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以色列“哭墙”的历史由来

2023-11-05 17:05:08




所谓“哭墙”,亦有“叹息之壁”的称呼。它是耶路撒冷的标志性建筑,是以色列的国家象征,被无数的犹太人奉为无上的精神领地。

哭墙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东部,圣殿山的西侧,全长大约有50米,不到20米高,由600余块巨石所构成,是古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仅存的一段遗址。


作为“三教圣地”的耶路撒冷,千百年来,日日都有无数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赶来。他们聚集在哭墙面前,或静默不语,或肃穆祝祷,或亲吻墙体,甚至还会泣不成声。经过了无数朝圣者的膜拜和抚摸,墙体的石头已经被磨得异常光滑。

如今的哭墙,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景点,一处文化遗址,更是历史的见证者,镌刻了犹太人数千年的苦难和沧桑。接下来,我们尝试一起走近哭墙,走近犹太人的那段历史和变迁。

在公元前11世纪,大卫终于统一了犹太各部,亲手创立了以色列王国,定都在耶路撒冷。在他离世后,其子所罗门承袭了以色列的王位,于都城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建造了所罗门圣殿,也就是“第一圣殿”,被誉为“上帝的居所”。

到了公元前6世纪,耶路撒冷在战争中被巴比伦军队占领,而“第一圣殿”也惨遭异教徒的焚毁,数万的犹太人被俘虏、被囚禁、被杀戮,史称为“巴比伦之囚”。

巴比伦军队被击退后,犹太人重新在原先第一圣殿的废墟上,建造起了“第二圣殿”。之后的百年间,犹太人对第二圣殿不断进行修葺和扩充。

公元70年,罗马第十军团攻陷了耶路撒冷。他们不仅对犹太人进行了血腥的屠杀,还将第二圣殿几乎夷为了平地,只有意剩下了一小段的残垣断壁,颇有公开羞辱的意味。


在罗马帝国统治期间,大量的犹太人为了避难,只得四散奔逃,被迫流亡于世界各地,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故土。到了拜占庭时代,犹太人才被容许每年一次返回圣殿遗址进行祷告,“哭墙”之名最早因此而得名。

到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倭玛亚王朝占领了巴勒斯坦。由于帝国内部采取了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所以并没有对哭墙进行彻底的拆除,依然将其保留了下来,甚至还在修建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的时候,把它作为围墙利用了起来。


11世纪末期,混杂着各色人群的军事力量,由封建主、基督徒、传教士、破产农民和没落骑士组成的庞大队伍,以“十字军”的形式进行东征,最终攻克了耶路撒冷。


到了20世纪,尤其是在希特勒发动二战的前后,数百万的犹太人无辜惨死在了纳粹的屠刀之下,“哭墙”更加成为了犹太人缅怀亲友和宣泄情绪的场所。

在前两次中东战争期间,哭墙落入了约旦军队之手,他们不再容许犹太人到哭墙前进行祷告。直到1967年6月,以色列才通过“六日战争”终于夺回了哭墙。


无论是否为犹太人,只要他能在哭墙面前饱含热泪和真情,就绝对不是懦夫,而是敢于洗涤灵魂的勇者。