敬的职业。

每逢工作日的早晨,人们打开老式收音机,首先听到的就是播音员清脆的声音。他们念出的新闻稿子和工作通知,成为人们开始一天的重要仪式。

广播电台通过播音员的声音,向千家万户传递着国家的最新指示,让人们对形势有个大概了解。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能成为播音员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啊。播音员不仅收入优渥,还能享受铁饭碗一般的工作稳定性。

要想当上播音员,必须通过层层选拔,证明自己普通话标准,发音清晰,声音优美,才有可能入选。一旦成为播音员,便是受人尊敬的明星级人物。

然而,随着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广播的地位突然落败。人们打开手机,便能随时随地接收海量信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打破了信息的壁垒。

如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视频平台,自己讲话,自己做主播。

曾几何时,收音机里播音员的声音曾轻轻地飘进每个家庭。

他们开启人们获取信息的大门,带来新鲜事物。

可如今,传统播音员的角色已被新兴传播方式取代。
六、笔者认为

当我们回顾过去几十年中一些职业的变迁历程时,不禁会让人深思。这其中反映的不仅仅是职业本身的变化,更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

以铁路职工为例,改革开放初期,拥有“铁饭碗”的他们曾广受羡慕,被视为高收入和稳定工作的代表。然而,随着高铁网络的构建,传统铁路运输日益衰败,这一行业也逐渐走向衰落。

如今,铁路系统已经裁员超过半数,原本铁定的“饭碗”也变得不再牢靠。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社会经济形势和科技环境的变化,而非铁路从业者本身的过错。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如邮政工人和电信工人,他们曾经维系着国家通讯体系的正常运转,也因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而日渐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